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一带一路”如何打造升级版?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金鑫
2018-10-15 18:41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确切地说,从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等相关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算起,这个月正好满五周年。中国有逢五和逢十进行回顾、总结、纪念和庆祝的传统。8月27日,中央召开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5年来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下一步如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做了专门部署。

不仅仅中国自己在总结,我们的合作伙伴国也在总结五年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国际上举办的关于“一带一路”的研讨会很多,与研究“中国改革开放40年对于世界的影响”一样,“一带一路”是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在许多国家的国际关系学界,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很多都把“一带一路”纳入研究范畴,而且有的国家的智库学者研究得还很深入。单从国际关系研究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在短短几年内,“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主流智库着力研究和关注的重大国际倡议。

前五年是“一带一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是进行总体布局,绘就“大写意”的五年,应该讲,“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五年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和国际影响,是多方面的。“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靓丽名片,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四个字概括“一带一路”成就

“一带一路”所取得成就和影响,我用以下四个关键字粗略概括:

第一个字是:“通”。“一带一路”的核心是“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第二个字是:“共”。“一带一路”的关键是 “共”(共商、共建、共享)。

第三个字是“实。“一带一路”的品牌是 “实”(措施实、平台实、项目实)。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与沿线国家签署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协议和项目,既给予了真金白银的硬支持,又搭建了很多功能性的合作平台,如推动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欧合作基金等双多边金融合作机构。

第四个字是“暖”。“一带一路”特征是“暖”,它不仅仅注重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硬联通”,更注重温暖人心、民心共振的“软联通”。

经过五年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过去5年,“一带一路”确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也有少部分人“见不得别人好”,不愿意看到“一带一路”凯歌前进,今年以来也出现了一些歪曲论调。对于外界的歪曲论调,我们既要重视,也不要太在意。对于善意的提醒和建设性言论,我们虚怀若谷、认真倾听、察纳雅言;对于恶意的中伤和诽谤,我们或澄清事实或置之不理。

“身正不怕影子歪”,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座谈会上所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明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华召开,中国正在认真倾听国际社会的各种声音,包括杂音,正在与合作伙伴国以及有关国际和区域组织,加强工作对接,共同规划下一部合作的路线图

对于“一带一路”的功能不能“泛化”,它是经济合作倡议,也是文明互鉴之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解说员,都有责任讲好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有“三好”:

首先,“一带一路”对中国有好处。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的新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外开放重心主要是在东部,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慢。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一带一路”,就是要加快中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步伐,提高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解决这个基本矛盾。我们在广西、云南、内蒙古、新疆等沿边地区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产能合作区、跨境旅游示范区,就是为了推动中国深度向世界开放。

其次,“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有好处。我们周边很多国家和非洲许多国家,它们的发展程度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工业化水平比较低,“一带一路”就是带动其发展、体现我“亲、诚、惠、容”和 “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理念的新举措。

第三是对整个世界有好处。以前国外有人说,中国只知道闷声发展,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和贡献率还不够大,给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理念比较少。“一带一路”就是我们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提出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理念,并且不遗余力地在进行实践。

如何打造升级版?

“一带一路”下一步如何走深走实,如何绘好工笔画,个人以为,宜在“共同、“精准””这两个关键词上着力。

一是更加突出“共同”二字。

尽管国际社会总体上对于“一带一路”持欢迎态度,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对于“一带一路”认识是有“温差”的。发展中国家智库普遍对“一带一路”持非常赞同的态度,都在研究自己的国家如何更好地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不希望错过发展的机会。

但还有部分国家、部分民众受西方一些媒体所误导,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有偏差。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客观宣传和介绍,让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不是中国一家发“红包”,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发展援助。“一带一路”建设虽然是中国提出,但属于全世界,国际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加强合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中国欢迎发达国家加入进来,共建“一带一路”,愿意与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努力打造一批“三方合作”的示范项目,打造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三方共赢的模式,共同做大做优世界经济“蛋糕”。中国欢迎发达国家积极参与进来,而不是在“场外”观望,共同促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中国盼望沿线国家之间也能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形成陆海联通、融合发展的积极态势。譬如,中国乐意看到,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东盟、非盟等区域和次区域国家之间也能加快互通步伐,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与红利。

中国愿意与各种多边平台加强互动合作,共同助力“一带一路”。譬如,中国将加强与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寻找合作的契合点,在减贫、可持续发展、疾病防治、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工作对接。中国将积极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作用,加强与非洲各国的合作,推动非洲大陆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中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中国还将用好G20、APEC等多边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凝聚广泛共识。

二是在“精准”对接上多下功夫。

过去几年,我们与130多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和产能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如何更深入地落实已达成的共识,如何把合作备忘录的原则精神和合作领域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如何打造更多共赢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如何应对和解决对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如何从中总结普遍的工作规律,这些均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中国希望向合作伙伴国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开展他们最急需的合作。合作伙伴国有哪些最迫切的需求,这需要双方政府、智库、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研究。中国将加强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助力东道国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帮助沿线国家增强“造血”机能,通过产业发展提升财政可持续能力。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合作领域,争取做到“一国一策”、“一地一策”,根据合作伙伴国的具体实际和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合作。

“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各个地区都有带动作用,每个地方都有用武之地。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带一路”建设是对世界经济地理的一种重构,中国西部边远地区,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不再偏远,如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区成为从亚太到欧洲比较中心的位置。过去的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也具有了与以前不同的经济地理含义,从经济发展的劣势地理位置变成具有一定地理位置优势的地区。国家宜在顶层设计上,强化相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的统筹协调,就“一带一路”地方实施方案与国家发展规划衔接工作提出更加明确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准确定位、错位发展、科学合作,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要加快建立促进境外投资的专门服务机构,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业务指南与信息咨询帮助。“走出去”企业自身要加强调研,深入了解投资所在国的法律、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做好风险评估,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合同条款,准确把握环保要求、劳动用工规定、工程标准等。企业要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鼓励企业本土化经营,多与当地企业建立共享经济模式。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不断健全和完善合作机制,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智力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廉洁丝绸之路”,通过优势产能合作,有效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下一步研究方向和重点

“一带一路”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低垂的果实,容易摘的桃子已经摘掉了,下一步,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跳起来摘桃子。怎样跳得不费力、姿势优美地摘到大家想要的桃子,就需要智库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从宏观上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的研究,顶层设计的研究要“高”,要有高度。

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的图书和文章非常多,但是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还很少,“一带一路”的功能作用、推进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在路上”。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由于金融资本缺少监管,“一路狂奔”,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就是为了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世界经济“脱虚向实”,推动资金往实体经济流动,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重在互联互通,它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比降关税的作用要大得多。一些陆锁国、内陆国来说,因为有了“一带一路”,运输通道就打通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畅通了,有的内陆国还成了区域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正所谓“无问西东”,不分南北,“一带一路”使每个地区都有机会成为中心点,成为物流贸易的枢纽。

“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下一步需要把“一带一路”放置在世界发展大历史中去认识和定位,提炼总结“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核心理念、推进路径,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动力和内在规律,挖掘这一伟大实践背后的思想和理论依据,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的理论体系。

二是从中观上看,需要加强区域与国别调研,为“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发展规划对接提供建议。这类研究要“实”,要务实管用。

需要研究“一带一路”与亚太经合组织、东盟、非盟、欧亚经济联盟、欧盟、拉共体等其他区域合作机制的关系。对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环境和条件支撑,以及与我合作意愿、优先对接领域等开展综合性调研,为“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国别规划对接提供建议。

三是从微观上讲,需要加强分行业、分领域的对接研究,这类研究要“专”。

下一步的研究,需要与产业、企业的对接匹配起来,国内外智库应该协同起来,共同开展更有针对行地精准研究。鼓励地方和高校智库走“专、精、特”的发展路径,避免走“大而全”的发展路径,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优势。在服务“一带一路”具体领域上,能有一批“单打冠军”“双打冠军”式的智库产生。譬如,围绕产业园区、陆路交通、海路运输、法律制度、园区建设、绿色金融、跨境电商、跨境并购、信息基础实施建设、各类风险防范、沿线国家舆情民意评估、标准对接等开展研究,为具体项目合作提出更加专业化的建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态度有温差,不同阶层的民众,认识程度也不同,要对不同地区包括项目所在地民众的态度进行科学评估,哪里最欢迎我们、最急需国际投资,我们就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国际资本是有限的,中国的资金也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沿线国家最迫切需要的项目上,助力这些国家发展。要加强经典案例研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借鉴。

(作者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文章为作者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上的发言稿,做部分删节)

    责任编辑:杨一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