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赵无极:万般颜色,看画成诗

2024-07-08 15: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为 美学时空漫游指南X湃客文艺 联合出品

1.去美术馆读诗

捉摸不定的风是天空写给我们的诗

赵无极的画是艺术家写给我们的诗

赵无极老了,用的色彩反而比少年时还轻盈热烈。

看他的作品,或久别重逢,或一见如故,气韵、律动、轻重、虚实……让人看画成诗。

这次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比较长,从1950年到2007年,全程看下来,像是踏着他的心路又走了一遍30岁以后的人生。

走过他激烈的中年“狂飙时期”,那是张扬得几乎溢出画面的力量;

走过他晚年的空灵与冲和,彩虹色调缱绻交织,充满着流光溢彩的美。

我一直都难以想象,晚年赵无极的风格竟然变得更轻盈、更朦胧,每次看到他人生最后一段旅程的颜色,总是给我惊艳的巨大冲击,像是一个人独自站在苍穹之下,看到被闪电击碎的彩虹如大雪落下。

他肆意的泼洒着颜色就像再次朗诵起那首诗歌: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也许这是抽象艺术的使命之一,呈现给观众不是具象的事物,而一首不尽的诗歌。

赵无极一生的艺术创作也是逐渐的走向抽象:“我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绘画,而是主题,我好像总是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有“主题”的困挠,就没办法进步,我于是渐渐离开了具象绘画。”

“我是通过抽象而达到绘画的最大力度的,抽象带来巨大的自由。”

“我觉得虚实的概念最为重要,它使我苦苦探求,‘虚’是最难创造的。当你用笔接触中国宣纸的时候,空间已被造就了,这与油画不同。我一向推崇诗词和绘画中的虚静,中国传统诗歌就注重静默。如果尊重绘画或诗歌中的虚静,它们会更加生动。”

2.重建当代巴别塔

自从赵无极在1948年离开祖国后,他立足巴黎的画家用画笔向全世界呼喊,并得到了回应。

如果说,巴别塔倒塌之后,世界上的语言就不再是同样声音与含义,那么,我们看到了上千万年来,人类都在不停的去尝试着,总想让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得到同样的思想与感受。

人类尝试用绘画,不同的人们看到了同样的感情,它静默叙事,用色彩和线条诉说。

它不受语言的限制,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们都能在这找到共鸣,感受到相同的心跳。

绘画的色彩,无需翻译,便能直击人心,这跨越了文化与文明的界限。

艺术成为了连接人类的新语言。

艺术家们用画笔的呼喊着,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这是在重建当代巴别塔。

当代巴别塔——它不再以砖石砌就,而是以创意和情感构筑;它不寻求通天的高度,而是追求心灵的深度。

在这座塔中,人们努力着,竭尽全力地想让不同的语言在美面前合而为一。

在这里,赵无极是建塔的人。

他的诗人朋友们也是建塔的人,他们都是现代巴别塔的建筑工。

赵无极回忆:“五十年来,我每天沉浸于挥洒作画,作画成为我打开通道、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一种仪式。在那个世界里,我试图建立秩序。”

也许人类永远都不能实现统一文字的文明,但绘画作为无声的语言,跨越文化与语言的界限,连接着广阔的世界。

文明是相互吸引交融影响的。葛兆光说,文明有两个交织的脉络,一个脉络是“从天下到万国”,另一个脉络是“纳四裔入中华”。而赵无极则深深地明白:“我有两个传统。”

赵无极说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身份是在东方和西方审美价值观之间长达数年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这种斗争体现在他画的每一幅画上。

事实上,早期认可赵无极作品的人,比如米肖、克罗德·鲁瓦,他们都是去过中国的人。

他们真实的走在东方的土地上,饮着东方山颠采下的茶叶,吹着东方江河边的晨风,他们真切地品味到了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的风味。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巴黎艺术圈是赤裸祼的名利圈:亚洲艺术家的发展不如欧洲艺术家,而外国艺术家又不如法国本土艺术家。

但赵无极的精彩之处在于,他有很多本地朋友,朋友们欣赏他的作品,一篇又一篇的为他写诗。

他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埋首画画,却有人站起来,用诗歌大声地应和着。伯牙子期,莫过如是。

“绘画是一种宇宙的语言。”

赵无极向宇宙呐喊,得到了诗人们热情的回应。

那么,为他写诗的人们又是谁呢?

第一位是赵无极的终生挚友:曾经在1930年到31年期间,专程前往亚洲的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后来,佛教哲学和东方书法后来成为米肖诗歌创作的主题,米肖也尝试用中国书法进行创作。他在当时的法国年轻人中很有影响力。

米肖和赵无极的友谊持续了一生,有一个时期,他俩都很欣赏保罗·克利。

赵无极曾利用石版画的特性,通过在颜料中加入大量水分,创作出类似水墨画效果的作品,这也导致了俩人的首次合作。

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对赵无极也有自己的理解:“他的画作和大自然保留了一种亲近的关系。大自然既在那里,又不在那里,我们看到的,不能是它,可是又应该是它。

它全然不同,不再有细节。是在整体中捕捉的大自然。

它依然是大自然,更热烈,更激荡,是大地。它依然灵动。

它不特别,不陌生,是流畅的,带着更像光线、倾泻的光线的暖色。

它空无树木、河流、山岗,却充满旋转、颤抖、喷发、奔腾和流淌,蒸腾的彩色混合物膨胀、升腾、扩散。”

还有一位终生挚友,是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庞德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有着深刻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他致力于将中国文学带入西方世界,翻译了不少古诗,尤其是李白的诗作,他还对《大学》、《中庸》、《论语》等进行了翻译和推广。

他的代表作《诗章》中包含了大量东方文化的元素,特别是中国儒家哲学和古典文学对他的影响颇深。可以说他花了一生的时间探索中国思维方式。

另一位朋友勒内·夏尔的评论:“亚洲就象一条淡黑色的大鱼,缓缓游过无数亡魂的国度,或许那里才是真正的绘画之乡?种种作用力相反的能量所构成的命运之光照耀着赵无极的河流,这河流从来不是大漠里孤寂的长河。就这样,无极之流一直流到我们各自为营的国度,成为通过观察摇篮里婴儿的一举一动,寻找这规则、那法则的分析学家的狩猎目标。只有在我们的感官里,谜语与火焰才可以同时存在。”直到诗人去世时,两人都保持着密切的友谊。

3.万般颜色,看画成诗。

月流苍烟渚,日暮春山绿

揽流光,系扶桑。重来回首已三生

画笔方寸间,山海几万重

一微尘里三千界,半刹那间八万春

苍山负雪,尘尽光生

正如赵无极所说:“我更喜欢“自然”这个词,代表更广阔的世界:多重空间交错成宇宙,风在其中吹动……

在这些作品前,他没有开口讲一个字,但你将会知道,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最终的答案。

以往人生里的遗憾与孤寂,向世界叩问以期回答的翘首以盼,人生海海,浮生茫茫,赵无极在自己的大道中找回了圆满。

赵无极是一个文明的骑士,以东方士子情怀去拥抱了西方的艺术,最后从他的胸怀里生长里出来的,就是世界文明结晶。

去看他的画展,就会清楚得感受到,这里是赵无极的世界,他在此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坐标。

从一开始只会一个法语地名,到后来被加冕为法兰西共和国骑士勋章,他是真正的王者,一个异乡人用才华征服了一方土地,赵无极用作品为自己加冕为王。

“对于我来说,一幅画并不需要注解,而应该直接打动观众,应该传递感情。”

诗意与画心,在此和光同尘。

——·——

展览:赵无极的画意与诗心

时间:6.29-10.13

地点:上海久事美术馆

——·——

参考阅读:

刚开始我妒嫉他,接着我同情他,最后我理解他。

《赵无极自传》文汇出版社

《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探析》

埃兹拉·庞德与中国山水画

东方主义、现代主义和美国诗歌

中国梦:庞德、布莱希特、Tel quel文学评论

看懂赵无极,我只需要读这一本自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