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产剧收视率造假为何屡禁不绝:数据背后的困境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8-09-22 08:5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导演郭靖宇的一篇长文,将“收视率造假”这事儿,赤裸裸地展露在了公众面前。这个在近几年,像乌云般笼罩在影视行业头顶的怪现象,成为大众关注和好奇的热点。

但对于收视率和收视率造假,大多普通观众了解有限。收视率有多重要?收视率造假要怎么造?这篇文章将试着为大家略作讲解和梳理。

收视率影响下的行业产业链

收视率是什么?百度百科页面和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简称CSM)官网页面上的解释是:“电视收视率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某电视频道(或某电视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或家户数)的百分比。是深入分析电视收视市场的科学基础,是节目制作、编排及调整的重要参考,是节目评估的主要指标,是制定与评估媒介计划、提高广告投放效益的有力工具”。

收视率是谁在统计?前面提到的CSM,原央视调查咨询中心与法国索福瑞集团合资成立的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就是国内收视率调查统计的权威公司,目前国内多家电视台都与索福瑞合作密切,可以说索福瑞提供的收视数据,影响着国内多家一线卫视的发展方向和决策。

收视率关系到影视行业产业链的哪几方?播出平台、电视剧制作方、广告商。相对于“虚无缥缈”的口碑,收视率更受广告商重视:一部剧的收视率高,就意味着覆盖人群广,流量和热度高,广告商就愿意投入更多金钱,播出平台就有了更高收入能维持日常运营、购买新剧,电视剧制作方也会赢得更高的行业认同,下部剧就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记者跟资深广告从业者朋友聊了聊,以朋友的工作经验来说,在投某部剧或合作的时候,前期品牌方就会考量剧集有可能达到的流量和热度,一方面是看阵容,另一方面就要参考同类型剧集在同一家平台的平均流量(收视率)。一部剧播出前,招商和广告投放已经完成,但这个剧的收视率会决定以后品牌方还愿不愿意和花多少钱投同类型的作品、同一家的平台、同一个时段。所以一部剧的收视率,影响可不止该剧本身。如果某卫视的黄金档,本来收视率向来非常漂亮,广告商也往往愿意慷慨买单,但突然某部剧收视率断崖性下跌,广告商会怎么想呢?在某汽车公司市场部工作多年的王女士表示,她的反应通常是“觉得亏啊,我花了这么多钱,没达到我要的曝光量啊,尾款我不给了,后续合不合作要考量一下了”。对电视台来说,删减集数甚至“腰斩”收视不佳的剧,换新剧接档,提升收视率,保住同时段平均收视率,是及时止损的做法。

收视率造假之风为何盛行

而收视率造假之风为何盛行?一方面自然是因为这样完整而庞大的利益链条里,收视率已经成了唯一的指标。为了利益打起收视率的主意,在某些人眼中再自然不过。另一方面,时代变迁也是重要因素。受“一剧两星”的影响,卫视平台购剧成本增加,再加上网络视频平台的竞争和观众看剧习惯的变化,电视台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受到巨大冲击,为了眼前的生存,维持住收视率,保住广告投放量成了各大卫视平台最要紧的事儿。

那收视率要如何造假呢?一位资深的电视剧制作人向记者透露,收视率造假通常是污染“样本库”。在索福瑞的官网上有一张收视率调查过程的示意图。

索福瑞收视率调查过程示意图(在客户端查看大图)

在示意图中的“基础研究”和“抽样和建立固定样组”便是建立样本库的过程。在不同地区的样本户家庭里有偿加载监测仪器,取得样本户的收视数据,进而计算平均收视率。如果在“样本库”阶段,样本受到了人为干预,那后面的统计过程如何公平科学,得出的结果都不再“干净”了。

在发稿前,记者联系了索福瑞市场部的工作人员,他们表示对扰乱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率造假行为零容忍,也会配合有关部门的相关调查,但对于记者关于“如何防范样本户信息和样本库数据泄漏”、“如何检测收视率异常”等问题表示目前不便回答。其实早在2010年7月,《人民日报》曾就个别电视台收买收视率样本户,制造虚假收视率一事作了连续报道,引起了业界很大反响。随后,索福瑞召开说明会,表明会加强数据安全。而对于收视率作假的手段,当时索福瑞方面称是样本户被污染、被收买。那如何获取样本户的信息呢?索福瑞方面在说明会上表示,有人雇佣私家侦探公司尾随调查公司工作人员,从而获取样本户住址;或者收买索福瑞工作人员,获取样本户信息;或监听索福瑞内部电话得到样本户信息。听上去各种手段防不胜防,惊险程度如同谍战剧。

然而在当时,也有行业人士表示:“收买和操纵样本户最容易留下把柄,手段最低级,更直接的办法是直接通过索福瑞内部人员篡改数据。”但这个说法被索福瑞方面予以否认。

多年之后,索福瑞数据安全加强的效果如何不知道,收视率造假反正是越演越烈,连造假的行业价格都翻了好多倍。观众可能觉得奇怪的是:人人都知道造假不对,为什么都要造?明知收视率已经不可信了,为什么还是最重要的参考标准?

其实这个问题,首先是目前还没有可以取代收视率的更科学公正透明的参考标准。而电视虽然受到网络平台的冲击,但依然是到达一二线城市以外地区潜在消费者的重要广告渠道,广告商依然不能失去这块阵地,所以也只能继续看收视率的数字,平台当然就要更“殷勤”地将这个数字做得更好看。制作方呢,受到平台方面的压力,参与造假,而假收视率上去了,也有可能带动真收视率。还有制作人向记者坦承:花钱买收视率还比花钱做营销宣传来得简单,如果宣传策略和宣传渠道选择失误,就猜不透最后有多少金钱投入能直接表现为收视率,可买收视率,那就是“一分钱一分效果”了。而因为收视率造假便捷,烂剧都造假,好剧的制作方也坐不住:大家都买我不买,吃亏的可不就是我们吗?可不是白瞎了我们辛辛苦苦的创作吗?这样一来,曾经是收视率造假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在还多了个问题:“劣币和良币没一个省油的灯”。

某位资深电视剧制作人向记者讲了些行业传闻:某个据传出身“专业做数据”的制片人,一口气成功卖给了某卫视多部剧,就是因为他向卫视保证,能把收视率做得好看;前几年有一部收视率扑街的剧,不是没买收视率,而是遇上了“骗子公司”,收了钱没办事,吃了哑巴亏。碰上了这种“假”的“造假”公司怎么办?记者询问了律师朋友,他们还是建议:“可以维权嘛。”(搭配一个职业的微笑)

不管这些传闻是否属实,都表现出了在收视率造假猖獗的大环境下,影视行业的生态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长远来看,收视造假破坏了评价体系,往后广告商在电视台的广告投入会越来越谨慎;花钱买收视比起认真做剧“划算”,严重动摇行业中创作者们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追求;而电视台也容易被收视率诱惑而轻忽电视剧的社会效益和艺术价值。

眼前的生存和从业者的初心

“造假的这帮人操纵了全国的电视剧市场。”

“几乎没有清白的,大家都在做数据。”

“谈购剧的时候,往往平台首先会问制作方:你能维持住我们的收视率吗?”

“不止黄金档电视剧,非黄档、综艺收视率造假的情况都存在。”

采访中,受访者们的言语难免有激愤之处,但也由此可见,大家对这一现象的无奈和痛恨。而这一现象要如何控制甚至杜绝,却依然没人能给出答案。

数字好看可能是为了眼前的生存,但希望眼前的生存困境和数字,不会遮蔽从业者们的初心。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