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记录中国③|破除加快发展最大瓶颈:“高铁时代”的湛江未来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徐子婧 马纯琪 徐丹阳
2018-10-10 08:2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广州至湛江高铁及湛江站进站体验(01:47)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的“记录中国”特别报道项目第三期,走进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

这些城市有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有的则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城市,有的还在探寻进一步大发展的新路径。

澎湃新闻记者与高校学子们共同记录它们的历程,也是记录中国40年的发展。

今天刊发的是湛江故事。

粤西高铁——和谐号列车。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徐丹阳 摄

作为粤西地区的第一条高铁,深湛铁路江(门)湛(江)段自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以来就备受关注。这是“D”“G”字头的动车组首次延伸到祖国大陆的最南端。

改革开放40年之际,高铁降临湛江。这距离国务院批准其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已时过34年。

但无论如何,湛江终于迈入真正属于自己的“高铁时代”,成为了珠三角三小时生活圈中的新成员,也迎来了属于它的又一个发展春天。

而这场春暖,也不仅花开湛江,更蔓延整个粤西地区。近年来,由于缺少重大基础设施的政策倾斜,粤西地区的交通发展相对落后,铁路客运条件较为薄弱,公路运输效率较低——这对企业和人才的引进、旅游业的发展等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随着深湛铁路的开通和交通设施的不断升级,粤西开始加速融入全国网络,其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水平以新的姿态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高铁进湛

深湛铁路江(门)湛(江)段全长约355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东接广珠城际铁路新会站,西至湛江西站,贯穿江门、阳江、茂名、湛江4个地级市,设有江门、双水镇、台山、开平南、恩平、阳东、阳江、阳西、马踏、电白、茂名、吴川、湛江西共13个车站。

湛江西站外景。

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官方售票网站12306可以看到,目前广州南站至湛江西站共有26对动车组,每隔30分钟左右就有一趟列车,到湛江最快只要2小时48分。乘坐高铁出行成了当地很多人的首选,售票网站上,前往湛江的车票售空已是常态。

日前,由澎湃新闻联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组成的记录中国报道团队,也体验了一次由广州通往湛江的高铁之旅。这趟“D”字头的列车共有8节车厢,分为二等座车、一等座车和餐车,下午2点半,车厢内已座无虚席,车厢连接处还站着许多购买无座票的乘客。

“本来准备到了广州南站再根据时间买票,结果发现4点以前的票都卖完了。” 陈先生一家四口是来湛江旅游的,“看了大巴车要6个小时左右,比高铁要多花一半的时间,只有无座我们也要买高铁。”

和记录中国报道团队邻座的吴先生是湛江人,经常往返于广州和湛江之间。家里有急事,他认为乘坐高铁回湛江是最优选择。“以前自己开车,最快也要将近5个小时,坐高铁3个小时就能到家,可以早点见到家里人。”

当天下午5点41分,高铁准时到达湛江西站。自助出站后,正前方约50米处是出租车等候区,记录中国报道团队乘出租车前往目的地,沿着高铁西站配套工程西城快线,约15分钟就达到了赤坎区。此外,还有五条公交接驳线路从市区通往铁路西客站(公交站)之间,解决民众进出湛江西站的需要。

湛江-海口汽车轮渡换乘中心。

出站口右侧,有一个“湛江-海口骑车轮渡换乘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项由广铁集团推出的公铁海联运(即高铁+汽车+轮船三种方式的客运联运),和湛江西高铁枢纽站同时开始运营,“通过这种方式,旅客在湛江西站出站口,可直接换乘大巴抵达湛江徐闻铁路北港码头,然后通过我们专设的旅客专属优先通道乘坐轮渡,到达海南海口铁路南港码头。”该工作人员说,从广州通过这种铁公海联运方式到达海南,要比普速火车缩短大约8小时。

记录中国报道团队从中国铁路总公司了解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调整,目前广州南站最早去往湛江西站的动车组列车时间为7:00,最晚一趟为20:30,最晚到达湛江西站的时间为23:28,湛江西站最早开往广州方向的动车组列车为7:23,最晚一趟为21:00,最晚到达广州南的时间为23:55,较开通时延长了一小时左右。

除了连通珠三角与粤西地区,从湛江西站乘坐高铁出发,现在还可以直接到达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湛江西站等粤西各大高铁站开行卧铺动车组,这在全国铁路新线开通史上尚属首次。如今,旅客可在湛江西、茂名、阳江、新会车站乘坐卧铺动车组,前往郑州、石家庄、保定、北京、杭州、宁波、潮汕、上海等城市。

湛江站列车时刻表。

克服交通落后的瓶颈

1984年5月,湛江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在当年《关于要求在湛江市实行特殊政策的报告》中,交通四通八达,曾是湛江申请成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一大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发展中的部分历史原因,加之粤西地区缺少重大基础设施的政策倾斜,湛江曾一度面临着高等级道路密度低、通行能力差,机场航班少、航线少、票价高的局面,落后的交通已成为制约湛江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员徐逢贤表示,要想获得发展,湛江一定要融入全国交通网络。对外要和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区联系起来,对内要和广东省珠三角一带城市联系起来。交通网络的形成将帮助湛江加快开放的步伐,随着人员、资金的流通力度的增加,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经济发展也有了依靠。

近几年,湛江总结经验,并借助政策优势,正在逐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十三五”全国的交通规划中,湛江市被定位为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

记录中国报道团队查阅湛江市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自2016年起,成为报告的高频词,也是报道落实过程中的一大重点,湛江对于交通建设方面的投资也明显增加。

2015年,湛江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2.9亿元,增长80%。2016年,88.1亿元,2017年,132.2亿元。在铁路方面,除了深湛铁路江(门)湛(江)段通车外,黎湛铁路电气化也已改造完成,东海岛铁路完成投资过半。

深湛铁路江湛段正式通车运营当天,湛江市市长姜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湛江未来的交通部署进行了介绍。“为了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个综合交通规划,是按照海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规划的一个体系,我们叫56811工程。”他解释,该工程包含指5条高速铁路、6条高速公路、8条雷州半岛鱼骨状支线公路、1条环半岛滨海旅游公路和1个新的国际机场,将构成一个海陆空铁的综合交通体系。

姜建军表示,具体而言,未来五年内,湛江将新添4条高铁线路,联系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广湛高铁,将会在国际机场设站,标准为350公里/小时。向西将建设一条连结广西、沿海地区的合湛高铁,向南将建一条联通海南湛海高铁,向北连接广西东部和湖南湖北的西部地区,还要规划建设包海通道湛海高铁。

对原有的机场进行迁建和升级后,新的国际机场将是广东第三大干线机场,成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对接东盟、联系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航空枢纽。姜建军透露,经国务院批准之后,该机场将于明年正式动工。

此外,规划建设的6条高速公路,将使湛江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的联系,也使湛江和广西、湖南,包括海南的高速公路连接更加畅顺。8条高速公路的支线,有助于海岸资源和主干公路的高效对接。

随着“高铁入城”,湛江还将展开一系列交通建设,促进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产业链跨区域布局。

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也表示,目前,湛江正以高铁开通为契机,大力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已经落地建成达产,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于2019年底建成投产,湛江已有两个千万吨级临港大项目。近日,湛江招商落户投资额达100亿美元的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项目,为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新支撑。

先进的进站识别系统。

粤西交通蓝图

深湛铁路江(门)湛(江)段的开通,也为粤西未来的交通规划与区域发展带来更多的思考。

粤西,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广义包括湛江、茂名、阳江、肇庆、云浮等市及所辖县市区,狭义上特指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及所辖县市区。

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蒋重秀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因采取非均衡发展方式,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粤西与珠三角经济的巨大差距,发展到新平台的广东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极。粤西应加快推进广湛客专、国际机场和广东沿海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达的珠三角对粤西地区的辐射功能。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珠三角地区在人才、资金、政策、产业等方面,应加大对湛江等粤西地区的扶持力度,变目前对粤西的单纯输血为增强其造血功能的扶持模式。同时,合理引导人流、物流、政策流、资金流、产业流向粤西等欠发达地区转移,着力影响和扭转粤西人口等资源净流出的状况。

公开资料揭示,除了深湛铁路江(门)湛(江)段,粤西地区已有一系列规划,致力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录中国报道团队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广东境内相继建成运营了京广、广深(港)、厦深、贵广、南广高铁、江湛、广珠、佛肇、莞惠城际、赣韶、广珠铁路等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铁路完成基建投资1467亿元,建成新线1173公里,其中高铁983公里;截至目前,广东铁路营业里程4585公里,其中高铁1900公里(含7月1日开通的江湛铁路358公里)。2017年全省共完成旅客发送量2.88亿人、同比增长12.4%,完成货物发送量8588万吨、同比增长2.7%,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该负责人向记录中国报道团队透露了粤西地区铁路建设的下一步规划方案:正在加快建设合湛铁路、湛江东海岛铁路等,并支持将湛海铁路扩能、铁路物流基地等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将深茂铁路深圳~江门段、广湛铁路列为规划研究项目。

关于广湛铁路项目,按照路地会谈精神,路地双方正安排设计单位抓紧开展规划研究工作,下一步将结合研究进展情况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关于深茂铁路,深茂铁路江门~茂名段今年7月1日建成投产,深圳~江门段,按照路地会谈精神,目前正在组织设计单位深化开展跨珠江口隧道方案比选论证,并与沿线地市加强协调沟通,争取尽快稳定全线总体方案,早日具备可研批复条件。

在公路建设方面,广东省交通集团表示,粤西湛徐高速徐闻港支线、云湛二期已进入了工程的收尾阶段,云湛高速二期(新兴至阳春段)未通车时,从湛江、茂名等地往广州需绕行罗阳高速再折返转江罗高速,通车后,将可节省路程约60公里,车程只需约30分钟。

此外,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多次规划调研,制订了《广东省滨海旅游公路规划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计划用8年时间,建成主线全长1570公里,支线长305公里,贯穿湛江、茂名、阳江等14个海岸城市的滨海旅游公路,以交通发展带动粤东粤西两翼加快发展。其中,湛江段规划2022年基本贯通,全长467公里,占全程总长超过四分之一。

湛海铁路扩能研究已启动

湛江是国家经略南海的战略通道,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29.5公里,最宽处直线距离33.5公里,最窄处直线距离约18公里。是否建设一条贯通湛江和海南岛的跨海通道已被提及多年,曾有过多番讨论,但尚未形成可行性方案。

据澎湃新闻此前的报道,早在1994年至2002年,广东省就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开展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研究,收集了社会经济、交通运输、气象、水文、地貌、地质、地震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对建设跨海通道工程的必要性、建设时机和技术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2005年,交通部正式提出通道规划研究计划,同年8月在海口召开相关工作会议,通过了《琼州海峡跨海公路通道工程规划研究大纲》。

2006年1月,交通部在北京组织召开《琼州海峡公路通道规划研究》桥隧方案的专题资讯会,对各选线方案相对应的桥梁、隧道方案重新做出评估。同年的“珠洽会”上,广东与海南省间签署高层会晤备忘录,表示两省共同推进该项目的意愿。

2007年4月,在海口组织召开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规划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来自全国的23位各领域权威专家一致认为,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大有必要、完全可行。同年10月,粤琼两省联合向交通部和铁道部申请将该项目列入国家交通和铁路发展中长期规划。

2008年3月,在国家发改委的主持下,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广东省、海南省四方在北京签署了合作纪要,正式启动前期筹备工作,并成立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

《海南日报》2009年2月14日刊登的《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报告认为:跨海工程具有尽快实施必要性》显示,当时琼州海峡的跨海通道的方式锁定为公铁合建桥梁。2010年,还有部分媒体报道了琼州海峡的跨海通道的海上地质钻探工作,随后项目便陷入了一段长久的“沉默期”。

2015年11月23日,广东省政府发布的《广东省高速公路2015年至2017年建设计划及中远期规划》再次提及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根据规划,2018年以后开工建设沈(兰)海国家高速公路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历程为30公里,预计投资为1400亿元。

2016年全国两会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将在“十三五”期间建设包头银川至海口的高速铁路通道。这也将涉及到如何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的问题。

今年4月14日,海南岛被明确全岛建设自贸区(港),迎来历史发展新阶段。7月25日,交通运输部提出,研究琼州海峡通道,构建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路客滚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走廊,融入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

《中国海洋报》今年7月曾报道称,“广东和海南之间即将新建一座跨海通道——琼州海峡跨海隧道。据悉,该隧道连接雷州半岛和海南岛,西连北部湾、东接南海北部,是一条公路和铁路两用的跨海通道。”但随后,《中国海洋报》9月又报道称,“日前,备受社会关注的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相关事件,经本报向相关职能部门核实了解,近期未有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项目立项申请,相关职能部门也未开展相关工作,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并未提上日程。”

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录中国报道团队表示,为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服务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中国铁路总公司会同地方政府已于2017年启动湛海铁路扩能研究,并结合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位置及跨海方式研究,深化项目建设方案、建设模式、资金筹集等,适时推动实施。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