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与其造假古董,不如保护好“杜牧墓”

2018-11-28 17:32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针对舆论高度关注的“杜牧墓”变菜地事件,西安市文物局督察与安全处处长吴青日前回应称:“杜牧墓”的说法并不准确,仅凭文献资料,杜牧他这个家族都埋在这儿,“那他肯定是家族的成员,但最后具体是哪个点,是不清楚的”,所以,不能称之为“杜牧墓”。

这位文物部门负责人相当“严谨”,似乎“严谨”用错了地方,把应该不该保护“杜牧墓”,偷换成“你给我指出那个坟里埋着杜牧”,说不出来,就不用保护。这种“不确定性”并不能成为拒绝媒体监督的理由。

媒体也好,公众也罢,关心的是何以出现这种黍离麦秀、墓地毁弃的现状,关心的是管理部门对传统文化名人取何种态度。而从当地轻飘飘的回应看,公众显然是失望的。

既然文献资料证明,此地确实存在“杜牧墓”,且也确实在上世纪60年代被平掉搞成了菜地,那么,不妨老老实实承认这种做法的不妥,并拿出补救措施来,硬要说什么没有考古的支撑证明这就是“杜牧墓”,未免强词夺理,也言不及义。

而且2012年长安区已经将“杜氏家族墓”列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杜氏家族中除杜牧,还有杜淹、杜如晦、杜佑等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实在没有理由不保护好这片墓地。

其实,西安文保部门可能也有苦衷,绕来绕去,言下之意无非就是,像杜牧墓这样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西安太多了……西安文物古迹多,是不争的事实。据介绍,西安现有文物点3246个,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2处。

但文物多,不应该成为管理上的负担,更不能成为轻描淡写的理由。恰恰相反,当地管理机构与工作人员应该肩负起历史使命,切实管好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痕迹与宝贝,使其不至于毁在我们的手中。

“杜牧墓”也好,“杜氏家族墓”也罢,其所表征的是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此,我们都应该保有最起码的关怀与敬意。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讨论什么传统文化,一些地方政府也热衷于建造一些假古镇、假古董,而对于现实世界的文化遗迹却视而不见,比如西安的法门寺广场就是一处著名的喧宾夺主的新景点。有的地方甚至明明知道是历史街区、文化遗迹,却悍然破坏,这无疑是在自毁长城。

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就像当年杜牧的诗句一样,是经过一代代人的传唱、记诵而得以流传的。这样的接力式文化传承,在当代理应被延续、接受下来,而不是动辄就被轻飘飘地否认,或者干脆弃置一边,再去搞什么簇新的假古董。

    责任编辑:沈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