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最廉价的米其林餐厅
第一次去新加坡还是在本世纪开元那年,靠近赤道的这个国家既熟悉又陌生,街上随处可见的中文让我倍感亲切,逛街、叫出租车、去旅游景点打卡,“英格利西”菜鸟级的我也不用担心。对,美食也是我的兴趣点,黑胡椒蟹、肉骨茶、咖喱鸡饭、摩摩喳喳、椰浆甜果糯米糕给我都留很好的印象。摩摩喳喳流行于南洋诸国,原料有椰奶、亚达枳、西米露等,再由着性子加点芋头丁、地瓜丁以及各种南洋水果,吃时可加冰块,你要热食也行,作为一道包容性很强的甜品,跟我国八宝粥仿佛是远房亲戚。东南亚盛产黑糯米,当地人就拿来做甜点,椰浆糯米糖粥就是一款很受欢迎的午后点心。
最讨喜的就是马拉盏——海滩边夜排档,师傅烈火烹油地炒好一份虾酱通心菜,勺子一兜,手腕一抖,呼地一下抛向空中,越过男女食客的头顶飞向十米开外的地方,那里早有机灵的伙计猫腰候着,轻舒猿臂用餐盆接住,居然滴水不漏,嘻嘻哈哈地送到食客面前,这一幕叫异乡人彻底傻掉。

乐龄华人在牛车水的骑楼下写生
在那次的活动中,东道主还安排我们参观一座花园式的废水处理工厂,我自告奋勇地喝下一杯处理后的净水,倒也没事。逗留一周,从中文报纸得知,先后有三个涉案人员被处以鞭刑,吓得我们这帮大男人过马路时左看看、右看看。
今年三月份,儿子去新加坡工作,小半年后媳妇带着孙女前去探亲,十天后媳妇返回,我和太太飞过去接班,然后把孙女“押解”回国。
儿子租住的公寓楼离他的公司和机场都不远,属于新城区,道路两边绿化很好,那种树冠很大的雨豆树像一把把巨大的阳伞为路人制造荫凉,我站在阳台上常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幻觉。小区有大小五个室外泳池,孙女每天一泡,无需分文,简直乐不思蜀啦。出行主要靠出租车和地铁,新加坡地铁建造年代蛮久了,环境和设备略显陈旧,与上海不能比。不过十分方便,从小区步行到地铁站,一路上都有钢结构凉棚为行人遮风挡雨,在这个热带海洋性气候国家,这个装置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在高架桥与车站出入口的联接处,四面空空的顶棚上方安装了几个直径足足有三米多的大吊扇,不知疲倦地为乘客驱散湿热的海风。极具工业风的光影变化,也成为星岛的情调一种。

乌节路上的新建商场根据新加坡的传统辟建了让行人遮风避雨骑楼
每到一地寻访美食,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当然也是为了寻找写作素材。上海也有新加坡风味的餐厅,口碑不错,但要是能在本土品尝原汁原味的美食,那就更有话语权了。
新加坡的社区服务一直做得很好,无论是公寓楼还是组屋,配套设施都是根据居民人数来设计的,在住宅楼下面建有露天市场、超市、小型医院或药房,面积最大的就是餐饮区域,在相当宽敞的底楼,中间排列着几十张小桌子,天花板垂下一个个直径很大的风扇,为就餐者送风驱暑。周边则是一家家紧密相连的小吃店,中国风味(以潮汕、港台为主)、马来风味、印尼风味、东南亚风味、日韩风味,还有当地风味,令外来者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看得出,当地的老年居民主要在这里就餐,顺便会会朋友聊聊天,他们大概不喜欢在家烧饭。

新加坡社区里的大食堂
我们在一周内吃过沙嗲牛肉面、咖啡鸡面、猪肠米线、芋头糕、娘惹糕点、笋粿、肉骨茶等。有些面食混搭得太厉害了,连儿子也说不出它们的名称。一般来说,无论面还是饭,卤肉、叉烧、卤蛋、鱼丸、白灼蔬菜等都是当家花旦。

具有东南亚风味的沙嗲牛肉面

黄咖喱鱼丸油豆皮拌面

肉骨茶
儿子下班早的也会请我们去饭店品尝,离市政厅不远的一幢百年红砖老洋楼里有一家八十年历史的老店叫“饭夫人”,墙上挂满了很有年代感的老照片,我们在那里吃了一顿新加坡风味的正餐;还有一次是在当地华人开的“华友园”,那是一家极具唐人街风格的中餐馆,很大的前院停车,同样很大的后院搭了几排凉棚,摆满了餐桌。主楼餐厅倒不大,墙上挂了唐人街水平的字画,儿子提前三天在那里订了位。虽然是正规饭店,也无非是黑胡椒蟹、辣椒蟹、沙嗲牛腩、炸鲜鲍、炸虾饼之类,每次要花四五百新币,如在上海,可去黑珍珠钻石餐厅饱餐一顿了。所以我更加愿意去一些特色餐厅,比如在乌节路一家饭店里吃到了“炒贵刁”,“贵刁”就是闽南方言中“粿条”的读音吧。这款小吃在一百年前由华人引入马来西亚,后渗透到新加坡,成为工薪阶层喜爱的街头小吃。作为套餐,店家还为客人配了一碗纯了四个小时的牛肉汤。切厚片的牛肉相当饱满,酥软不烂,汤中有南姜、香茅草、青柠等调味,醇厚美味,体现了东南亚美味的特征。

红咖喱膏蟹
再比如亚参叻沙,这是典型的南洋面食料理,汤底用甘榜鱼熬制,又加了姜花、南姜、香茅、红葱头、辣椒、叻沙叶、巴拉盏、罗望子和亚参果片等,罗望子和亚参果片是酸味的主要来源。待汤底出味后,将锅里的甘榜鱼捞出,剔除鱼骨及头尾,将鱼肉撕碎后复投于汤内继续熬煮。接下来将濑粉烫熟,放在碗内,加上已切成丝或碎片的凤梨、黄瓜、洋葱、莴苣、姜花、辣椒等,浇上一勺底汤,风味特色相当鲜明。
我们还品尝了娘惹椰丝沙谷糕,这是源于马来西亚的甜品。晶莹剔透的西米糕,经过蓝蝶花茶汤的染色,呈现出浪漫的浅蓝色,浇上椰子糖浆后散发出甜美文雅的气息,要是在上面顶一只香草冰淇淋球,那就更加不可抗拒了。如果再配一小碗加了椰糖的甜麦粥,有干有湿,就相当惬意啦。这种甜麦粥叫“甘冬”,也被打上东南亚美食的烙印。

牛车水街景
新加坡河河畔南岸的牛车水是唐人街,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国的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以及客家人,渡海来此讨生活,大多从事航运、物流、建筑、餐饮等苦力劳动,慢慢形成一个大型社区,通行华文华语,引进了炒粿条,发明了肉骨茶。二十年前我在此参观过一个华人移民博物馆,感慨良多。这次陪太太造访,发现变化不小,首先是主要街道安装了高大宽敞的玻璃天棚,街口树起了两座表现早期华人艰难创业的雕塑,墙上还有记录半个世纪前华人生活的壁画;其次是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在沿街楼房里开出了诸如平剧社、书法社、武馆等机构、学校,还有敦煌剧坊戏曲茶馆、新加坡作家协会等。骑楼下还有凉茶铺、中药房、当铺、满汉羊肉铺等,十来个乐龄华人在水彩写生,水平着实不低,他们将具有殖民风格的老建筑仔细画下来,赋予了别样的意味。
露天广场摆开了许多凉棚小摊,出售适应华人生活习惯的生活用品,还建了一幢百货大楼,消费对象也以华人为主。街角有一家潮州饭店,二十年前曾经在那里美餐一顿,当时一座难求,如今门可罗雀,老板在台阶上东张西望,表情落寞。

牛车水的米其林一星餐厅
在儿子引导下,我们找到牛车水大厦楼“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了凡油鸡饭面,两开间店面,大玻璃窗,门檐下面安装了红色雨棚,那是辨识度很高的快餐符号。走进店堂,每间也就十几平方米的样子,墙上贴了一张广告,骄傲宣称“世界上第一位荣获米其林一星的小贩”。他家主打特制油鸡饭、特制油鸡面,还有传统叉烧饭、烧肉饭、传统叉烧饭、烧肉面。从自我标榜到产品设计,不脱南洋早期摊档风格。

了凡的传统特色叉烧饭

了凡的传统特色烧肉面
我们每样都点了一份,交叉品尝。摆盘不讲究,量也刚刚好,烧肉、叉烧和油鸡肥瘦得当,味道不错,一煮即熟的公仔面与米饭乏善可陈,浓郁的酱汁兜头一浇,便于下咽。不配汤,可以另外买水和软饮。他家的初心就是要与劳动阶层的消费能力匹配,所以获得米星之后,每份价格维持不变,七至八新币,合着人民币三四十元,一盘清炒绿豆芽也是这个价。对比在饭店里人均消费五六十新币的水平,这个价格相当亲民。所以午餐时间,点餐的顾客已经排起了队伍,赶时间的小青年可以在自助点餐机上下单。在这里支付宝、微信并不普遍,老百姓习惯使用纸币,当然已是洗不烂、揉不碎的塑料币。

了凡的菜单广告
这家的店主名叫陈翰铭,15岁辍学学后就当上厨师,先跟香港厨师学艺,后自己创业。他在牛车水熟食中心摆了一个不足两平方米的小摊,栉风沐雨,朝乾夕惕,数十年来苦心经营,从食材到烹饪,不敢有丝毫马虎,生意做大后也不敢开连锁店,稳定的出品和亲民的价格赢得了周边写字楼里白领的赞誉。当地媒体称他的油鸡面是世上最经济实惠的餐食。据说他得知自己小店获得米其林的表彰后,照样手起刀落地为客人斩油鸡、切叉烧,心如止水,不为物喜。
我也想见见这位仁兄,但午市当口,食客盈门,想必他正在后厨忙得满头大汗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