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杯底千秋事:一瓶可乐一碗茶

2018-10-14 17: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茶、咖啡、牛奶和可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四种饮品,每一种饮品背后都带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属性。本期让我们走近茶和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利用Google Ngram Viewer语库观察其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及中西文化交融的关系,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研究。

Google Ngram Viewer是Google Book下面的语库项目,它收录了1500年到2008年之间出版的8116746册图书(据估计占人类历史上所有出版书目总数的6%),并利用一系列算法从万亿级别的原始数据中识别出单个的词语和短语,构成了横跨8种语言的语料库(其中英文约占56%)。我们利用该语料库,查找“可乐”、“茶”两词在1800-2000年所有中文图书中出现的频率变化,以考察其在中文世界的影响力变迁。

一、可乐诞生

图一 :可乐诞生史,数据火锅出品

二、可乐在中国

图二:1920年-2000年“可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词频变化

初入中国

可乐1927年进入中国,首次在上海和天津设立装瓶厂,中国消费者第一次喝到这种独特美味的饮料。 当时上海街头出现一种棕褐色的古怪饮料——“蝌蝌啃蜡”,它那甜中带苦的味道和打开瓶盖充盈的气泡,让很多人好奇却不敢尝试。该公司高层很快意识到“蝌蝌啃蜡”这样古怪的名字影响了其销量,遂以350英镑奖金在社会悬赏征名。最终,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教授蒋彝击败了所有对手,拿走了奖金。而这家饮料公司也获得了迄今为止被广告界公认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乐。

图三:1928年上海的可口可乐售卖亭和女明星海报

战争停滞期(1939-1945)

这段时间里,中国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文相关文献对可乐的表述基本停止,词频趋于0。但这并不意味着可口可乐退出中国市场,只是相关文献不可见。实际上,二战期间是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使得长期远离家乡的士兵们能够通过饮用可口可乐的方式延续其美国式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士气,在美国政府和军队的要求和支持下,罗伯特·伍德夫承诺要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为美军三军人员生产5美分一瓶的可口可乐,从而开始了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大力发展装瓶业务,销售系列产品的过程。伴随着美军士兵的足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可口可乐年销量已达50多亿瓶,在世界各地可口可乐装瓶厂增加到了64家。

图四:二战期间上海可口可乐送货车

图五:二战期间可口可乐公司提供给士兵的免费“可乐券”

图六:二战期间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图片

战后调整阶段(1945-1978)

1945年之后,国内对可乐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1948年,上海成为美国本土之外第一个年销量突破100万箱的城市。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之间, 1970-1976文革中后期,这两个阶段词频稍有下降。

全球看来,二战结束后是可口可乐调整公司策略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阶段。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大批参战美军的回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海外铺下的大摊子也将从战时以美国国防部的人力和财力作为军需生产维持,转变为必须依靠公司的自身力量独立支撑。可口可乐的海外市场面临着迅速萎缩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伯特·伍德夫及时发展了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从而将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化水平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土化”是二战结束后可口可乐公司推行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也是可口可乐能够逐步摆脱地域特点,被更为广泛的全球消费者接受的重要原因。

图七:1948年上海龙华寺的可口可乐零售车

重返中国市场(1979-至今)

1979年中美建交后可乐重新返回中国市场,国内文献对可口可乐日益增加。可口可乐成为最早重返中国的国际品牌之一,首批28000箱的瓶装及罐装饮料从香港运往中国大陆销售。自开放以后首个可口可乐瓶装厂于1981年在北京成立,到2005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已经建立了29家装瓶公司及35家生产厂房,在中国软饮料市场占主要领导地位。

三、指数对比(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

图八:1920年-2000年“可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词频变化

1981年,百事可乐公司才与中国政府签约在深圳兴建百事可乐灌装厂,至1994年,百事可乐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取得重大突破,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上海正式成立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词频对比中可以看出,文献中出现该词的频率和各自品牌的价值、关注度、受喜爱程度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已有文献呈现出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主体。另,2016年碳酸饮料十大排行榜,可口可乐居第一位,百事可乐次之,其中可口可乐的关注度指数是28894,百事可乐的关注度指数是21322 。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传统饮品——茶的百年发展史。茶叶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我国种植、加工和饮用历史悠久。而从野生茶树到人工栽培茶树,最初是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南地区,后来逐渐向整个长江流域扩展。在产茶区不断扩展的同时,我国茶叶加工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三国时期我国制茶工艺开始萌芽,到了唐宋制茶工艺己经相当完善,茶叶由最初的药用演变成口常生活饮品,从朝廷到乡野无处不弥散着茶叶的芳香。

让我们运用Google Ngram Viewer数据库,探索一下牛奶是如何在中国逐渐变成大众饮品的~

一、兴盛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

明代,伴随着西方商人的到达中国并去澳门定居,茶叶作为主要贸易商品开始走出了国门,从1610年(万历38年)开始,中国茶叶正式输入欧洲,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解开了由海路向欧洲运销中国茶叶的序幕,不久在荷兰、俄国、法国、英国都出现了中国茶。清中期以后,华茶出口贸易迅速发展,1784年(乾隆49年),华茶首次由中国直接输入北美,不再经他国转口,此时华茶的对外贸易地区几乎遍及全世界了。

图九:1800-1850年“中国茶”词频变化

18世纪中叶以前,尽管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尤其是茶叶贸易有所发展,但公司在东方的贸易重心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印度的棉纺织品是公司经营的最主要的商品。18世纪60年代以后,公司逐渐将其亚洲贸易的重心转向中国,茶叶贸易成为公司最大宗的业务。

1760年~1764年,东印度公司平均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价值80.6万两白银。1830年~1833年,增加到平均每年561.7万担。1834年,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专利权被取消,英国的散商取代东印度公司继续控制与东方的茶叶贸易。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直接来华购买茶叶,1821年,茶叶占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42.5%。俄国由于与中国接壤,可以直接从事对华陆路的茶叶贸易。此外,18~19世纪,中国茶叶还出口到澳大利亚等国。

二、兴盛到衰弱:19世纪中至20世纪

40年代后,中国开始失去在世界茶叶市场的独占地位。1839年,印度茶出现在伦敦,结束了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上的独占地位。从此,中国茶叶开始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茶叶贸易遭到了威胁和挑战。早在1780年,印度总督哈斯丁就将中国茶籽寄到加尔各答的种植试种,后来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又发现了本地茶树,但在东印度公司的反对下,1834年才开始在印度大量产茶。日本产茶虽早,不过在1859年才有美国人购买了少量的茶叶。

19世纪70~80年代,中国茶叶在印度红茶与日本绿茶的有利冲击下,国际贸易地位开始不断下降。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提供了世界茶叶市场的90%,80年代保持在70%。1920年,中国茶叶出口数量不仅远远落后与印度,甚至还被印尼和锡兰超过。由于中国失去了大部分世界茶叶市场,茶叶每年出口数量由19世纪的200多万担降到1918年的40万担。茶叶在中国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也由19世纪80年代的45%降到了1919年的3.55%。

图十:1850-1920年“中国茶”词频变化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华茶的衰弱呢?

华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衰败的原因,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内在的因素,即中国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不利于茶业改良的进行。国内政治形势的动荡,无力扶植的政府和不完整的主权无一不限制着茶业改良运动的进行。

1.动荡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华茶改良进行

19世纪末20纪初是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发展环境相当恶劣的几十年。洋务运动之后,中国社会虽然出现了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回升的“同治中兴”时期,但是好景不长。19世纪后期,中国边疆危机不断,东南、西南、西北狼烟四起,特别是口本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一一甲午中口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后又有八国联军侵华,割地,大量的赔款,中国主权丧失殆尽。各个主要的茶叶产区和省份受到战乱和匪徒的影响,茶叶生意大受亏折的示例也不少,社会政治的不稳定不能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清政府在财政经济上的薄弱,更是给中国近代茶业改良带来了难度。

2.政府衰弱对茶业改良无力支持

印度、锡兰、口本三国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后半期在茶业领域取得超过中国的辉煌成绩,而中国的茶业改良主要是围绕着一些开明的大商人展开的。政府的作用不大,除了部分官员宣传了茶业改良外,官方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普及茶业知识和对其他国家茶业调查等方面,如设立茶务讲习所,开办商业报刊登载大量的茶业调查,在广告宣传方面,政府的作用更是寥寥,多是商人自发的行为。此外,茶叶改良的措施也都是商人自行实施,即时政府参与其中,也是行动迟缓。到了民国时期,政府提出资助茶叶,但也都是有名无实,有的措施虽然实施,但也未能坚持,效果不大。

3.沉重的内地税使华茶的发展每况愈下

清代中叶,茶叶专卖制度己大大削弱,大部分地区实行茶引课税,部分边地如陕甘地区实行以茶易马。与后期相比茶税较低,在国家财政所占比重极小,茶商卖茶比较自由,市场活跃。清中后期,由于战败赔款及军费开支庞大,财政极度医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企图通过征收苛捐杂税来解救危机,茶税也因此而大大加重。

三、华茶的改良:20世纪中后至今

图十一:1920-2000年“中国茶”词频变化

1.走出国门学习技术

建国后,国内茶商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种茶技术,出国考察为中国人摆脱落后守旧的思想提供了条件,让中国人亲眼看到,后起的印、锡植茶、制茶技术的先进,对比我国茶业加工技术、茶园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强烈的改良意识由此产生。同时通过考察,中国茶业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和所需要学习的先进技术,完成了为茶叶技术的引进的先行步骤。除了派人出国考察,广泛参加博览会也是这次茶业改良运动引进国外先进商业理念和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先进商业理念的引进首先表现在博览会让中国人认识到产品宣传对茶叶销售的重要作用。

2.传播茶叶技术,兴办茶叶教育

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茶业技术当然是为了在国内移植和推广,所以茶业改良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在茶区推广外国茶叶技术。先进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创办科技报刊,其二是设立讲习所,开设茶务课程。此两种方式对中国茶业改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茶叶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

从走出国门学习茶业技术到国内兴办经济报刊和茶务教育,近代茶业技术被引进并开始在国内传播,这一切都为茶业改良即茶叶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条件。所以在培养人才、传播技术的同时,生产领域的种植、加工和包装方面的改良也全面展开了。

4.设立茶叶出口质量检查机构

1915年,浙江温州地区成立永嘉茶叶检验所,对温州地区出口的茶叶进行质量检验,严禁假茶出口,这是目前己知设立的最早的茶叶检查机构。1931年实业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出口茶叶检查法令,同年7月和10月上海和汉口商品检验局开始办理出口茶叶的检验工作。

5.运输、销售领域的改良

尝试直接运销海外,并加强了国内外的广告宣传以提高知名度。

6.茶叶公司的建立

机器制茶使茶业由手工劳动步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实现了茶叶质量标准化。除了生产领域,一些公司开始涉足于茶叶的运销领域的改良活动。1916年,各省茶商在茶叶会馆开会时议定“组织大公司实行推广”,并“己将切实办法分咨产茶各省征集意见”,后经过商议,“议决办法三条”中,第一条即是“上海组织茶叶公司”,并采用集股的方式集资设立。同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建立。

以上的这些措施使华茶从种植、加工到运输再到销售都不同程度地向近代化迈进,因此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茶业改良开始了华茶近代化的历程。

一张图读懂中国茶史

图十二:中国茶史,数据火锅出品

 参考文献:

1.《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中国外资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1998年10期

2.《悠久的历史,不变的情缘——可口可乐在中国》,中国外资,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2008年11期

3. 张瑞.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茶业改良[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陶德臣. 印度茶业的崛起及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与打击——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J]. 中国农史,2007,01:66-76.

5. 马蕾. 1900-1920年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D].苏州大学,2010.

6. 李连清. 中国近代茶业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2009,06:71-73.

7. 陆广平. 近代中国茶业盛衰的反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S2:183-185.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尹小凡 许盈 朱玉芹 郑天琦

编辑 | 朱玉芹  郑天琦

指导教师 | 叶韦明

稿件首发于“数据火锅”公号,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来媒体实验室”、作者名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