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积电传奇林本坚致谢未来科学大奖:今天是中国科学的大日子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徐路易
2018-11-18 22:15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今天是中国科学的大日子。”11月18日傍晚,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半导体科学家、台积电传奇林本坚如此开场。灼灼红毯上、璀璨灯光前、小提琴音中,他与水稻育种专家李家洋、张启发,有机化学家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成为这场科学盛会的主角。

舞台左右两侧分别坐着饶毅、董欣年、丁洪、田刚、夏志宏等评审奖项的科学家,和腾讯马化腾、真格基金徐小平、王强、红杉资本沈南鹏、北极光创投头邓锋等捐赠奖项的企业家。

1942年出生在越南的林本坚,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第一位出身产业界的院士。他在2002年研究出以水作为介质的浸润式微影技术,让摩尔定律得以延续,也协助台积电在技术上跃进几个世代。

林本坚认为今天是中国科学的大日子,而今年也是他自己的“大日子年”。除了摘得价值100万美元的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他还获颁母校台湾大学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杰出校友,并在9月庆祝了与夫人的金婚。“她是台大动物系的高材生,当年成绩比我好。假使我有什么成就,我太太的功劳不容埋没。”

林本坚

“在准备参加典礼的过程中,我免不了想到很多事情。我问自己,我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能让未来的科学家作为参考,能让青年人选择科学?”林本坚说道。

他发动台下的观众一起思考一个很日常的问题,在雨中拼命跑有没有用?淋到的雨会不会少?在提供了几种分析思路后,林本坚这才抛出了弦外之音:“对我来说,这样琢磨是我的兴趣。想这么有趣的事情,还有人花钱聘我,岂不是一举两得?还能做出贡献,还有机会得奖嘞!”生动的台湾口音引发台下的笑声与掌声。

扎实的基本功,好奇心,创意,再加上做出贡献,这是林本坚做科学的配方。“但有了这四点,是不是进了公司就能一帆风顺了?在高手之中脱颖而出,还要靠integrity。”

他认为,integrity一词可被中文翻译成“诚信”、“正直”和“操守”三个意思,三个意思加起来,才比较接近integrity的原意。“我自己很幸运,在IBM,在台积电都有很多机会操练integrity。这是所有团体做到永续经营的诀窍。”

林本坚最后鼓励在座的年轻人:“我很羡慕当今的年轻人,你们这个时代没有战争,不用逃难,丰衣足食。要做科学,也有很好的设备仪器帮助你们。”

“你们用电脑就能解方程,将来还有人工智能,这非常幸福,将来必定要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他说道。“未来科学大奖百年后可能会成为国际上很厉害的奖,这就要靠你们年轻人,把它变成很厉害的大奖。”

生命科学奖:初心不变,做好一块铺路石

“对于我们这代人,动力是不缺的。小时候都是饿着长大的,一直到20岁的时候我最大的追求就是想吃饱饭。”说起研究水稻,张启发在此前接受包括澎湃新闻的采访时,这样回答道。

张启发

中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2018年,袁隆平、张启发、李家洋三人,因“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

继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性工作后,张启发创造性地构建了水稻“永久F2群体”,阐释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并首次发现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李家洋则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分离鉴定了决定水稻理想株型的主效基因IPA1。

“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是生长在特殊的时期,高考恢复、改革开放后,我们有机会上了大学、出去留学,接触到了世界的先进技术水平和其他发展状况,知道了自己国家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归根到底,还是技术发展的落后。”李家洋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回忆起曾经,感慨万千。

李家洋

李家洋分享了他在早年学术生涯时的两个选择。一个是他在美国读完博士之后,有机会留在美国,但需要他改变一下研究方向,向偏医药的分子研究领域转变。

“但我还是想做水稻,希望自己依然能有一天学成归国研究水稻。”李家洋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试试走自己想走的路。于是他拒绝了哈佛医学院的录取,去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学习植物学(分子遗传学)。

与如今海外学子面临的选择一样,1993年左右李家洋也面临着留下还是回国的选择。他也犹豫过,因为彼时中国的科研条件非常差。他说当时在中国留学生的一个聚会上,有个人跟他分享了自己“不太成功的”归国经验,告诉他,需要慎重考虑,因为国内还没有做分子植物学这些先进科学的条件。

“既然这样我就告诉自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回国后要做一块铺路石。不管是在大道上的,还是掉在一个小沟里的。”李家洋最终决定回国,踏上水稻研究的道路,至今已24年。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李家洋提到其实自己只是“代表自己的团队来领取这个奖”,并感谢了自己的老师、同事、合作者,和自己带的学生等。在感谢太太时,李家洋声音有些哽咽,眼眶也湿润。

“30多年来不论多么困难,我的家人一直支持我的事业,从未动摇过,给了我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李家洋不仅感谢了太太,李家洋还感谢了大家庭的支持,包括悉数到场的岳父母和兄弟姐妹们。

袁隆平发来视频致辞

88岁高龄的袁隆平因身体原因无法亲临现场,在录制的感言视频中,袁隆平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国家增粮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的能力,同时也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

物质科学奖:这个奖颁给中国化学界

摘得物质科学奖的三位化学家均发明了重要的新催化剂,帮助人们高效而廉价地合成药物分子。改革开放曾带给他们恢复教育、留洋深造的机会,因此,三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均不约而同地感谢了这个时代。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马大为说道,他得以亲见国家从积弱走向富强,他感谢父母的支持令他专心遨游科学的殿堂,感谢老师引导他走进这个充满挑战而又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马大为

“我也要感谢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了中国经济的基础。”马大为说道。“我们也看到研究成果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与人民大众的殷切期待仍有差距,我一定会继续为之努力。”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冯小明特别感谢了他的学生们。“他们经受住了‘3+2’、‘白+黑’的考验,自己获得了成长,也教导师变得更加聪明。”

冯小明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称自己的心情就如两个多月前接到北京大学数学家田刚的电话通知时一样激动:“我当时很奇怪,田刚这么忙绿的大科学家打电话找我啥事呢?”

61岁的周其林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20年堪称“迷惘”。三年级遭遇文革的周其林,越来越想学习,却越来越没有机会学习,幸而得到了父母兄姊的关爱。“我的父母没什么文化,但他们的认真、诚实和执着追求不放弃,对我的影响一直很大。”

第二个20年,则是求学的20年。“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邓小平,使得我们转变了航向。在求学的20年里,我感谢所有的师长和同事。”他说道。

如今算下来,1996年回国的周其林自己做科研也已有2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基金越来越充裕,科学家有了一心一意做科研的条件。

周其林海还特别感谢了夫人,“我的夫人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在台下一阵笑声中,周其林继续补充道:“同时她给我压力,经常跟我说你还有很大差距,比起别人你还差得远。”这引发了一阵更大的笑声,而台下坐着的周夫人已经眼含泪水。

周其林

“我也要感谢我的女儿。一般来说孩子会牵绊很多的精力,但我的孩子给我带来的都是快乐。她非常自立,高考选学校、研究生选专业,都是她自己决定的。”随着大屏幕镜头切换到周其林的家属,台下响起了掌声。

“化学不是一个人能做的,在我心里,这个奖是颁给我们团队的。”周其林郑重说道。“中国化学发展的非常快,我们安心做科研其实也就这20年的事,能发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我们国家众多的化学家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这个奖也是颁给中国化学界的。”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