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马街区的“于园”这么漂亮你去过吗?带你走访近代...

2018-10-21 18: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五马街区的“于园”这么漂亮你去过吗?带你走访近代温州十大私家花园》

这几天,当你路过五马街东边的大众电影院廊道,会发现这里悄然出现了一个漂亮的民国风小广场,往纱帽河走,位于纱帽河44弄的于园也经过重新整饬,露出了它“近代温州十大私家花园”的真容。

▲于园小广场

其实,清末民初的温州古城,虽然不大,却精致玲珑,山水环绕,很有特色。温州之有花园,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尤其是清乾嘉年间,名园几遍郡城。历代著名的花园有18处,其中附属于官衙的3处,私家的15处。特别是在近代,一度有“十大私家花园”的美称。

其中,位于今五马历史文化街区的就有六处,它们是:于园、如园、周宅花园、巽园、春草庐。其余几座主要集中在松台山麓、九山河畔,以及康乐坊等处,有籀园、松台别业、怡园、陈宅花园、杨园等。

如今,这些花园,有些仍然在城区各自精彩,有些悄然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能从一些老照片中,找寻它们曾经的绰约风姿。

一、于园(吕宅)

于园,俗称“吕宅”,位于纱帽河44弄、原大众电影院后门。它曾是晚清至民国期间温州显赫人物吕渭英的私家花园。

▲纱帽河44弄于园郑鹏摄

于园建于民国初年,坐北朝南,为三进两天井合院式建筑群,亭阁花墙,尚依稀可辨。西北角原建有“花园”。于园的名字,来源于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过谢客岩怀康乐公诗》的“诗人重友于”之句。原主人吕渭英也是能诗好联,著有《于园诗集》。

吕渭英(1855—1927),字永年,号文起,又作“文溪”,晚号“文老”,鹿城区晏公殿通道桥人。吕渭英光绪十五年(1885)中举人,曾任福州知府,后官至福建候补道,福建省变法之初的新政,多由他所规划。入民国后,吕渭英投身实业,兴办广东地方实业银行和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担负孙中山革命、蔡锷护法运动及陈其美倒袁运动之筹款任务。1909年,吕渭英回到温州后开始投身实业,曾担任温州府商会最后一任总理。他大力推动近代温州实业发展,在民生、文教方面做过大量公益事业,温州进士、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政治家陈黻宸曾言:“温州之事非吕公不可”。

▲于园 郑鹏摄

在此次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于园的旧址——纱帽河44弄及五马街大众电影院后的小广场,都被纳入整治提升的范围。

吕宅原为三进飞檐斗拱的古屋,青石板铺就的路,水磨砖用糯米汁兑水砌成的门台,彰显大家风范。

据吕氏后人回忆:祖屋共三进,天井中有小假山、果树和盆景。于园即为其后花园,面积不大,仅占地三亩许,但小巧玲珑。

园内最独特的是两层建筑的八角亭,为会客休闲、吟诗作赋的佳处,顶部的八角形和特有的瓦片彰显了八角亭的风韵。亭子一边的墙壁上贴满了书法、碑文,内有吕渭英自己撰的亭联。亭的西侧有几棵芭蕉树,周边摆满了松柏等各式盆景,出了亭子可通过园中水塘上的九曲桥直达藏书楼。每当春季园中鲜花盛开的时候,后花园免费向老百姓开放赏花。于园藏有大量的古籍,后悉数捐给籀园图书馆。

二、籀园(依绿园)

籀园,系延用“依绿园”旧址所建,位于九山河畔(现温州籀园小学内),是清乾隆时期温州著名士绅曾唯和他的弟弟曾儒璋所建。

曾唯,字岸栖,号近堂,出身于豪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家,家业殷实。乾隆五十四年任江苏溧阳知县,编有《东瓯诗存》、《广雁荡山志》等。胞弟曾儒璋,字玉西,历官刑部、户部郎中,乾隆五十二年时任福建兴泉永兵备道。

兄弟两人于晚年购得九山湖畔五亩多菜园地,建一私家花园。由于花园依水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况且佳园菜畦,雅俗交融,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故用杜甫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的“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句,取名依绿。昆仲自称“依绿园主”,并著有《依绿园诗草》。

依绿园西傍九山河,南枕松台山,环境清幽,风光旖旎,结构精巧,杂植佳卉,四时芬芳,为当时一方之胜。曾唯兄弟交游广阔,疏财好义,乐善好施。据嘉庆年间《孤屿志》记载:曾唯不仅独资修造海坦山石坝,江心屿的浩然楼、文天祥祠堂等,都是他出重金重建的。

▲旧温属图书馆(籀园)

1908年朴学大师孙诒让(号籀庼)逝世,为了追念孙先生的学术贡献和办学成绩,温州文教界人士倡议建园立祠纪念。1913年秋,由瑞安师范第一任监学郭凤诰发起,旧温属六县(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学界人士黄群等集资1400缗,购得曾氏“依绿园”故址,兴建籀公祠,于1915年竣工。1919年扩建为“温州公立图书馆”,后在祠旁叠假山,建庭轩,遍植花草树木,以孙氏号籀庼,易名为籀园。

▲籀园

三、如园(今池上楼)

说起如园,很多温州人都不会陌生,它就是现在位于谢池巷的“池上楼”。园址在积谷山西麓,大门开在谢池巷。旧时的如园,北起府学巷,南至谢池巷,东与中山公园一墙之隔,西边包括现温医附一院急诊楼。

▲池上楼

清道光年间,时任湖南粮储道的邑人张瑞溥(号鉴湖,字百泉),辞官回到永嘉故里后,在谢灵运“池上楼”旧址旁,临池建屋三幢,取名“如园”。张瑞溥在建如园时,“以存谢公(谢灵运)之旧”,在传说中的“谢池”边建了“池上楼”、“春草池”、“春草轩”、“怀谢亭”等。清代温州知府梁恭辰之父梁章钜的“楼阁俯城隅,一角永嘉好山水;风流思太守,千秋康乐旧池塘”,正是如园的写照。

如园面对青山,门前碧水流连,故门上刻有清翰林侍讲杭州梁山舟撰写正门联:“水光连岸碧;山色到门青。”园内有飞霞山馆,馆中有名联一对,嘉庆进士江苏全椒人吴鼎撰联:“青草池塘仍旧迹,东山风月绘名园”。此联后不慎遗失,张家后人于1925年请北大第三任校长朱益藩补写,并于2007年捐赠给池上楼,成为一段佳话。

▲池上楼

园内临池建楼,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四面回廊。登池上楼,临窗而望,对面为积谷山的小赤壁和月担桥。楼下就是传说中与谢灵运有关的谢池,池中横卧一块长方形巨石,石侧刻有“枕流”两字,这就是枕流岩。园内有池一泓,仍称春草池,池周园柳垂丝,鸣禽婉转。池南有春草轩,池东有十二梅花书屋、池上楼等。池上横跨一石砌小桥,如同玉带,月带桥把谢池巧妙地一分为二。相传中秋佳节,浩月当空,光照水面,桥之左右各出现半爿明月,因而名月带桥,变称月担桥。楼左沿石栏,可到鹤舫,并水依山,最为幽胜。另有石径可通花墙环抱的怀谢亭。楼台亭阁,回廊曲榭间,尽栽名花异卉,梅、兰、松、菊、蕉、竹样样齐全。附近的荷花池很大,占地10多亩。

如园风光秀丽,建成后好评如潮,引来诗人雅士争相吟诵。

1981年,池上楼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保单位。2000年,池上楼开始重建,整个工程按清式恢复原貌,民居式木构建筑。

四、周宅花园(涉园)

周宅花园,位于谢池巷,与如园一弄之隔。原屋主张仙山,清嘉庆年间(1796-1820)由周雨生购得,故俗称周宅大屋。

清时周家后人圈地17亩,建起了这座当时堪称浙江最大的整体民宅。周宅南北有河,正门在谢池巷,后门在府学巷。后门对岸,为周氏大祠堂,祠堂前有一对大石狮,祠堂内的栋柱要两人合抱,足见其气势宏伟。

大屋为青砖门庭,大门的横梁上有一块藏青石匾,上刻“涉园”二字。大屋纵深五进,每进有正屋七间,边置轩房,共设大小中堂36个,道坦30个,并有可供演戏的敬善堂。东侧为驻春园,西侧即为涉园,园内有大花厅,悬挂“种莲池馆”匾额,取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之意。另有“友花吟馆”、“小浮沚廊”。园中有假山、水池、廊榭花墙,种有桃、竹、梅、柳,四季如春,花樽、花盆无数,楠木、红木制的太师椅、八仙桌,太湖石制的石墩多座放置园中。

▲弘一大师寄给周孟由的明信片。

清郭锺岳有《过周氏涉园看菊》一诗,清方鼎锐亦有《竹枝词》一首,均描述当时园中盛景。

近代,周家在温州经营典当、钱庄和酱园等实业,家业殷实。与许多大家族一样,周家也出了各种人才,如留学日本、曾参加同盟会的周孟由和我国银行界元老周守良等名人。

民国初年,周宅当家长子周孟由(1887—1958),1910年毕业于杭州高等师范学校,后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读史地专业。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谋求强国富民之路,亦为老同盟会会员,与同在日本求学的李叔同(弘一大师)因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

周孟由因体弱提前回国后,致力于实业救国,开办了周氏钱庄,家境更为富足。他还热衷于教育事业,将周宅祠堂捐办为“民德小学”(今府学巷小学址)。

▲1921年弘一大师与周孟由等人合影,左二为周孟由,右二为弘一。

1921年旧历三月,周孟由与吴璧华、林同庄等人,力邀弘一大师赴温讲法治律。周孟由还和吴璧华一起亲赴杭州,陪同弘一大师从杭州出发经上海至温州,驻锡庆福寺(城下寮)。弘一大师在温州的伙食费均由周孟由、周仲铮两兄弟按月供给。

周守良是我国银行界元老,曾就读北京大学商科,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弟子,蔡元培曾称赞他“居士仁心到鱼鸟,古人居教自诗书”。他还受梁启超赏识,书联教诲:“得意当为三日雨,问心可对十年灯”。

五、松台别业(黄群花园)

松台别业,晚清黄群所建,俗称“黄群花园”。园址在松台山下落霞潭畔。

黄群(1883-1945),字溯初,平阳郑楼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他早岁留学日本,袁世凯称帝时,亲赴云南,协助蔡锷将军举行起义,反对袁贼窃国。还曾策反高宗武和陶希圣披露日汪密约,公开汪精卫卖国的证据。

黄群1911年返里,他认为,振兴中华,必先振兴实业,发展普及教育,回国后先后创办了瓯海医院、温州师范学校等,对温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溯初(前排右一)与刘景晨(前排左一)等亲友合影。

在温州师范学院旧址,至今保存着一块牌匾——《平阳黄氏捐助校址记》,是国民党要员陈布雷为表彰黄溯初先生创办郑楼小学和温州师范学校的业绩所写。据1936年《温师史略》记载:“溯初先生将校舍捐归省有,估值三万一千元。”

此外,黄岩蜜橘和无核瓯柑也是他从日本引进培育推广的。1925年,黄群还曾牵头集资3000银元建松台山顶的净光塔塔院,现在的观松阁。黄群喜欢藏书,藏书楼名敬乡,曾汇编《敬乡楼丛书》四辑等。

▲黄溯初信札

松台别业占地近1公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花园最大特色就是建有水边长廊。据温大陈增杰教授回忆:“1972年春夏间,苏(渊雷)先生欲在温整理诗稿,为避开应酬,商定借用我的居室。我当时所住原系黄群花园,旧称松台别业,傍临九山落霞潭,环境幽雅,苏先生称为‘市内第一胜处’。于是他每日早上八时步行而来,晚归陈(仲雷)宅,中午即在我处用餐。这样继续了一个多月。”

“这一年重阳,苏先生相约徐堇侯、戴学正、谢印心诸先生聚会,即兴赋诗,作《壬子九日集增杰所寓松台别业旧馆继步长桥占拟同游》七律。后来他将我所居取名‘豁蒙楼’,题写楼额,跋云:‘增杰所居小楼一角,开窗挹翠,湖光泛绿,甚得幽居之乐。爰缀杜老语,为题楼额。’并作《为豁蒙楼题壁》联:“雪寺疏钟,霞潭秋水,佳兴四时容啸傲;江山文藻,湖海诗情,高楼百尺快登临。”此亦为松台别业添上一段佳话。

六、怡园(曾宅花园)

怡园,又名曾宅花园。园址在小雁池,今信河街松台山东麓现松台大厦的位置。怡园是清道光三年(1823),温州名士曾佩云、曾裔云兄弟所建。“怡园”取义《论语子路》:“兄弟怡怡”,意为兄弟和悦相亲。

▲曾佩云《怡园同怀吟草》瑞安胡玠续

曾佩云、裔云兄弟时称曾百万,皆好诗酒交友,纯谨好义,喜藏书。曾佩云,字小石,著有《小石诗钞》及《王咸鹏馆诗草》等传世。曾裔云,字次石,与兄一起刊有《怡园同怀诗草》。后来在“怡园”留下了不少的凭吊诗句。据史料记载:道光初,县学毁于台风,曾氏兄弟独力重修计白金八千余两,学使朱文定公有碑文以志之。

▲怡园雪景

当年,曾氏兄弟邀请当时号称“本朝永嘉第一”的诗画家项维仁(字寿春,号果园)吸收苏州名园建筑的精华,精心设计施工,布局别具匠心。有人赞其:“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

▲中山公园湖心亭是曾宅花园拆迁时移来的。

怡园为六间四进的大庭院,占地约为9亩。堂额“活泼泼地”,为沈竹亭书。园中建有“西爽楼”,登楼四望,城郊各山,尽收眼底。还有“风到月来亭”寓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情趣。

▲位于中山公园假山上的太湖石,来源于曾宅花园。

对于怡园当年的盛况,近人李仲骞也有诗云:“名园独枕松台曲,诗酒流连忆昔游,一代文章几枚马,百年宾客半应刘。”大意是说怡园往来的都是枚乘、司马相如、应玚、刘祯这样等级的文人骚客。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拆除。

七、陈宅花园(徐宅大屋)

陈宅花园位于大士门,园址在九山湖畔马宅巷(信河街宝纶大厦附近),门对松台别业。原属清咸丰年间(1851-1861)温州名士陈铿所建,园地面积近一公顷。后因家道中落,部分典予京畿道掌印监察御史徐定超居住,故后人又称徐宅大屋。

徐定超(1845-1917),字超然,一字班侯,永嘉枫林人,近代政治家。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曾任京师大学堂医学馆提调兼总教习、京畿道掌印监察御史等。宣统元年(1909)入浙,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省学务议长,主持浙江学务。辛亥革命后,担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编修《浙江通志》。

▲1903年京师大学堂重要教职员合影,第一排左五为徐定超。

兰芬堂原是三厅两院的大宅,院内有兰芬厅。“兰芬”之名取自唐诗《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雍和》中“蕙馥雕俎,兰芬玉酎”句。据说该厅仿苏州留园的五峰仙馆而建,足见其典雅华美。

厅内有蔡元培题联:“御史楼台高百尺;谏官祠宇壮千秋。”另有仿苏州留园“南木亭”所建的书斋一处,名为“还我读书处”,旁有明代名画家何白所书“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巨联。书斋旁亦有联曰:“春秋多佳日;园林无俗情。”园中最盛处为后花园,主要有四景:湖石花坛,精巧自然;古木婆娑,浓荫蔽日;池水清澈,鱼翔浅底;山光倒影,上下争辉。

与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有过旷世爱情的胡兰成,曾经在他的《今生今世》一书中写道:“徐家台门原是三厅两院的大宅,正厅被日本飞机炸成白地,主人今住在东院,那里的花厅楼台尚完好。西院的花厅也被炸毁,但厢房后屋,假山池榭尚存,分租给几份人家,一家做裁缝,一家当小学校长,后屋住的打纸浆的人家。外婆住的一间,则原是一个柴间,长方形的平屋,又窄又是泥地,连一张桌子亦摆不平,一排窗格子糊着旧报纸,小缸灶即摆在房门外檐下,亦是泥地。”这徐家台门就是兰芬堂。

八、杨园

杨园,系温州名士杨青、杨黄兄弟所建,位于市区大简巷二医西首附近(康乐坊中段)。

杨青(1865-1935),字淡峰,号杨园主人、菊佣氏、四香老人,出身仕宦之家,父藜庭,曾任内阁中书,参与创办温州米业义仓,济饷饥民。杨氏有兄弟七人,青排行三,长兄杨黄,字远峰,秀才,曾宦游龙州。杨黄、杨青二兄弟同读私塾,关系尤好。二人均擅诗联,名著于乡。杨青自20岁始即在家办慈毓学堂,讲学达50年。杨青作品生前无集,但穷老吟哦,知有竹枝词约700首、百花吟250首、《慈荫山房笔记》和《慈慕山记笔记》共35卷等。诸生王熙载对杨青的评价甚高:“四灵诗学今谁继,五百年来又属君。莫道谈诗生性别,怡园不服服杨园。”清徐燮有《杨园访菊赠远峰、淡峰两明经》诗。

杨园的结构淡泊雅洁,尤以艺菊著名,东首是书斋,屋后设置湖石,周围种植梅、竹、芭蕉,构成了一幅美丽而精致的园景;厅前紫藤棚罩荫,玲珑轩朗,瑰丽无比。昔有乐清洪邦泰赞叹杨园:“永嘉山水是盘桓,城市繁华懒去看。独有杨园花木好,更多诗句任人观。”

九、巽园(绮园)

巽园,又名绮园,位于花柳塘(今人民东路街心公园一带)。主人就是杨雨农(1880-1951),民国时期温州著名商人和慈善家,当时以“多财善贾,长袖善舞”为时人所称。站在车水马龙的人民路街心公园,很难想象五六十年前这里曾经是温州城区很有名望的一处私家花园。

▲杨雨农(左一)与友人在巽园

这片宅院位于花柳塘(今人民东路街心公园一带),占地10余亩,由一座欧式建筑风格的洋房——余绮楼和几座别致的中式平房及一个大花园——巽园组成。杨家迁居花柳塘时,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七间中式平房,前有二轩间,后有二厨房。这处老宅的西边已有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小花园,杨雨农当家时,将紧挨老宅东首的五余亩空地买下,于1920年建造了一幢欧式楼房和一个大花园。欧式楼房起名曰余绮楼,是于园的主人、当时的温州名人吕渭英所拟,并撰联:“华衮褒扬片石寿;纲常撑柱一亭尊”。

余绮楼正对飞霞古洞,四面云山如列屏障,小桥前横,清水环抱,洵为佳景。楼后有天井,通向河埠头的门边有株橄榄树。余绮楼东边旁门出来就是巽园。巽园南面有粗石垒成的围墙,设有大门。门上方有青石板的园额。两个大约50厘米左右、由龙游余绍宋题书的行楷阳刻于青石板上。

▲杨雨农捐助永嘉私立新农小学的字据

园西旁余绮楼处,自成一大天井,内有荷花池和花坛,鹅卵石径逶迤其间。荷花池有长廊围绕,并与石径相连。人在长廊凭栏而坐。夏日可观池中盛开的荷花,刘景晨先生曾有“前月巽园池荷盛开,中有一花半红半白”句。长廊东边是假山,假山最高处竖有一根1米多高的笋石。园的东北角有一护碑亭,亭额“松筠”出于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手笔。该护碑亭是杨雨农为其母节孝所建,碑额雕刻精美,碑文由当时浙江省省长吉林齐照岩撰,瓯海道尹张宗祥书。

假山下东南边植有数株桂花与木樨,金秋时节清香诱人。园内还有数十棵老梅,皆来自茶山。

巽园一大特色就是种植了各种果树,如荔枝、杨梅、石榴、桃、李、柑、桔、柚等等。巽园自然也少不了各种花卉。大屋中堂挂有“杨瑞鳣堂”匾额。该斋堂名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后因以“瑞鱣”为称颂杨姓仕官人家之典。况且“瑞鱣”两字的温州话发音与“慈善”两字的发音完全相同,恰好可用“杨瑞鱣堂”名义行善。老宅中堂还有一方“急公好义”大匾,匾额系民国初年总统徐世昌题赠。

值得一提的是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大家琦君曾经是杨家小姐的闺密。她曾在《刘景晨刘节纪念集》中回忆:“我最最快乐的事是由父亲带着到城里杨伯伯家去作客。杨宅府第好大,好像是两幢房子相毗连,一幢是他们家居住,一幢供亲友留宿,并开放给游客观赏。亭台院落,树木青葱。我常与杨宅小朋友们在曲折的假山楼树丛中捉迷藏游戏,慈爱的杨伯母给我口袋裏装满了糖果,端张矮凳叫我坐在她身边,听她慢条斯理地讲故事。她与杨伯伯一样,也是那样的和霭、慷慨,乐於助人。所以杨宅里经常是高朋满座,一片欣欣向荣气象。”

当时,凡温州或外地头面人物莅临温州或过境,杨雨农无不在家热情接待,并在余绮楼旁专设几间厢房供客人居住。晚年,杨雨农喜欢与文人交往,龙游余绍宋系两浙名宿,抗战时曾避居杨宅。温州知名人士黄溯初、徐寄庼、刘景晨(温州著名学者)、梅冷生、叶适庵、潘鉴宗、吴洗凡、夏承焘、王季思等,常在杨家赏花弄月,彼此关系十分密切。

十、春草庐(墨池居)

位于杨柳巷,占地面积约2亩,为谢磊明所建。又因址在墨池坊,故颜其居曰墨池居。

谢磊明(1884-1963),名谢光,字烈珊,一字磊明,以字行,号玄三、磊庐。因出身于盐商家庭,故曾自号卖盐客。他是著名金石篆刻家和收藏家,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建国后任浙江文史馆馆员,温州市文管会委员等职。

▲谢磊明故居春草庐

春草庐为七间楼房,外天井凿辟池塘,中养游鱼,旁栽花竹杨柳,石笋罗列,玉兰花发,香溢庭院;内天井筑有花墙,玲珑透巧。春草庐内所蓄金石书画印玺甚多,主人喜将藏品展示于厅堂,以印石点缀于壁间案上,且数日一易,供观者把玩。其中有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玺印汇录,明代顾从德辑成的《顾氏集古印谱》,为海内孤本。故藏《顾氏集古印谱》的楼就被称为顾谱楼。

可惜此屋1948年曾遭大火,谢府藏品尽毁,这是上个世纪温州文化界的一场灾厄,夏承焘日记中有“不谓俄顷灰烬,令人起无常之感,怅惘无已”的叹息。后谢家将劫余文物宋瓷、叶适墓志及曾衍东小说《小豆棚》手稿等尽捐温州市图书馆和文管会。

附:

《过谢客岩有怀康乐公》清袁枚

一梦传千古,诗人重友于。

池塘应在此,春草绿如初。

水色芙蕖嫩,苔痕屐齿疏。

相传崖上篆,犹是谢公书。

此诗作于乾隆47年(1782),袁枚赴温州游览积谷山上的谢客岩,谢客岩上篆相传为谢灵运当所书,令袁枚遥怀康乐公,联想起其《登池上楼》诗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以及西堂梦得谢惠莲,即成池塘生春草句。这首诗中主要是在回顾谢公诗象出水芙蓉,自然清新,而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只剩下这荒凉的谢客岩,引起诗人无限的感伤。

来源:温州发布

资料:温州三十六坊

版式:如婷

大家都在看

觉得本文不错的点大拇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