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成都设计师重建洗车场,还原80年代大院记忆

2018-08-15 15: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成都有一群好朋友,因为偶然的机会,拿下了南二环高楼大厦中一块难得的空地,用了3个月时间,把这改造、还原为成都八九十年代的平房大院。他们自编自演,拍了一组“重返80年代”的大片。(05:21)
2017年上半年,成都有一群好朋友,

因为偶然的机会,

拿下了南二环高楼大厦中一块难得的空地,

用了3个月时间,

把这改造、还原为成都八九十年代的平房大院。

这群70后、80后的成都“戏精”,这还不罢休,

大家带上自己的小孩、父母,

穿上上个世纪的旧衣服,

按着记忆中1980年代日常生活的样子,

自编自演,拍了一组“重返80年代”的大片!

那时一大家人的饭香和笑声,是日子里最甜蜜的部分
80年代,拥有一台双卡收录机就是摩登青年
没有智能手机,小时候玩的是弹弓、铁环、木头玩具枪
这一张张明明是日常生活的照片,

却像有魔法一样,

让人莫名地看了想哭……

甚至90后、00后看了都很感动:

原来爸爸妈妈以前是这样的!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

人与人的距离却好像更近。

那些纯真的80年代的日子,

真是美好啊……

两位“主谋”:

设计师姚晓冰 1980年生(右)

摄影师周周 1983年生(左)

自述 | 姚晓冰、周周 编辑 | 陈子文
我是姚晓冰,是一名室内设计师。2017年上半年的时候,因为一些偶然的机会,我们拿了二环的一块地,当时这里还是个洗车场,我过来洗车,一眼就看中这里,因为它有院子,周围都已经是高楼大厦。

成都最早的一些有钱的人,就是从南二环开始发展的,这个地段有很多人很深的记忆。

这有大概1000个平方,以前就是成都的平房大院。我们决定要把这个院子复原,还原一个充满记忆的小院子,规定的年代是80年代。

因为80年代对我来说是很幸福的。 我小时候的记忆,能够留到心目中的都是很幸福的事情。

我专门去成都档案馆翻了一些老照片,满成都寻找这个年代的故事,这个年代所有的物件。去了旧货市场,去了很多朋友的家找。

我们去看哪个地方有拆迁房子,抢了一批门窗。

我们在场景设置的时候,以前家里面一般有的比如说五斗柜,带玻璃的镜柜,有缝纫机……

比如说像写字台上贴了一些小画,会告诉你原来的主人肯定是一个学生,在上面写作业,随着年龄增长喜欢不同年代的连环画,都贴在上面。

小院做完以后,我们都希望照一些照片把它留下来。我就跟摄影师好友周周商量:既然我们是按照80年代的记忆做了这个空间,是否可以在这儿还原那个年代的故事,用照片形式表现出来。
当时姚晓冰跟我说这个想法的时候,我立马就答应了!

我们找了成都比较有名的设计事务所的朋友们,大概有47个,他们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起来参与拍摄。她是妈妈扮演的就是妈妈,是小孩扮演的就是小孩。

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自己就有很多戏,融入了更多人的记忆进来,前前后后搞了大概有三个月,真正集中拍摄就三四天。

我想有一个真正穿越的感觉,我们就尽力去找到一些老衣服。80年代的衣服还蛮好看的,现在也不过时。

有朋友甚至把自己妈妈年轻时候的嫁衣都找到了,我们真正用那一身嫁衣,拍了一组结婚照。

那个时候好像结婚是有“三转一响”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钟表,一响就是收音机。有了这几样东西,就代表我们可以结婚了。

身后的三大件、身上的花长裙、身边的意中人,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世界。

我们还在每张照片上写上了具体的日期,和当天的气温。因为这些记忆对我们来说,都是有温度的。
我从小生活那个地方是有大院的感觉的,我们家天天都是敞着门,一个院子差不多大的小孩天天串门。我们家吃什么,其他小朋友来看到了,就进来吃两口。
好像5、6岁的时候,我奶奶还是追着我在满院子跑,喂饭。所以我们也拍了一个妈妈追着小孩喂饭的场景,我觉得这个记忆好像跟我这么大的很多人都有。
我们有个朋友正好有一对双胞胎小孩,他就拍了一个骑车送女儿们去少年宫的场景。

每个成都人小时候的记忆都是,爸爸妈妈骑个二八自行车,带着他们去过周末,去文化宫、少年宫学画画啊,学舞蹈啊。

小朋友和奶奶在屋子里面的场景,就完全是我小时候的记忆。

我外婆家也有那么一个窗子,可能白天的时候屋里光线很昏暗也不会开灯,然后在窗户边上有一个缝纫机。

外婆经常会让我帮她一起挽毛线,需要把它挽成球才能织毛衣。

像我小时候成长的毛衣都是我妈亲自打的,包括上面绣的花呀。小孩长的快嘛,当我到一段年龄有些毛衣就穿不了了,我妈就会把这些毛衣给拆了,然后我跟她一起来绕毛线球,然后再打新的毛衣。

那个时候录像厅刚有的时候,会写“未满18岁不能进入”,窗外和门外就会挤着很多人。一个小孩趁看门大爷不注意就想挤进去,但正好被老大爷看见把他拽出来。
我第一次打台球应该是13岁,那种地方像录像厅、台球室,父母都这样讲:去那个地方肯定就是坏孩子。

改革开放之后,突然有这些新的东西进来,对于小孩来说是很诱惑的,但父母是阻挡的。所以那个时候就会出现什么喇叭裤啊,各种各样背着音响的,感觉很时尚的那一代人出现。

那时女孩一般烫着波斯卷的头发,很潮的,80年代都有的,还短裙、牛仔衣,没事儿处个小对象。

父亲就在一边教育女孩不要这样,但是女孩就跟父亲说大家都是这样。苦口婆心背后,是理解不了,但愿意妥协的疼爱。

我们小时候可能一个院子里,有人早上起来会锻炼,旁边小孩正在刷牙的就看着他:他好帅啊,李小龙啊!
小时候放学回家,每次写作业都好焦急,因为旁边的漫画书在等着我呢。
每到六一儿童节,就会有汇报表演,印象中每人还会发一大包零食。
我觉得80年代是一个很“近”的年代,“近”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面没有电话,大家通讯都靠什么?可能更多就是信任吧。

我放学回家我父母肯定在家的,回到家看到他们为晚饭而忙活。我知道我的家在那个地方,我知道他们会等着我这样的感觉。这种信任感跟亲密感,跟现在不一样的。

现在过年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年味,但我们小时候都会挂春联,一个大家庭谁毛笔字写的最好,谁就要负责写这个春联。

然后蒸一团糯米,然后把糯米打成糨糊,黏在春联上,把它挂在大门外,大家一起放个鞭炮,这才是过年。

一个妈妈在洗衣服,拍这个场景的时候,有一个很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傅姐她一个70后的设计师,有一儿一女跟她一起玩,她拍着拍着,她就流泪了哭了。
她后来说:“洗着洗着,我的孩子突然开始玩水。我当时一下有点懵,因为我小的时候,就是像这样,跟哥哥在母亲洗衣时玩水打闹的。心里面那种惊喜,就像是又回到跟哥哥打闹的时候。”
有可能这个记忆只属于80年代的人,或者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感受更深一些。

但是真正我们去问90后和00后的时候,他们也被感动,他们好像也是受到一次认知:哦,原来我们的姐姐、我们的爸妈们是这样的。

身为80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让我时隔多年还常常怀念的,还是大院里的人们。

那时候虽然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但也没有物理空间的阻隔和人心的淡漠,你很难想象,那时候的人,可以毫无保留地对待彼此。 

这样的记忆和快乐,我们想分享给更多人。把一种特定年代的记忆,让它变成一种温度,去温暖你。

作品图片由周周提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