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叙诡笔记|历史上的“如懿”为什么剪发?

呼延云(推理小说作家)
2018-11-03 16:1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如懿传》播映完毕的那天,微博上很多人都为乾隆剪下自己的一缕白发与如懿的那缕断发放在一起而惆怅不已,煌煌八十七集的电视连续剧,多少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以并无胜利者的一出大悲剧而告终……从史料看,数百年间,紫禁城里并无几个真正称得上幸福的人,尤其是女人,嫔妃也好,宫婢也罢,终其一生都像牢房内的囚徒一般,用生命为帝国这匹巨大怪兽的心脏做着点缀和牺牲,默默的生,默默的死,默默的废黜,默默的遗弃,就算是如懿这样贵为皇后的人物,也无法摆脱这一结局。

《如懿传》结尾

众所周知,如懿的人物原型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那拉氏,这位皇后命运十分悲惨,因为断发被“不废而废”之后,不仅册宝被乾隆没收,而且实质上是幽禁而死,死后的葬礼简陋到只相当于一个低级嫔妃,就连她的画像都没有留下一幅,极有可能是被刻意销毁——乾隆皇帝对她的怨毒之深,令人瞠目,像《如懿传》的结尾,将两人头发重新放在一起,是绝无可能之事。而由于有清一代在文字上的苛察之深,文人墨客也极少在笔记中详细记载并深入考证此事,以至于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那拉氏究底为什么用断发的方式和乾隆皇帝彻底决裂呢?

一、改嫁的寡妇才自剪头发

事实上,清朝末年,那拉氏的断发事件已经很少为人所知。柴小梵在《梵天庐丛录》一书中记一事,著名学者江叔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来北京任京师大学堂代理校长,“在清内阁搜检遗书,于密室中得一黄箧”,黄箧落着锁,上面贴有“乾隆某年月日及嘉庆四年御笔”的封条,一看就是不与外人可知的密件。江叔海十分好奇,打开一看,原来是御史阿当阿的一扣奏折,内容是请求恢复某个已逝皇后的位号,而上面有着乾隆皇帝的御笔朱批,写着“无发之人,奚足以母仪天下?所请着无庸议!”此事经江叔海往外一说,引起社会上不小的反响,人们传闻:这是乾隆有个妃子,“在西山某寺为尼,阿当阿请奉复位,有旨不允”,而乾隆帝去世后,仁宗(嘉庆)亲政后,这位妃子还在西山某寺修行,又有大臣上奏给她复位,嘉庆帝“曾宣取此折,见有先朝御批,乃罢”——而这些传闻皆属穿凿附会、异想天开,“不知即废后那拉氏事耳”。

《梵天庐丛录》

《梵天庐丛录》接着说:“那拉氏以皇贵妃正孝贤之位,正位中宫十数年,忽犯狂易之疾,尝一日自剪其发。”而清代的风俗对此极为忌讳,只有矢志不再改嫁的寡妇才剪发,“故有夫之妇,以剪发为大忌”,乾隆帝勃然大怒,“未几,(那拉氏)病卒,诏以皇贵妃礼葬寝园,生前固未尝有废黜明文也,阿御史之折,必系请复后位,入洊太庙耳”。这里面需要解释的是,所谓“正孝贤之位”,就是把原来为娴贵妃的那拉氏册封为皇后——而去世的皇后富察氏的谥号是为“孝贤”。

在柴小梵看来:“后人不知废后有剪发事,故疑以传疑,异论于以纷起,清宫中故多秘事,然此事本末,固是明白,非有他故也。”问题在于他自己对那拉氏剪发的原因也语焉不详,差不多与《梵天庐丛录》同一时期的《清稗类钞》对此事的记载也是点到即止:“高宗继后那拉氏随侍孝圣后南巡,忽自剪发,失其常度,中途送还京师。满俗最忌剪发,高宗谕旨,谓本应废立,以其继位中宫,故优容之。越数年薨,命以皇贵妃礼治丧,不得祔庙。”依然没有说清楚剪发的原因。

而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乾隆皇帝在那拉氏去世后发出的上谕中是这样说的:“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对于剪发的原因同样犹抱琵琶,这难免令人猜疑: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好端端的那拉氏突然就“迹类疯迷”?

《如懿传》剧照

二、立那拉氏为后是“母命难违”

在从史料笔记中探寻那拉氏剪发的真相前,不妨先看看蔡东藩先生在《清史通俗演义》中对此事的阐释。

《清史通俗演义》

许多人对蔡东藩先生的“历朝通俗演义”有误解,认为这套书不过是一部贯穿着各种杂闻传说的“野史”,不具备史料价值,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的确,蔡东藩先生撰写此书,确实是为了将中国史用通俗小说的方式向大众阶层传播,固然为了加强可读性借鉴了不少野史,夹杂了不少纯属杜撰的成分,但从整体上看,该书确实秉承着“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应该说远比现在市场上一些通俗史读物要严谨、客观、翔实和全面得多。

《清史通俗演义》对那拉氏断发之事分于两章记录。首先是第三十六回,写皇后富察氏崩逝后,“乾隆帝至梓宫前亲奠一回。奠毕,慈宁宫传到懿旨,宣召乾隆帝进宫”。乾隆到太后前请过了安,太后说:“现在皇后去世,已满一年,六宫不可无主,须选立一人方好。”乾隆帝不说话,太后说后宫嫔妃哪一个最称你意?乾隆说:“妃嫔虽多,没一个能及富察,奈何?”太后说:“我看娴贵妃那拉氏,人颇端淑,不妨升她为后。”

接下来的这段描写很耐寻味。首先是乾隆帝沈吟半晌说:“但凭圣母主裁!”太后说:“这也要你自己愿意。”然后蔡东藩写的是:“乾隆帝平日颇尽孝道,至此也不欲违逆母命,没奈何答了一个‘愿’字。”——这里面很明显看出乾隆立那拉氏为后,乃是一个母命难违下的选择,然而性格倔强的乾隆帝并不是这么痛快地就接受一个不符几意的命令的,他“退出慈宁宫,又辗转思想了一番,乃于次日下旨,册封娴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直到孝贤皇后二周年,尚未册立正宫,经太后再三催促,方立那拉氏为皇后”。参商之兆,已萌于此。

而那拉氏断发的真正原因则记载于第三十八回中,乾隆帝在下江南时,在和珅的安排下寻花问柳,被皇后知道了,在杭州夫妻大吵一架,“皇后自正位后,没有什么恩遇,心中早已郁闷,此次秦淮河事,被宫监泄漏,忍耐不住,便与乾隆帝斗口。乾隆帝本不爱这皇后,自然没有好话,皇后气愤不过,竟把万缕青丝,一齐剪下,满俗最忌翦发,发已剪去,连太后也不便回护”。而乾隆帝更是怒不可遏,命宫监数名将皇后送回京师。自此,乾隆与那拉氏恩断义绝,“皇后忧愤成疾,延了一载,泪尽血枯,临危时候,乾隆帝反奉皇太后,到木兰秋狝去了,皇后闻知此信,痰喘交作,霎时气绝”。

从上述文字来看,那拉氏和乾隆帝的决裂,乃是因为夫妻长年不睦,那拉氏备受冷落引起的一场突发事件,那么蔡东藩先生这番叙写的可信度如何呢?我们不妨从极具史料价值的《清通鉴》中寻找答案。

三、“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

首先应该强调的一点是,乾隆帝立那拉氏为皇后,确实并非完全出于己意。《清通鉴》中记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日,“(乾隆)遵奉皇太后懿旨,先行册封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行六宫事,二十七月后再即位中宫”,可以看出那拉氏得以为后,实乃皇太后的安排。但在此后相当长的岁月里,夫妻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问题,当然由于清代后宫的隐秘性,帝后之间就算是拌个嘴吵个架,也不会为外人所知,但至少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乾隆帝无论是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都令皇后伴驾同行,而且此后她还为乾隆皇帝生下了三个孩子,应该说夫妻感情还是不错的。

《清通鉴》

这也就更加显得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所发之事的诡异和突然。《清通鉴》中对此事正面提及只有一句:“乾隆帝奉皇太后自杭州回銮,在杭州逗留期间,帝后不协,皇后那拉氏愤而自行断发,因令额驸福隆安送皇后先程回京。”从字面上看依然是含混其词,但其后的“考异”条目则深有讲究。

据曾经在都察院做过书办的严譄于事后十余年缘事被审讯时回忆:“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时在山西本籍,即闻得有此事,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那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这个话说得人很多,如今事隔十来年,我哪里记得是谁说的呢?”

乾隆帝一生有后妃四十余人,据《宫中档乾隆朝奏折》所收有关密折可以断定,其中有两位江南籍的妃嫔,一位是扬州籍的明贵人陈氏,一位是苏州籍的常在陆氏。按《清皇室四谱》、《清列朝后妃传稿》和《清东陵大观》等书所记:常在陆氏是乾隆二十五年受封,显然与那拉氏断发无关,明贵人陈氏是“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新封常在,四十年晋明贵人”。而乾隆四十三年,有扬州人陈济自称系明贵人陈氏之兄,来京具呈,恳求当差,乾隆帝一面指示内务府适当予以关照,一面又传谕两淮盐政伊龄阿不要任由宫眷的亲属胡来,尤其娘家是南方人的,南巡时“不可令其接驾乞恩”。这一切都说明明贵人陈氏很可能就是那位导致那拉氏不惜以断发来反对的“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

乾隆帝一生风流好色,韵事极多,对于皇后而言,势必造成内心的极大不快与压力,何况乾隆帝远不像影视剧中表现出的那样,对心爱女子温柔优容,就算是对皇后富察氏,今天的人们以为乾隆对她何其眷爱,其实清代笔记中对她的死亡也有令人震惊的记录,比如《清鉴纲目》中说她是在乾隆帝酒后劝他注意节制,被乾隆帝用非常难听的脏话痛骂,“后羞愤返,失足蹈水死”。天嘏所著《满清外史》中更是指当时乾隆帝对富察氏皇后“径捽其发而以足蹴之”,就是抓住富察氏的头发踢她,家暴至此,简直可恶至极。而《扬州画舫录》更记乾隆帝一可笑行径,他乘船过扬州时,在沿河村子广设卡兵,“于应回避时,令男子退出村内,不禁妇女,盖以扬州妇女,素有艳名”——这种假公济私的猎艳行为,恐怕只能用“荒淫”二字来评价了吧。

跟着这么个丈夫,又要正襟危坐地扮演一国之母,又要一再容忍他的荒淫无度,那拉氏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可想而知,细考她剪发时的年龄是47岁,恰是一个女人的更年期,本来就因为生理的原因心烦意乱,加上耳闻目睹乾隆的所作所为,那拉氏选择以断发的方式“爆发”,应该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行为。反观乾隆,不但没有丝毫的悔意,反而在夫妻反目后,将那拉氏幽囚冷宫,还削减她的用度、开支,将随侍她的宫女减至两人,并在此后的所有谕旨中把一切过错都归之于那拉氏,还说什么“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真的是令人齿冷。再想想那些一边在微博上动辄大骂渣男一边看着清宫剧幻想嫁入帝王家的女孩子,不由得感慨,何苦自己用着美颜相机,又百分之百相信别人朋友圈里的图片都是没修过的呢?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