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就业季②|你们秋招的时候,有人已经创业了

澎湃新闻 龚唯 实习生 蓝星宇
2018-09-27 09:21
来源:澎湃新闻
美数课 >
字号

对于许多应届毕业生来说,秋招是一场鏖战。一些热门岗位,更是如同万人跨上独木桥。

不过,还有一些人,没有跟随大流——他们选择了给自己打工。

一、1000个毕业生里有7个人创业

2008年,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2009年,国家多次强调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此后,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税收减免等),在高校推进创业。

根据37所“985”高校(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未发布)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2017年,这些学校共毕业235183人。其中,1584人选择创业,占毕业学生总数的0.67%左右。

从人数来看,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遥遥领先。四川大学有404名毕业生创业,重庆大学有383人。从比例来看,重庆大学的毕业生总数较四川大学少、毕业生创业率更高,为3.50%,本科生作为创业主力,创业率更是超过5%。具体的创业方向包括电子商务、创意文化、建筑劳务、网络科技等。

除这两所学校外,其他的“985”高校,创业毕业生都不超过100人,并且大多创业率不超过1%。

那么,全国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教育咨询机构软科曾梳理全国所有本科层次高校2017年的就业报告。统计发现,有576所高校提供了创业数据,进而测算出全国本科生的平均自主创业率约为0.7%。如此看来,“985”高校的创业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还要高出一些。

不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创业氛围仍然不太一样。软科将576所高校的本科生创业率数据进行了拉通排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位列第一,每不到10个本科生中,就有1个创业。接下来依次是广州美术学院、上饶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他们的本科生创业率都高达7%以上。

总体而言,艺术类、体育类毕业生最喜欢创业。最不倾向创业的则是政法类、医药类、林业类学生。

二、谁能突出重围?

从官方统计渠道,青年创业的数据往往十分笼统。现实中的创业,却是各行各业、千人千面。因此,我们试图从公开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一窥这群青年创业者的群像。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是由教育部等部门主办的创业类赛事,每年从各学校、省市层层筛选,评比出高水准的创业团队。该项赛事至今已举办三届,共评出110个金奖。

获得金奖的队伍来自54个学校。浙江大学以8次金奖,位列第一。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分别获得7次金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次、武汉大学5次。

从创业形式来看,一部分属于科技成果。他们往往依托学校的专家资源和实验室研究,以相对前沿的技术,推动产品进化。另一大类主要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提升行业效率,甚至改变行业生态。这种创业需要依赖于精确的业务定位和高效的运营手段。还有小部分团队,主要做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将小众的文化、技艺推向大众。

我们梳理了这110个金奖团队的现状:34个团队没有成立公司,这种情况多见于技术类团队,相较于亲自下海创业,他们比较可能选择技术转售、技术授权。此外,有24家公司,在注册之后没有进行融资,或查不到运营信息。还有3家公司已注销或转移了股权。

剩下的49家公司,均有融资记录。从进度看,A轮、Pre-A轮最多,其次是天使轮、B轮。大部分轮次靠前,仅少数能走到B轮以后。

纵观目前融资进度最快的几家企业,ofo共享单车已成长为大型独角兽,已经融资到E轮以后。另有有米科技、新片场两家公司,已在新三板上市。

这些进度较快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依靠模式和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去做连接、做社群、做传播。新片场做创作人社区、医联做医生社交、粉丝时代做粉丝社群、嘿设汇做设计师学习社群;海风教育定位于中小学在线一对一教学,编程猫瞄准儿童编程。再例如,产品的细化和服务的精准,59store定位为校园综合服务。

另一大特点是,创业者背景再次向顶尖高校集中,呈现出精英化的特征。在以上这些企业中,除新片场创始人来自北京邮电大学,其他团队全部都属“985”阵营。

这并非偶然。事实上,简单盘点近年来跑出来的独角兽,绝大部分的创始人都是名校背景。例如,在科技部去年年底公布的独角兽名单中,“饿了么”团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ofo”团队来自北京大学、“face++”团队来自清华大学,这些都是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还有许多独角兽企业,虽然不是应届生创立,创始人也基本上是名校背景。

在这份表单中,土巴兔创始人王国彬是唯一没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而缔造了小咖秀、秒拍的韩坤,是普通大学毕业。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县城做户籍民警。

反观其他创业者,大多都拥有傲人的学历。他们不仅一开始就身在高等学府,不少还深造至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尽管年龄从“60后”横跨到“90后”,但良好的高等教育,一直都是技术、洞见、以及关系资源的重要来源。从这个角度看,“白手起家”从来不是创业的本质。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