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从海上来|上海:砥砺前行中的科技创新与温情管理之城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2018-09-11 11:3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 澎湃新闻记者马作鹏 图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

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时说道。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正以万众瞩目的科创中心、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品牌城市的形象矗立在东海之滨。

C919大飞机首飞冲天、洋山港全自动码头用上“中国芯”、无人驾驶汽车发放测试号牌、影像分级诊疗打破垄断、张江科学城规划编制出炉……这座科技创新之城不断展现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外滩边,霓虹闪烁的万国建筑群伴着黄浦江中行船的汽笛;弄堂里,石库门的人间烟火与街道的车水马龙交织着这座城的包容与温暖。

风,从海上来。上海这座城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正在不断前行。

9月9日至10日,由中央网信办、上海市委网信办主办的“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主题活动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的30多家媒体的记者编辑们深入了解了上海,记录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

科技创新,弄潮儿向涛头立

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是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

更智能,更便捷,创新把出行与高科技紧密联系起来。在上海,无人驾驶汽车打开了人们的事业,也帮助嘉定区站上产业高地。

1958年,新中国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嘉定诞生;1984年,国内首家中外合资轿车企业上海大众落户嘉定;2001年,嘉定开建“上海国际汽车城”;2013年,嘉定在全国率先推出电动车分时租赁;2018年3月,全国首张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在嘉定发出。

上海嘉定 体验无人驾驶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汽车产业,就在嘉定生根开花。

目前,嘉定全区拥有上海大众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6个、研发机构100多家、汽车专业人才3万多名,已经成为全国单体城市中汽车产业规模最大、汽车产业链最完善、产业集聚最凸显的地区。

得之易,守成难。嘉定如何在汽车产业中保住龙头地位?诀窍在于紧紧抓住汽车产业“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变革窗口期,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

2013年,嘉定在全国率先推出电动车应用新途径——分时租赁EVCARD的全新模式。截至2017年底,EVCARD已在全国布局60个城市,投入运营的车辆超过25000辆,每2.4秒就有一辆电动车被租用,绿色出行已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0000余吨。

2018年6月28日,落户嘉定的蔚来汽车首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量产电动汽车ES8,开始陆续向消费者交付。目前ES8的日均产能30-80台,随后将逐渐增至约100台,9月之前有望完成1万台的交付计划。

2018年3月,全国首张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在嘉定发出。目前,无人驾驶开放道路已从5.6公里扩大到12公里,测试场景更为丰富。

在无人驾驶汽车试验场,参加“风从海上来 改革进行时”主题活动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尝试无人驾驶带来的新鲜体验,并不断向工作人员询问技术与应用方面的问题。

在除了用技术变革与大胆尝试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还有一处高科技高地专注为人们解决健康问题。

在医疗器械界,有一个长久难以打破的“GPS神话”。核磁共振、分子影像等技术高度密集设备,几乎被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3家跨国企业垄断,而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却长期禁锢在低质廉价的泥淖中进退两难。

国货当自强。

2011年,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影”)横空出世,自主研发、生产全线高性能医学影像及放疗设备,并提供医疗信息化、智能化解决方案。

展示厅中放置着多台国产高端医疗器械设备   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 图

截至目前,联影已向市场推出超过50款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个别技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首创和引领。

值得关注的是,性能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世界首台一体化CT-linac已完成临床试验并即将推向市场,“时、空一体”超清TOF PET/MR也于2017年入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临床试验。

只有自主研发,才能在产品性能的持续提升和成本的持续下降上掌握主动权和自由度。

仅仅通过单一领域的创新,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对跨国巨头的赶超,为此,联影以核心技术创新为核心,搭建了包括核心技术创新、产学研医协同创新、设计创新等在内的整合创新矩阵。

联影高级副总裁、联影学院CEO陈群虽然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媒体面前,但他曾经的身份却是在美国哈佛大学、西北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超过20年的核磁共振专家。

陈群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透露,“联影对于‘产学研’投入的比重和重视程度非常高,在上海打造科创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与上海众多知名高校共同规划着未来。”

陈群认为,大学是一个引领未来的地方,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有可能有90%的事情不会成功落地,即便只有10%的成功概率,科创也是有意义的。

各项科技在上海的不断创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进步。而上海的城市管理,更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暖。

城市管理,灯火阑珊处的温暖

走读上海,有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群和摩登生活,也有见证上海历史风云变幻的老城厢和黄浦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曾表示,上海真正设立城镇,距今有近千年历史。公元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上海镇设立,“地区就在现在的黄浦区老城厢的小东门、十六铺附近。”

小东门街道位于黄浦区的中东部位,区域面积2.5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3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6月20日,居民总户数3.09万户,户籍人口9.9万人,辖16个居民委员会和53个居民小区。

2015年7月29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暗访后表示,没有想到“上海最大的城中村”是在黄浦区。

小东门街道老城厢焕发新活力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这个老城厢的城中村有被称为“盒饭一条街”的康家弄、“烧烤一条街”的四牌楼路、“水产活禽一条街”的县左街、“黄赌一条街”的学院路、“旧货市场一条街”的东街等。各类违章搭建的店铺简屋不仅占据了人行道,还将车道“排挤”得连自行车都难以顺利通过。

很多住在老城厢的居民曾经这样形容:“这里楼上是违建群租、楼下是马路菜场,抬头看不见天空,只有电线、雨棚、遮阳棚。”

2015年,上海市启动“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2016年开始将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黄浦区小东门老城厢区域作为市级重点整治区域和治顽症、补短板的突破口。

城市治理,需要温情。

小东门街道党组织创造性地将“拆违、排危、帮困”结合在一起,在拆违的同时启动惠民利民修缮改造行动。

按照“人员撤离—拆违解危—加固修缮”的工作顺序,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顺利完成了309户居民的应急避险撤离任务。

在解危修缮过程中,当地不仅对原住房进行违章拆除、加固改建,并且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在不减少原住户居住面积的基础上,改公共厨房为独立厨房,为每家每户增加独立卫生设施。

2017年6月13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黄浦区调研时,专门走访了“邻家屋里厢”市民生活点,一一察看公共厨房、公共洗衣房、独立助浴间等服务设施,与居民们亲切交谈。

通过治理和拆违,小东门的“老城厢”在城区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实现了华丽蜕变,旧貌换新颜,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升。如今的邻家屋里厢,温暖长存。

走出小东门老城厢沿白渡路向东行走400余米,就到了黄浦江畔。

黄浦江,讲述着上海的变迁。江边的各式建筑,工厂、仓库、码头、万国建筑,都包容着这座城市的底蕴。

进入21世纪,黄浦江沿岸众多港口、码头、工厂、仓库完成了搬迁或改造,滨江视野逐渐开阔。而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本世纪初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4年10月,上海市浦江办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5年-2017年)》,进一步强调了滨江岸线贯通在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实意义,明确了黄浦江两岸地区整体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配套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2016年 8月17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共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总体要求。

2017年12月31日,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正式全线贯通,并向民众开放。

中外游客来到上海,首选游览外滩。位于黄浦区的外滩可以说是世界级的滨江空间。而黄浦滨江岸线,是上海市滨江最重要的岸线之一。

黄浦滨江北起苏州河,南至日晖港,东临黄浦江,西至中山路,岸线总长约8.3公里,集中承载了上海开埠后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沿线主要包括老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老码头、南外滩金融集聚带、世博最佳实践区、江南造船厂原址等重要区域。

南外滩滨江景观

如何把黄浦区的滨江岸线打造成国际一流?黄浦区滨江办副主任姜澳米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我们提出建设更有文化韵味,更具活力氛围,更加舒适宜人,更能引领时代的‘公共生活岸线’。”

姜澳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黄浦滨江的定位主要是以开放为主,并不是以开发为主。也就是在保留上海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再把上海这座城市中的创新精神融入到滨江空间的设计中去。

“在目前滨江贯通的背景下,我们下一步的景观提升,就是要把黄浦区沿江的优秀历史建筑的立面展示出来,把老上海的光景展现出来。”姜澳米说。

位于上海市东北部的杨浦区,曾是上海的工业聚集区。

从前,渔业市场、纱厂、自来水厂等依次沿江分布,彼此隔离、封闭。在这些建筑的功能逐渐被放弃后,杨浦滨江岸线工厂都被关闭,基础设施也是空白。

杨浦拥有15.5公里黄浦江岸线,江边市民以前却看不到江。该如何把滨江景色还给市民?

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规划土地部经理张洪新告诉澎湃新闻,规划之初,设计师们就是要发挥出杨浦区的特色,把近代工业的感觉体现出来。

在杨浦滨江步道上,步道悬于黄浦江上,甲板木材质与钢铁的斑驳色泽融为一体。根据工厂管道制作的路灯立于江边。同时,原先的工业遗迹也被保留下来,防汛墙配以新潮的涂鸦,轮船的大锚立于岸上,成为城市景观雕塑。

澎湃新闻了解到,杨浦滨江规划建设在充分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模式,发掘杨浦滨江地区百年工业传承的文化特质。

“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人,要把他们的记忆尽量还原出来,然后镌刻在这些步道的整个行程之中。”张洪新说道。

张洪新表示,杨浦区的滨江岸线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业的历史感,滨江步道的展现也经历了从“看不见江”到“亲近江”再到还原工业感的过程。

老建筑与黄浦江,是属于上海的城市记忆,而精细的城市管理,在万家灯火中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更多认同感。

文化地标,海派城市的雅俗共赏

海派文化,是上海独特的基因。

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曾表示,海派文化并不是江南文化的简单汇拢,而是经过上海这个特大城市的集聚与熔铸,吸收了中国其他地方在沪移民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吸收经由租界和来沪外侨所体现的西洋文化,才得以形成的。

在上海,文化是一种品牌。

8月1日至2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用两个半天时间专题调研,就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调研文化产业、察看文化场馆、走访文艺院团,与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和文化企业负责人亲切交流。

李强指出,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充分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努力使“上海文化”品牌成为上海的金字招牌。

今年6月,在戏曲演员们唱念做打的一板一眼中,上海京剧“四大舞台”之一、修缮后的中国大戏院再度亮相。

修缮后的中国大戏院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位于人民广场地区的中国大戏院,始建于1930年,曾是上海京剧“四大舞台”之一。历慧良、马连良、梅兰芳、孟小冬、周信芳等名角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这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剧场,也是在国内仅有两座带有“中国”名称的历史性老剧场。

年久失修的中国大戏院在2012年重新开始修缮,英国专业剧场设计公司RHWL联手中方设计团队联合设计,历经六年的改造,使得这座剧场修旧如初,在今年6月重装新开。

据不完全统计,处于区域最中心位置的环人民广场地区曾经有以中国大戏院、天蟾舞台等四大京剧舞台为引领的剧场戏院34家,西藏、新成等书场41家,大世界、新世界等娱乐游乐场10处,但历经岁月变迁和城市改造,原有的一些剧场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设备设施老化。

而今,作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修旧如初的中国大戏院再次“亮嗓”,以3场“大戏”唱出新时代的戏史佳话。

除了戏曲殿堂中国大戏院,上海还有“人文心脏”——思南书局。

思南书局

位于复兴中路517号的思南公馆,始建于1926年,是一栋三层带阁楼的法式花园洋房,曾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故居。1932至1940年,著名诗人柳亚子及其家人曾在这里寓居,1951年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将这栋建筑捐献给国家。

作为思南公馆建筑群中极具历史感与文化魅力的一栋独特洋房,承载了上海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缩影。继前贤之脉,传人文之美,开盛世之新,思南书局致力于成为沪上思想潮流新地标。

2017年11月5日,上海永业集团联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作家协会共同发起的思南书局快闪店,在思南路复兴路路口的小广场正式开张,成功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广泛好评的书店。

今年4月23日,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思南书局实体店于复兴中路517号正式揭牌。

走进思南书局,丰富的书籍、精巧的陈列和复古的装饰让不少读者忍不住拿起相机拍个不停。这里的书以“文史哲艺”四大类为主。一楼主要是伦敦书评、史哲类图书,二楼主要是文学类图书,三楼主要是艺术类图书。

思南书局总面积500余平方米,涵盖“文史哲艺”四大类别的精品图书近7000种,中外文图书比例为6:4。

国际化是思南书局的另一重要特色。作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体现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创新项目,思南书局充分依托上海打造卓越全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集团丰富、优质的国际化出版文化资源,力争为读者提供一流的国际化阅读体验。

如果说思南书局是上海的“网红”,那么位于嘉定区的“我嘉书房”便是图书馆中的“小清新”。

社区居民在嘉定区的“我嘉书房”读书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2017年1月8日,全市首家以社会化合作模式运行的24小时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点——“我嘉书房”在菊园新区正式对外开放。

无休的服务能力,便捷的服务技术,以及美式风的装修,与书香呼应的咖啡,让“我嘉书房”一经使用就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

“我嘉书房”强调基于地方文化特色的个性化建设,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附近居民的实际需求,其中既有设施高端、设备精良“高大上”的旗舰店,更有主题鲜明、亲民便捷“小而精”的特色点。

今年,“我嘉书房”项目被纳入嘉定区政府2018年度实事项目,计划在年底完成30家,覆盖全区12个街镇。

截至2018年7月,全区已开放的10个“我嘉书房”接待读者逾22万人次,借还图书逾10万册次,开展阅读马拉松等阅读推广活动150余场次,服务效能不低于一般街镇图书馆。

后记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始终振奋人心。

砥砺前行,上海改革发展不止步。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如今,站在新起点的上海再出发,打造一流城市,争当排头兵、先行者。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