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隔了半个多世纪,沪剧史上有了第一部彩色电影《挑山女人》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8-10-12 14:25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很多上海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沪剧电影《星星之火》和《罗汉钱》,那些黑白影像里,留下的是沪剧委婉动人的唱腔,和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相隔半个多世纪,沪剧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挑山女人》终于问世了。这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首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10月11日,沪剧电影《挑山女人》在上海影城首映。许多观众聚集在影院,再一次被“挑山女人”汪美红的故事打动。而全国各地曾经被这部舞台剧感动过的专家学者也再一次来到上海,在大银幕前重温这段故事。

包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内的众多专家都提到,沪剧电影《挑山女人》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在戏曲电影写意和写实的关系上,有着成功的探索和尝试。未来,电影将为沪剧进行世界性的推广提供条件。

据悉,沪剧电影《挑山女人》不日将在上海近百家影院集中放映,并在全国各地巡映。10月28日,《挑山女人》剧组还将携影片亮相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2018年第14届“中美电影节”。未来,还有望前往印度、西班牙等地参加当地电影节,在世界银幕上唱响 “上海之声”。

沪剧电影《挑山女人》

沪剧电影又一里程碑,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沪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诞生过《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红灯记》等优秀剧目。其中《罗汉钱》和《星星之火》分别在1957年、1959年搬上了银幕。

《挑山女人》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入选剧目之一,是沪剧暌违大银幕近60年后首度回归,也是一次沪剧用现代传播手段走向全国的成功尝试,“挑山女人”站上大银幕,承载着几代沪剧人的期望。

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在看完首映后说,“宝山沪剧团把这个戏拍成电影,圆了我们沪剧界好几个梦,我们1957年有一个《罗汉钱》,1959年有一个《星星之火》,当时看了这两个电影,特别感觉到沪剧是有底蕴的。《罗汉钱》是宣传婚姻法的,《星星之火》是描写上海工人罢工的。相隔60年左右,第三个电影是贴近我们生活的,它的社会意义特别大,今后的影响力非常大。”

上海市重大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说,《挑山女人》从2012年一直推动到现在,已经整整第六个年头,现在已经演出252场,作为沪剧历史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这部电影也为这座城市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戏曲史上留下了一笔。

《挑山女人》是沪剧史上一部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几乎拿下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奖项,打破了沪剧不出沪的“魔咒”。自2012年首演以来已演出数百场,通过前后三轮全国巡演,跑遍大江南北,观众达23万多人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先后获得1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主演华雯凭借剧中“王美英”一角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和文华表演奖。

如今,凭借着执拗的“挑山精神”,原本仅17人的宝山沪剧团,最终将现实题材沪剧《挑山女人》“挑”上了大银幕。

相比戏曲现场演出,电影的受众群更多地域面更广,但华雯并不担心沪剧电影《挑山女人》会遭遇地域隔阂:“或许沪剧因语言有其局限,但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好故事自己会说话。我们演出南下到广东的时候,只听得懂粤语的观众,也还是会流泪。”

剧组在齐云山拍摄实景

中国戏曲电影的一次成功探索,虚实美学的理想结缘

近年来,戏曲电影集中爆发,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霸王别姬》等一部接一部登上大银幕,越剧电影《西厢记》、昆曲电影《景阳钟》等多部3D戏曲电影先后问世。

不过,既不同于传统戏曲电影故事片式的拍摄手法,也不同于舞台剧目现场直播式的复刻记录,由导演汪灏执导拍摄的沪剧电影《挑山女人》,采用了虚实相间、故事与纪实并重的手法。同时充分尊重舞台原作,尽可能保留戏曲演出的经典段落和唱段。

影片中,既能听到长达5分钟的沪剧赋子板“风雨过后艳阳天”,原汁原味的80多句唱字字锥心、声声催泪;也能够看到创排过程中饰演王美英的华雯,怎样挑着扁担,踏着原型汪美红的脚印,一步一挪地攀上齐云山的巅峰。

长年浸润于戏曲圈的汪灏熟悉戏曲程式化表演,而资深电视人的身份又让他对画面和镜头感很是敏锐,在他看来:“电影和戏曲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很多戏曲电影都没能处理好两者的虚实关系,从而未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在汪灏看来,“电影是实中有虚,而戏曲是虚中有实,戏曲电影的导演就应该找到一种途径让两者契合,互补长短,互相衬托,才是正道。虽然不可能将戏曲现场演出的全数保留,但也要实现美的最大化。”

文艺评论家荣广润认为,这部电影成功的一个原因,是把现实生活的艺术呈现的衔接,以及舞台演出跟电影方法的衔接,做得相当理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在中华民族戏曲与电影联姻的优秀历史传统当中,这部电影取得了一次新成果。中国的电影第一部就是与戏曲结缘的,一路上走过来,有那么多好的戏曲电影,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野猪林》《杨门女将》。沪剧电影《挑山女人》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戏曲的心灵美学与电影的写实美学结缘的一次成功之作。

    责任编辑:陈诗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