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书香合肥:“最爱阅读城市”诞生记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2018-12-06 14:48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瑶海图书城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图

在安徽合肥的黄山路与怀宁路交汇处,城市的霓虹灯下是一个个年轻脸庞,这里好吃好玩,和每座城市都有的商业步行街别无二样。

在这片街区,85后文艺女青年朱莎无疑有最真切的感触。7年前,朱莎和朋友们一起创建了合肥市第一家独立书店,如今,其中一个四层楼的分店正开在这片街区中,为城市的喧嚣增添了些许宁静。

书店的三四层楼是合肥市图书馆分馆阅览区。“合肥市以前没有这样结合的模式,把书店变成图书馆的分馆,是民营企业与政府机构的一次联合。”朱莎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她看到了当地政府在推广全民阅读上的决心。

近年来,合肥市着力打造“书香合肥”,在公园、社区、商业街等城市角落,多元的城市阅读空间正悄然成长。在亚马逊中国公布的2016、2017年度年中图书排行榜中,合肥市连续两次荣登“最爱阅读城市榜”榜首。

一直以来在同级别城市里缺少存在感的合肥,不断扩充它的阅读体量,逐渐凸显成一种城市品牌,这座“大湖名城”又有了一张标志性的书香名片。

瑶海图书城

诞生与转型

“每一个阅读的人都拥有魔法”——文艺女青年朱莎坚信着,这句话成为她和朋友们创建的独立书店的标语。

7年前,合肥市第一家独立书店诞生,这家名为“保罗的口袋”的书店,最早是合肥几个年轻人凭个人爱好创建的小店,以此作为当地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2011年,安徽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关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构想成为当地主政者的期待。

只是在当时,朱莎既没有担心过独立书店的经营状况,也未曾想过有一天,“书香合肥”会成为当地政府打造城市品牌的一张名片。

朱莎把书店的成功归结于“天时地利人和”。“那个时候,合肥还没有这样的独立书店,‘保罗的口袋’恰好出现,有了一定的名声后,很多年轻都会聚集于此。”她告诉澎湃新闻,身边的朋友闻讯而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她的团队,名声很快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投资。

伴随独立书店成长的,除了年轻人的青睐,还有老牌国有书店的转型。其中,新华书店在合肥市的“试验”足见这座城市潜在的阅读体量。

2006年,合肥人徐昕炜刚刚到新华书店工作。那时,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中心的三孝口街道上的新华书店和大众对它的印象一致,因经营教材、教辅书闻名,卖书以外的业态不过是一楼大厅玲琅满目的点读机。

“转型是势在必行,否则必‘死’无疑。”徐昕炜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忆合肥新华书店转型之路时,仍有强烈的感触。

2013年6月,新华书店三孝口店(以下简称“三孝口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抛弃了以往单调的经营模式,向服务大众阅读转型。澎湃新闻近日走访时发现,三孝口店如今被打造成了一个八层楼的综合体,图书仅在其中的三层,其他的业态包括餐饮、服饰、家居装饰品等,给读者带来更多元的体验。

徐昕炜现在的身份是三孝口店的副店长,他记得三孝口店作为新华书店的第一家试验点,转型之路走得还算成功。到了2014年10月底,三孝口店开始进行24小时经营,成为展示国有书店的一个窗口,让读者在夜间有了更好的去处。

正是有了24小时书店,徐昕炜看到了合肥市民对夜间阅读的需求。“夜间模式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每天零点前都会有大约三四百人到店,双休日更多。”

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24小时书店

创新与扩容

真正让三孝口店的影响力走出合肥的,是2017年的高考。当年,三孝口24小时书店成为山东高考作文题素材,三孝口店从当地“网红”书店跃然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

一个多月后,2017年7月,亚马逊中国发布2017年年中图书排行榜,在“最爱阅读城市榜”中,合肥继2016年以后再次荣登榜首,连续两年成为该榜的“最爱阅读城市”。据《合肥晚报》报道,该榜单是根据亚马逊中国网站上各城市图书的销量在该城市所有产品总销量中的占比排出。

在同级别城市里缺少存在感的合肥,开始引领全国城市阅读风尚。近年来,合肥市着力打造“书香合肥”。在公园、社区、商业街等城市角落,多元的城市阅读空间正悄然成长。

保罗的口袋1912店三、四楼为市图分馆借阅区。

据朱莎介绍,2016年,保罗的口袋最早向合肥市图书馆提出自己的创意,他们认为,可以扩大市图书馆的阅读点,到社区等地创建分馆,在街边创建移动式的借书点。朱莎后来看到了政府在推动全民阅读上的决心。

据央广网报道,2016年6月,合肥市图书馆在省内图书馆系统率先为市民提供24小时阅读书房。合肥市图书馆是为全市居民提供阅读服务的首要阵地,2017年总进馆人数达到15315人次,分设在各个区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在运营八个月后获得近三万人次借阅量。

2017年7月16日,全球首个共享书店模式诞生于三孝口店。“读者只需要下载相应的APP,缴纳一定押金,就可以在共享书店借阅两本总价不超过150元的书,10天内归还免费。”徐昕炜告诉澎湃新闻,共享书店模式培养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粘性,提升了三孝口店的客流量。

合肥文明网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7月16日至12月31日,三孝口店日均客流6646人,累计客流1116589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15倍。以书店老会员为例,这部分用户人均到店6.83次,比共享模式开启前增加5.39次,总消费次数增长18.28%。

目前,合肥市已建成开放各类城市阅读空间超过20个。计划到2020年,合肥市将建成约100个城市阅读空间,形成“15分钟阅读圈”。

其中,合肥市目前最大的城市阅读空间位于包河区常青街道竹西社区紫竹苑小区内。澎湃新闻近日走访时看到,这座名为“半亩方塘”的场所集图书借阅、销售、共享于一体,是附近居民的免费阅读及购书点。

“半亩方塘”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图书馆+书店”的“馆店一体”的模式,通过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服务,形成社会、政府与家庭之间的教育合力,让阅读成为附近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常青街道宣传办主任鲍俊良切身感受到阅读空间给街道管理者与居民之前的关系带来变化。据他介绍,1998年前后,当时的常青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到了2013年,常青街道周围建起数个回迁小区,共有两万多居民。此后,通过“书香”为切入点,阅读空间为平台,居民与街道办之间建立起互信互融的关系。

鲍俊良告诉澎湃新闻,政府通过建立城市阅读空间,不仅形成与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还弥补了电子阅读时代给纸质书带来的冲击,同时也找到了与打造城市名片之间的契合点。

合肥兴起共享书店模式

合作与提升

这种契合点,在合肥市的各个区越做越具规模和特色。

为推动阅读点的建设,贯彻合肥市打造“书香合肥”的精神,2017年,合肥市瑶海区在长临路与郎溪路交口的东南角打造出了一座“旗舰版”的阅读空间,名为“瑶海图书城”。

澎湃新闻近日走访瑶海图书城时,看到了这座极具工业文明风格的大型书店。巨大的活动空间搭配超高的挑高设计,工业文化元素与瑶海区作为合肥老工业区的特点相吻合。在这个空间里,读者不仅可以购买、借阅图书,还能享受咖啡厅、餐厅等多元服务业态。

合肥东新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琦告诉澎湃新闻,瑶海图书城是政府投入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但光有政府的扶持还不够,还要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当时,通过招商的形式,保罗的口袋作为第三方运营机构,整体运营瑶海图书城。

“我们采取政府购买的形式,把民营书店的管理经验引入到国有载体上来,我们会给他们一定的运营补贴,在前几年的扶持过程当中,让他们能够生根发芽,按照他们的运营理念,在一段时间内把这个空间盘活。”许琦表示,政府由此获得社会效应,独立书店获得经济收益。

朱莎也发现,在合肥,如今对书店运营的需求已经不仅来自政府政策的倾斜,还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企业等在耳濡目染中也加入到打造阅读空间的行列。“房地产商特别明显,现在的楼盘不只是卖一个环境,而为了提升他们的整体价值,开发商希望从文化角度入手,创办读书会也好,文化沙龙也好,他们为此会去寻找有这方面管理经验的人。”

面对“最爱阅读城市”的头衔,作为独立书店创始人,朱莎清楚地意识到,很多数据还需要有更细化的考量,比如,合肥市民爱看书的人群中是青少年多还是成年人多。

以朱莎的从业经历来看,合肥目前还是青少年对阅读和书店的需求更强,但大学生年龄层以上的阅读人群还有待开发。

“这需要慢慢培养,从政府层面到每个市民都需要有这个意识。”朱莎认为,培养青少年阅读不需要太多的方式,因为家长都会有强烈的意愿把孩子教育得更好,他们会主动寻求阅读空间,但对于大学生朝上的人群,还需要通过多布点来影响,比如,在年轻人经常去的商业综合体投入更多的书店和阅读环境。

朱莎更希望阅读空间可以成为一座城市文化传承的社交空间,于此,每个人可以放下手机,面对面学习和交流,这在浮躁的网络时代下更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蒋子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