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许家印的2018:独自追寻造车梦,地产业务回A等待时机

澎湃新闻记者 李晓青
2019-02-04 08:59
来源:澎湃新闻
地产界 >
字号

许家印 东方IC 资料图

许家印,这位现任的中国首富,以地产起家,却在2018年因“造车”而备受市场的关注。然而,本想和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下称“FF”)创始人贾跃亭在造车上大干一番事业的许家印,却在投资了FF8亿美元之后,和贾跃亭撕破了脸,从此分道扬镳。而这,也让许家印下定决心自行探索造车之路,和贾跃亭分手之后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位首富的“造车梦”并没有止步。

除了造车,许家印也在加快对旗下恒大地产的借壳深深房A(000029.SZ)回A和其控股的嘉凯城(000918.SZ)进行资产腾挪。

豪掷8亿美元入股“失信被执行人”贾跃亭的电动汽车公司

地产起家的许家印近些年一直在试图扩大自己的事业版图,从粮油、奶粉、恒大冰泉、旅游、健康、保险、金融到高科技,恒大涉足的产业越来越多。尽管恒大粮油、奶粉和恒大冰泉最终都未能成果,均出售给了他人,但这并未能阻止许家印继续探索恒大的新增业务,造车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6月25日,恒大集团旗下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恒大健康(00708.HK)一纸公告,宣布以67.46亿港元(约合56.33亿元)收购香港时颖公司100%股份,间接获得Smart King公司45%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Smart King为时颖公司与Faraday Future原股东成立的合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这笔交易当时引发了外界的诸多讨论。诸如“前有孙宏斌,后有许家印,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入贾跃亭的坑。”、“为什么拯救贾跃亭的都是地产商?”、“地产商为何都如此钟爱贾跃亭?”等等类似的言论迅速传播开来。此外,根据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显示,贾跃亭已八次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

然而,事实证明,许家印最终也和孙宏斌一样,和贾跃亭翻了脸。仅仅过了四个月,贾跃亭就一纸诉状,将恒大告上了香港仲裁中心。此后,贾跃亭本人更是在美国举行的“Faraday Future Evolutionary”战略会上控诉恒大觊觎FF的全球控制权。

2018年10月3日晚间,恒大健康在港交所公告,贾跃亭向香港仲裁中心提出仲裁,要求剥夺恒大作为股东享有的有关融资的同意权,并解除所有协议。这也是双方之间合作走向破裂的开端。

关于提出仲裁的原因,FF方面当时称,解除所有协议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恒大未能实现其意图,继而拒绝支付其已同意支付的资金。同时宣称,提起仲裁是因为“投资方恒大单方面对于与FF母公司早前所签订的投资合约条款出现多条违约”。

显然,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恒大完全不认同FF的说法。恒大健康认为,公司认为已履行相关协议项下的责任,已聘请国际律师团队,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捍卫恒大在相关协议下持续享有的权利,保障公司及股东的利益。

在随后的两个月内,恒大和FF在诸多方面相互指责对方的过错,包括贾跃亭在香港和美国对恒大方面提出仲裁。直到2018年的最后一天,恒大健康公告宣布,双方合作终止。

2018年12月31日,恒大健康宣布与贾跃亭控制的FF达成了重组协议。据协议内容,恒大不会再继续投资FF。同时,双方所有原协议将终止,恒大无需再向FF注入资金,并同意解除现存的质押。值得一提的是,贾跃亭可以在5年内回购恒大持有的32%FF股权。贾跃亭在5年内行使回购权利的价格各不相同,从第一年至第五年分别为:6 亿美元,7 亿美元,8 亿美元,9.2 亿美元和10.5 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贾跃亭能在第一年回购这部分股权,将不用对恒大做出任何额外回报。

至此,许家印和贾跃亭联手造车的计划就此结束。

但这一次造车计划的搁浅并未能阻止许家印造车的野心。进入2019年之后,许家印连续入股三家与电动汽车业务相关的公司,加上此前入股广汇集团,许家印已累计投资约227亿元。

恒大地产借壳回A的深深房仍在停牌

无论恒大如何扩大业务版图,地产仍旧是其主营业务,从未改变。

2016年9月1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深深房A停牌,宣布和中国恒大(03333.HK)旗下地产业务进行重组。也就是说,许家印要将恒大的地产业务从香港资本市场撤出,带回A股市场。然而,停牌至今,并无任何迹象显示深深房有复牌的预计时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深深房A每次在定期披露的进展公告中,均以“由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涉及深圳市国有企业改革,交易结构较为复杂,拟购买的标的资产系行业龙头类资产,资产规模较大,属于重大无先例事项,使得重组方案需跟监管部门进行反复的沟通及进一步的商讨、论证和完善,同时因有效期要求尚需履行标的资产评估报告的国资备案程序及更新标的资产审计报告,而体量较大尚需一定时间。”的回复来披露重组进展情况。

深深房,是恒大每次在中期业绩会以及全年业绩会上均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中国恒大2017年的中期业绩会上,恒大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夏海钧曾表示,在恒大地产完成引入第三轮战投之后,将尽快完成A股上市的申报。

2017年11月6日,中国恒大公告披露,凯隆置业和恒大地产及公司控股股东许家印与第三轮投资者订立第三轮增资协议引入600亿元。至该公告期,恒大地产已经通过三轮战略投资引入1300亿元,恒大地产总估值提到至4252.3亿元。

一年之后,在恒大2018年的中期业绩会上,当夏海钧再被问及深深房回A一事时,夏海钧称,“我们跟证监会一直保持着非常顺畅的沟通,恒大回归A股和IPO新增房地产企业本身不同,在法律上和经营层面上没有什么问题。恒大回A不像其他房地产企业IPO需要发行新的股份,需要进行融资,恒大就是完成资产受让之后借壳,最终实现上市。”但在谈及何时恒大的地产业务可以完成重组上市时,夏海钧表示,目前国内A股市场比较波动,也不是太好,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来完成重组上市。

目前,恒大已将重组协议的最后时间从2020年1月31日推迟至2021年1月31日。按照协议,如果公司在2021年1月31日前尚未完成重组工作,第三轮投资者将有权在有关限期届满后两个月内向凯隆置业提出下列要求。包括以原有投资成本回购第三轮投资者所持有的股权,或者由凯隆置业向战略投资者转让部分恒大地产股份,转让比例为战略投资者所持股份的50%。

剥离地产业务的嘉凯城预计2018年亏损16亿,新业务确定为电影业

事实上,在深深房最终被确定为恒大地产借壳回A的重组对象之前,嘉凯城一直被认为是恒大借壳回A的对象。此前也曾有接近嘉凯城的人士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露,其内部员工也都以为恒大地产要借壳的对象是嘉凯城。

2016年6月,恒大以持股52.78%成为嘉凯城的控股股东。在成为其控股股东的同时,嘉凯城与许家印曾分别出具了《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函》,承诺股权转让成功后的一年内,嘉凯城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模式不发生变化,并在3年内完成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按照时间来计算,即嘉凯城最晚要在今年9月份完成同业竞争的问题。

一直以地产为主业的嘉凯城,在剥离地产业务,解决和恒大地产同业竞争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阵痛转型。

1月30日,嘉凯城披露公司2018年度业绩预告,财务数据显示,预计201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6亿元,同比减少约180.49%,2017年同期盈利19.87亿元。2018年每股收益亏损0.89元,2017年同期每股盈利1.1元。

仅一年,嘉凯城从盈利19亿元到亏损16亿元,此外还收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问询函,要求其解释2018年第四季度净利润骤减的原因。

早在2017年,嘉凯城就已开始加大对房地产类资产的处置和去化,并接连陆续挂牌转让了武汉巴登城项目和青岛项目。而嘉凯城2017年的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向恒大出售了武汉巴登城项目。嘉凯城曾在2017年的年报中提到,2017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9亿元,比2016年的3.99亿元同期增长约376%。而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已完成56亿元转让子公司武汉巴登城投资有限公司的100%股权,确认转让收益。

这笔交易当时引起了深交所的关注,为此深交所还向嘉凯城下发了问询函,要求嘉凯城说明在短期内以高溢价将嘉凯城出售给了恒大旅游集团下面的子公司,转让给关联方的交易背景、交易目的,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是否存在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的情况。

当时嘉凯城在回复深交所的问询函中表示,通过产交所挂牌转让巴登城100%股权主要系积极响应国家“去库存、防风险”的调控目标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加快了资产处置,全力改善管理模式、优化财务结构,盘活资产,加快转型,积极推动存量资产整合力度。

在剥离地产业务的同时,嘉凯城在2018年7月12日宣布,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嘉凯城(上海)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以5.65亿元的总交易价格收购了明星时代电影院,3000万元收购了艾美影院,总计5.95亿元。由于嘉凯城新增的业务与恒大集团旗下恒大院线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开展的相关业务存在同业竞争,因此,凯隆置业、许家印分别出具承诺函,表示不再新增与嘉凯城院线业务存在的同业竞争业务。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