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时评:北京多所中小学禁止“手机进课堂”,是因噎废食吗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2018-11-21 14:31
教育家 >
字号

本文图片 光明日报

小小的手机正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今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一个月后,最火的“全民游戏”王者荣耀宣布接入公安部数据, 启动最严格实名认证。看来各方正在合力构筑孩子们入侵“屏幕世界”的铜墙铁壁。

然而问题看来并没有马上顺利解决,据新京报11月18日《北京多所中小学禁止“手机进课堂”》的报道,手机被赶出校门后,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平时给不给孩子用手机的担忧和争论。

家长们发现,虽然学校不能用手机了,但是老师们留给孩子们的“手机作业”并无减少,而且现在小学布置手机作业还很普遍。也就是说,手机在家里如何使用,成为摆在家长们面前更头疼的话题。在学校不能碰手机的孩子们,在家里还在上演和爸妈的手机争夺战。

对于校外怎么用手机,家长们也有不同意见。有家长认为,手机成瘾连大人都把持不住,孩子自控力弱,更要严格管制;另有家长则认为,身处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当代社会,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对电子产品有所了解 。

笔者赞成学校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规定,但是如果学校在具体执行规定时仅仅是“御手机于校门之外”,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形成家校一体、校内外一致的氛围和环境,那么这样的规定最后体现出的效果就有点堪忧了,甚至个别学校在执行中将之前与移动信息终端如平板电脑等结合的新技术课程也赶出课堂,那就有点因噎废食了。

其实现在中小学生们自由使用手机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学生因使用手机和上网发生问题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外。教育部门出台针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规定,着眼点并不是将手机赶出校门,而是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合理使用手机,安全健康上网。这就需要具体实施者,真正将在网络时代提升当代少年儿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媒介素养,作为贯彻实施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根本宗旨和工作目标。不但要在学校中加强引导教育,还要通过家校互动,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育广大家长重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校联手为孩子们网上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笔者日前参加了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主办的“拒当手机控,做健康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系列活动,活动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手机使用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让活动做到“三面向”:面向学生、家长和老师。面向家长的内容中,区教育局给全区的家长们发了一封信,倡议家长加强监管,履行监护人职责;以身作则,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注重陪伴,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科学引导,做手机使用约定。同时还要求各学校通过学委会、学长学校等形式,请家长和孩子做一次手机使用约定: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可通过家庭会议,和孩子定期进行手机使用规则的约定。我在指导家长和孩子作约定的活动中,看到了家长们热情地参与和支持学校活动,学生们通过与家长、老师的约定,提升了安全上网、合理使用手机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性,这样的好活动值得点赞。

结合到近来,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不断整治网上平台,净化网络空间,加大对少年儿童上网用网的保护,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正形成一股强大的网上力量,从堵到堵与疏相结合,从单方治理到多方共治,从控制走向约定。我相信,最好的网络世界的儿童成长守护平台,仅仅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要靠所有人,包括孩子和大人一起,对技术的理性选择和善用。

(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原题为:《北京多所中小学禁止“手机进课堂”,是因噎废食吗|光明时评》)

    责任编辑:李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