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2023-06-05 17:21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6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持续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加强教学装备配备和使用。具体措施包括指导地方开齐开足科学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补充配齐科学课教师,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等。

早在2001年,我国就将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改成了科学课,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科学教育依然是基础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会做题、能考试的孩子就是“优生”,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并不影响升学。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强化实验教学,并广泛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一系列加强科学教育的新举措正在为基础教育破题。

少年时代是一个人接触、学习科学知识的最佳阶段,如何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为有科学探索潜质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此番出台《方案》的一大亮点,就是针对讲得多做得少,学生对科学技术缺乏内在兴趣等现实问题,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科学教育的意义不只是科学知识的教授和灌输。将实验操作纳入中考,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如果说教育“双减”是为孩子们做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科学教育就是为孩子们做加法: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让他们获取更多科学知识,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

不能把科学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多配几个科学教师,多加几节科学课,多进行几次科学知识的考试。科学教育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以科学的方式开展——在科学教育中重视实验操作,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研究、探索的快乐和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减”与科学教育从来是相辅相成的——减去过于单一标准的考分比拼,才能不断增加孩子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让他们有意愿去探索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如此一来,孩子们也能正式跨入科学的大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科学家的起点,或许就来自成长中一次不起眼的“小实验”。鼓励孩子们在实验中亲身感受科学实践的意义,就是为他们编织科学的梦想,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