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南山东,一南一北两省份吹响鼓励舆论监督的号角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2018-08-13 14:3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8月11日上午,海南省长沈晓明主持召开新闻媒体座谈会。 海南日报 图

“政府和媒体是朋友、是伙伴。”

8月11日上午,海南省长沈晓明主持召开新闻媒体座谈会上作出这样的表示。

据海南日报客户端报道,沈晓明在座谈会上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政府工作既需要正面宣传,也需要舆论监督,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具体措施方面,沈晓明透露海南省政府将成立舆论监督促进小组,为媒体监督营造良好氛围,让媒体真正成为政府的眼睛和耳朵,发挥出“啄木鸟”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

沈晓明就加强舆论监督促进政府工作提出了4点要求:

一是正确认识新时期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政府要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主动把自己放在被监督的位置,要有欢迎监督的态度、利用监督推动工作的策略、包容监督的自信、支持和保护监督的责任感。

二是努力推动媒体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舆论监督要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局,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薄弱环节,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要提出建设性解决办法,要出于公心、着眼于公共利益。

三是不断提高对政府的舆论监督水平。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新闻媒体要善于运用批评报道、内参反映、舆情分析等多种舆论监督形式。

四是积极谋划好对政府的舆论监督。要长短结合,久久为功,完善政府接受舆论监督行为准则,建立政府部门开门纳谏平台,探索媒体与网上督查室、12345热线、椰城市民云等政务平台相结合。

事实上,海南省政府鼓励舆论监督此前已有迹可循。

就在不久之前,媒体曝光海南“不合理低价游”,书记省长连夜批示,查实一个办一个;生态破坏例例惊心,媒体逐个揭露,一批责任人被问责、惩处。

正所谓“唱赞歌易、讲问题难”,近期像海南省这样出台措施主动呼唤舆论监督的省份还有山东。

据大众网消息透露,今年7月23日上午,山东省委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分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有关情况,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和省委有关意见,安排部署下步工作。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主持上述会议并讲话,王清宪、关志鸥、唐洲雁和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值得一提的是,刘家义还是山东省委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山东的这个会议同样内容干货满满。例如,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舆情监测和研判机制,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对发生的重大舆情随时研判、果断处置。要以真实、准确、及时、用情为原则,切实做到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回应关切,遇事不遮遮掩掩,更不能冷冰冰、干巴巴,而要充满真情地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

会议还要求,山东省级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省委要求不积极、不到位,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坚决予以曝光。

旗帜鲜明地为新闻单位开展舆论监督“撑腰”,并在鼓励、支持的同时,指导、引导媒体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山东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不少媒体的重点关注,甚至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还发表评论认为“这是知担当、善作为的表现”。

从效果看,可以说是立竿见影。7月26日,大众日报重磅推出舆论监督报道《17路记者暗访17市政务中心》后,文中涉及的部分地方高度重视、立行立改,第一时间进行整改落实,并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全面梳理排查群众办事时遭遇的难点、痛点、堵点。

同日,山东卫视的《山东新闻联播》播出两条不作为、乱作为的监督报道。据称,同时发布的两条监督报道是《山东新闻联播》有史以来负面报道体量最大、播出时长最长的一组。

《山东新闻联播》的舆论监督报道,也起到了“即刻监督”“马上就办”的效果,涉事部门积极配合、迅速整改,节目曝光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有声势、成规模的舆论监督,为山东推行“一次办好”这场“触及灵魂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推力。

省级媒体发力舆论监督的还不止山东省。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浙江省委机关报《浙江日报》8月8日在头版底条推出舆论监督栏目《一线调查》,首期推出监督报道《藏身上虞余姚交界处,破坏道路污染环境 这个非法砂场为什么关不掉》。

《浙江日报》在《一线调查》开栏的话中表示: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职责。本报今起开设建设性舆论监督栏目《一线调查》,记者将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采访,聚焦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及省委决策部署不力、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干部不作为不担当、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倾听群众呼声,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敬请关注。

8月9日,《浙江日报》推出追踪报道:本报《这个非法砂场为什么关不掉》引发关注——上虞余姚交界处非法砂场已被查封。

忠言逆耳利于行,社会善治离不开舆论监督,各地“求监督”是一个好的开始。

正如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8月初刊发的评论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改革行至深水区,各种矛盾多发、问题频现,人们愈加需要也愈加期待更多的事实与判断,舆论监督的功能正在凸显。期盼全社会都能不断为舆论监督正名,让其照亮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