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大会址”日记|红色故事·这份刊物被称为“工人的喉舌”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官网
2018-08-27 19:43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劳动界》第8期 上观新闻 资料图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长期受着中外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过着牛马般的生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震动全球,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此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将革命热情推向了高潮,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为他们说话的刊物、代表他们利益的工会和指引他们解放的工人阶级政党。1920年6月,陈独秀负责的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对工人运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劳动界》周刊。周刊于1920年8月15日创办,32开本,每期16页,铅字竖排,1921年1月23日出版第24期后停刊。它是一本面向普通劳动工人的通俗刊物,比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的创办早了近3个月,为中国共产党的筹备和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刊号的“演说”栏目首篇刊登了陈独秀的署名文章《两个工人的疑问》,文章提出了“劳动是什么?”、“劳动者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劳动?”等一系列问题,并用最朴素的语言回答道:劳动“就是做工”,劳动者“就是做工的人”,劳动“是因为不做工不劳动,便没有粮食吃,没有屋住,没有衣穿”。文章还指出了不劳而获的现象,尖锐地提出“有许多人不劳一点力不做一点工……还要把出力做工的人压在脚底下不当人看待,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引发读者的思考,用最直白浅显的道理对工人进行了阶级启蒙。那么,为什么要办《劳动界》杂志?在《劳动界》创刊号上一篇名为“为什么要印这个报”(署名:汉俊)的文章也说得很清楚:“为什么要印这个报?因为工人在世界上是最苦的……他们是住的没有好地方住,吃的没有好的吃,穿的没有好的穿……工人受苦挨饿受冻,而有钱的东家呢?一天到黑一点事情也不做,……他们虽然这样一天到黑一点事不做,他们反有大房子住,好东西吃,好衣服穿,有马车坐,有小老婆抱,有大世界逛,有戏看……工人在世界上已经是最苦的,而我们中国的工人比外国的工人还要苦,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外国工人略微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中国工人不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正是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他们的事情。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他们的事情了,或者将来苦得要比现在好一点。”这一段文字极浅显易懂,所列事实贴近工人生活,话都说到了劳动者心坎里,一读就能引起广泛共鸣。这两篇文章不仅向广大读者阐明了刊物的宗旨,而且贯彻了办刊理念,确定了平实易懂、贴近生活的办刊风格。

中共早期组织创办的第一个刊物之所以取名《劳动界》,说明创办者们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争取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唤起他们的团结和斗争精神。创办者们注意到了中国工人阶级总体文化水平非常低的特点,刊物语言非常口语化,非常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基本上不见华丽的词藻,用语十分平实。即使在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时,也尽量不用专业词语和学术语言,而是通过列举工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最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实际例子来讲清问题的实质,这一特点从创刊号上陈、李两位编辑的撰文均可看出。

1920年8月,读者幕凝花了铜子二枚买了《劳动界》的第2册,当他读到陈望道撰写的《平安》一文时,产生了触动,随即萌发了给《劳动界》寄写感想的想法。一周后《劳动界》第3册的“读者投稿”栏目即收到了幕凝写的《读陈望道先生“平安”的感想》一文。幕凝在文中说:我读了陈望道先生那篇“平安”也不晓得发生了多少感想。因为我们的生活,没有一时一刻不在“平安”这两个字的反面进行……我的商店里,越不做事的人,他的出息反而越大;推而至于老板,或经理,有好些竟至一点事也不做,现现成成地拿比我们多好些倍数的工钱,……他们总是到‘什么馆’‘什么馆’里去饱餐几顿;我们一年到头,都是吃那碗忍着一肚皮气换来的粗菜饭,……这都算“平安”吗?……《劳动界》杂志编委的陈望道在看到这篇读者来稿后非常高兴,他在文末的“附记”中写道:“前期我匆匆忙忙地做了一篇,居然引出这么一篇写实的呜苦的文字,足见悲苦已极,解决的时期就在眼前了。我们都很欢喜。”接着他又说:但我那篇结尾,有“我们向那里去找‘平安’”一句话,其中“那里”两字很重要,还希望大家注意。陈望道巧妙地通过“附记”再次点了“平安”一文的主题是劳动者要通过斗争才能取得所需要的“平安”。

《劳动界》在上海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张国焘回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一次开会时,“上海小组所创办的《劳动者(界)》周刊已经出版,我们在会场上将创刊号发给大家看,这也是使会议生色的一件事。”不久,广州、北京两地仿照《劳动界》,分别出版了《劳动者》和《劳动音》。

《劳动界》不仅宣传革命道理,介绍劳动运动状况,还注意反映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刊载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上海工人游艺会成立大会、上海早期组织成员支持筹办店员周刊、1920年上海劳动运动大事记等消息与资料。工人来信给该刊,称赞该刊是“做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

目前,除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存有《劳动界》1-10册、16-24册原件(国家一级文物)外,社会上尚存有多少,不得而知。《劳动界》虽然存期仅短短6个月,一共才出了24册,却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宣传和发动工人群众、制造舆论,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原标题:工人的喉舌——《劳动界》)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