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女性科技工作者现状分析

2019-01-28 19: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女性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界的“半边天”,其状况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对“两个一百年”建设目标信心更足;申请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部分科研产出有所提高;生活幸福感提升。同时,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的阻碍不容忽视:与男性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产出和科研项目承担数量较少,可支配科研时间不足,在工作中不受重视的比例更多,能力提升的机会更少。因此,应营造公平的职业发展环境,以促进科技界的性别公平。

问题的提出

由于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女性科技工作者队伍迅速壮大,两性由于体力强弱不同而带来的社会贡献差异越来越小,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在科技事业发展中也越来越活跃。关注女性科技工作者现状,营造适宜的政策和职业环境以充分发挥女性科技者的人才效能是政府和学者们越来越关切的议题。

数据来源

《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17)》对科技工作者的定义为:“是以科技工作为职业的人员,即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劳动力,涵盖了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多个层次的人员。

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政策概念,目前尚缺乏完整的统计资料,实际调查中主要是指自然教学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开发、普及推广和应用活动的其他人员。”这里所说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是指科技工作者中的女性群体。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7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此调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委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开展,目的是了解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发展情况,反映科技工作者在职业发展、科研活动、学习交流、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

调查依托全国516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进行,覆盖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涵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县域基层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共回收问卷48099份,其中女性样本22115份。

主要发现

一是女性科技工作者对我国国家发展目标实现的信心明显增强。调查显示,75.6%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对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有信心,83.3%对我国实现“在2049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有信心,比2013年分别增加10.5和13.8个百分点,并高于男性科技工作者的数据(69.6%、79.9%);80.1%对“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有信心,88.1%对“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发展目标有信心,该数据较2013年分别增加11.5和17.0个百分点,并高于男性数据(76.9%、84.6%)。

二是女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与2013年相比,有科研产出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比例上升。44.8%近三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13.0%近三年获得过专利,均高于2013年数据(41.8%,9.8%);28.0%近三年有科研成果转化,高于2013年的26.6%;26.8%作为项目主持人申报过政府财政支持的研发项目,平均申报数量2.40项,高于2013年的23.3%和2.37项。随着女性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活动积极性的提高,获得科技奖励的比例和数量也有所提升,此次调查获得科技奖励的比例为17.1%,平均获奖项数为2.04项,高于2013年数据(13.4%,1.78项)。

三是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幸福感提高。调查显示,近五成(49.8%)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目前生活幸福,与2013年调查相比提升了5个百分点。近七成(69.5%)反映五年来生活水平变好,约七成(70.7%)认为未来五年会变得更好,无论是对过去的评价还是对未来的预期都高于男性科技工作者数据。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身体健康水平有所提高,超过半数(56.3%)自认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比2013年增加了8.5个百分点。

四是女性科技工作者科研产出少,性别差异变大。调查显示,近三年44.8%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低于男性5.7个百分点,2013年调查时这一比例为3.3个百分点,性别差异扩大。在专利、应用技术成果方面和成果转化方面差距更大。13.0%、10.5%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近三年获得过专利和应用技术成果,分别低于男性10个和10.7个百分点,2013年该数据女性低于男性7.4和8.6个百分点,性别差距变大;平均获得数量分别为2.43件、2.29件,同样低于男性数据(2.99件、2.68件);28.0%近三年从事过研发活动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有科研成果转化,低于男性16.5个百分点,性别差距变大(2013年该数据差距为15.3个百分点)。

五是女性科技工作者承担科研项目少,性别差距扩大。尽管超过九成(93.0%)女性科技工作者认可承担项目对提升自身研究水平作用很大,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科技工作者承担项目更少。近三年从事过研发活动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中,57.8%承担(包括主持和参与)过研发项目,低于男性5.2个百分点(2013年该数据差距为1.3个百分点),性别差距变大,平均主持项目1.17项,低于男性(1.33项)。56.8%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主持项目太少,高出男性10.6个百分点,且比例(2013年为56.0%)上升。可见,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主观评价,女性科技工作者获得的承担项目的机会更少。

六是女性科技工作者可支配的科研时间更少。调查显示,51.4%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可支配的科研工作时间不够用,该比例高于男性5.6个百分点。女性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48.3个小时,尽管相比2013年调查(47.2小时)变长,但仍比男性(51.0小时)低,且已婚女性每周工作时间比未婚女性减少了1.1个小时,而已婚男性则比未婚男性每周工作时间增加了1.1个小时。

七是女性科技人员受重视的机会更少。33.3%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女性科技人员不受重视的现象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31.7%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择业时遭遇性别歧视,21.3%反映晋升时遭遇性别歧视。30~34岁年龄段反映择业、晋升遇到性别歧视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6.1%、25.0%。已育女性(22.9%)遭遇择业性别歧视的比例高于未育者(18.2%),但实际上,已育者的科研产出更高:以论文发表为例,50.2%的已婚女性近三年在学术论文上发表过论文,平均篇数为3.72篇,均高于未婚女性(33.6%,3.11篇)。

八是女性科技工作者能力提升机会少。近八成(79.3%)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目前需要进修或学习,该数据高于男性(77.7%),但超过半数(51.1%)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进修或培训有困难,47.2%反映单位没有提供进修或培训机会,该比例均高于男性。学术交流也是如此。2016年39.6%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参加过学术会议,低于男性3.8个百分点,同时女性科技工作者反映参加学术会议有困难的比例更高(女性49.6%,男性45.4%)。

结论及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科技工作者对国家发展更有信心,科研活动积极性有所提高,生活满意感提升;同时女性科技工作者与男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产出、承担项目上的性别差异扩大,女性科技工作者不受重视感更强,能力提升机会获得不足。因此应营造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打造公平的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女性平衡家庭与社会角色,充分发挥女性在科技界撑起“半边天”的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营造重视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社会氛围与工作环境。科技界、社会大众和媒体应给予女性科技工作者更多重视,扩大“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等奖项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逐步提高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其他科技奖励中的入选比例,增强对其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发挥女性科技工作者集中的优势,继续积极组织“女科学家进校园”等活动,扩大“未来女科学计划”等项目的影响力,培养女学生科学兴趣,增强其投身科学事业的意愿。科技管理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妇联要细化部署和严格监督《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实施,保障各类机构在科研岗位招聘中依法保障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权益,使其能够在同等条件下被优先录用。

二是开展面向科技女性的专项资助计划。增加各类政府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中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比例,设立“鼓励科技女性后备人才的专项成才计划”。科研用人单位要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参加交流、进修和培训提供经费和时间保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增设专门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项目申请渠道,鼓励更多财政项目放宽女性申请者的年龄限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增进女性发展和参与科学与工程学术生涯计划”(ADVANCE计划)从资助科研院所和高校制度转型入手,建立健全了监督评估体系从而保障女性获得平等、合理的发展机会,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更为公平有利的环境进行策略探索和推广,这一计划从单位角度入手同时扶持女性发展和单位转型值得借鉴。

三是帮助女性科技工作者平衡家庭与事业发展的关系。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活动,延长其项目周期,调整其工作制度、聘期评价和绩效考核办法。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对孕哺期女性的保障,鼓励科研用人单位为孕哺期女性科技工作者配备科研辅助人员,对五年内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稳定科研资源支持,借鉴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生育后女性回归实验室”资助计划,帮助女性生育后重返科学阵地。加强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鼓励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提供社会化家政服务,帮助其合理平衡事业与家庭关系。(本文有删减)

作者简介

于巧玲,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课题制研究员。

邓大胜,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史慧,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科学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