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态环境部征求意见, 绿会国际部建言《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024-12-16 13: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绿发会讯】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于2024年10月12日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以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该《规范》内容全面,涵盖了土壤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为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国际部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召开认真研究和讨论,现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其中包括3条整体建议和若干具体建议,供科学决策参考,以期更好地适应当前土壤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

拓展阅读: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意见,绿会国际部建议纳入新兴污染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监测

对于具体章节部分的具体建议:

【3.2 监测单元】建议考虑完善监测单元划分,可以引入多尺度概念、并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的细分问题。

具体理由:

1)除了行政区域、地形等传统划分方式外,建议引入多尺度概念,如生态单元、土壤类型单元等,以更准确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异质性。

2)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污染具有重要影响,建议细分土地利用类型,如农用地、建设用地、林地等,分别制定监测方案。

3)此外,可以将风险评估的理念融入监测单元划分中,优先考虑高风险区域,提高监测的针对性。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5 监测项目和监测频次】加强污染物种类与监测指标的综合考虑。

草案建议监测项目应优先选择GB 15618中要求控制的污染物,结合已有监测结果与可能的污染因素来选择相应的特征污染物。这一建议较为合适,但应进一步细化污染物的种类,尤其是土壤污染涉及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如农药、石油烃)、放射性物质等,不同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差异较大,应根据土壤的污染类型、污染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精准选择监测指标。此外,应加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等因素的研究,这些因素不仅关系到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也对土壤修复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草案中提出的土壤环境监测频次(如反映背景含量的监测推荐5-10年开展1次,其他区域性监测推荐3-5年开展1次,污染源周边监测推荐1-3年开展1次)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泛的时间范围,但对于不同环境和污染状况的监测频次,建议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如,对于已知污染源附近的土壤,如果污染物浓度较高,可能需要更高频次的监测,以便及时掌握污染演变情况;而对于背景土壤环境的监测,虽然频次可以适当减少,但仍需保证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精确性。建议草案中增加更多关于如何根据污染源特征、环境变化、土壤修复进展等因素动态调整监测频次的指导意见。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6 点位布设】

1)在点位布设时,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污染特征及区域特殊性,采用更加细化的分类方法。对于复杂地区或污染类型较多的监测单元,建议在“监测单元划分”中明确提出,应优先选择可能存在污染风险的热点区域进行监测,并结合区域内已知的环境污染源分布、历史污染情况、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资料进行精准布点。

2)虽然草案中提到应根据“区域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和实际采样条件等因素”来合理布设点位,但并未对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进行深度分析。鉴于中国各地区土壤环境的差异,建议在点位布设时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环境条件及污染风险的差异。例如,在重工业区、农业区以及城市周边区域,应根据污染类型的不同,调整点位布设的密度及样品采集频次。特别是在一些污染源集中的工业区,应增加监测点位和监测频率,以更好地掌握土壤污染的动态变化。

3) 在草案中提到的点位布设方法包括“系统布点法”和“系统随机布点法”,但对两者结合的方式以及如何合理选择尚不够明确。建议进一步细化这两种布点方法的使用条件和适用场景。比如说,在土壤污染较为均匀或已有较多研究数据的区域,系统布点法可以保证监测的稳定性和代表性;而在污染不均、未知污染风险较大的区域,系统随机布点法可以减少人为选择偏差,确保点位的随机性,提升监测数据的科学性。

4)草案提到应“远离与监测目的无关的干扰源,包括污染源、住宅或道路等”,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但对于“干扰源”的界定和识别尚不够详细。建议在标准中进一步明确可能的干扰源种类,包括道路、交通污染源、农业施肥、工业排放等,同时应提出避免干扰源的方法。例如,可以考虑在监测区域内设置隔离带,减少外部环境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此外,若监测点位可能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建议制定相应的干扰源评估机制,以确保采样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5) 在点位布设原则的细化上,我们建议增加风险导向原则。要优先考虑高风险区域,如工业园区周边、历史污染场地等。

6)建议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一句话,强调“多尺度监测”。在区域尺度、流域尺度和局部尺度上进行综合布点,以全面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南方丘陵红壤与竹林。摄影:Linda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6.3 区域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建议针对不同事故类型,考虑设置标准化采样程序。

虽然《草案》对不同污染事故类型提出了不同的布点方案,但对采样程序的标准化要求,还不够明确。如,对于固体污染物抛洒型污染事故,清扫后的布点应包括污染源附近、污染扩散区域、污染沉积点等多个区域,以更好地理解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此外,如果是爆炸污染型事故,那么,建议在点位布设时,结合放射状同心圆布点法,明确采样的层次与深度,避免因事故特性不同造成监测数据的误差。

南方丘陵红壤与竹林。摄影:Linda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6.4 污染源周边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

污染源周边土壤环境监测是土壤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点位布设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这部分建议还要考虑到:

1)考虑土壤剖面采样。对于垂直方向的污染分布,应进行土壤剖面采样,以了解污染物的垂直迁移特征。

2)加强与其他监测项目的衔接(如与地下水、大气等环境要素的监测项目进行衔接),综合评估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

3)建立污染源档案,详细记录污染源的类型、排放量、污染物种类等信息,为监测数据的解释提供依据。

4)大气影响型点位布设的优化中,可能海要考虑到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建议,在确定大气影响型点位时,加入基于模拟和实验数据的动态修正机制。这样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和气象条件下,更灵活地调整点位布设,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6.5 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布设】

这里面没有考虑到季节性。建议:加强动态监测与季节性调整。

理由:饮用水源地的土壤污染状况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降水量较大、或农业活动比较集中的季节,土壤的污染水平可能发生较大波动。所以,我们建议在点位布设时,考虑增加季节性动态监测措施,尤其是对于土壤水分、渗透性较强的区域,可能在降水季节产生更强的污染物迁移效应。可以通过季节性评估调整监测频次和点位的布局,使得监测数据能更全面地反映污染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

南方丘陵红壤与竹林。摄影:Linda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6.6 土壤环境污染事故监测点位布设】

1)该草案中提到根据不同类型的污染事故(固体污染物抛洒、液体倾翻、爆炸污染等)布设不同数量的点位,整体思路较为合理。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污染事故,我们建议,还应该进一步细化点位布设的选择和数量。比如说,在液体倾翻污染型事故中,除了沿污染物迁移方向由密到疏布设点位外,还应考虑土壤的渗透性、坡度、地下水流动等因素,结合实际现场条件合理分布点位,尤其是在可能形成污染“热点”的区域(如地势低洼、地下水近地表的区域)增加监测密度。

2) 另外,土壤污染事故往往需要长期跟踪与评估,建议在草案中补充明确事故发生后的时间序列监测要求。比如,液体倾翻事故的污染物扩散初期会迅速向低洼地带流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可能发生沉积或深层渗透。因此,建议在初期密集布点之后,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加深度监测,特别是对于土壤的纵深层次、地下水等方面的监测,确保对污染扩散路径的全面评估。

上图:塑料吸管和塑料袋,在土壤中多年不腐烂。这是2019年北京某处挖开的花园的土壤中的一幕。摄影:绿会融媒减塑捡塑工作组

【7.1 采样准备】建议:

1)要考虑到应对动态变化的监测要求。在污染事故监测时,建议增加对可能受到季节性变化或极端天气(如洪水、干旱等)影响的考量。这有助于评估污染物随气候变化的迁移及其长期生态影响,尤其在较大的监测区域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区域。

2)建议明确提高数据整合和共享的要求。强烈建议在采样资料收集时,增加与其他环保数据平台(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共享的要求,尤其在多源污染联合监测和区域环境评估时,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污染物动态监测数据。

【7.2.1 前期采样】前期采样方法的进一步优化:

1)前期采样是验证污染物种类和空间分异性的重要环节。建议在前期采样时,增加对污染物种类及其可能的环境来源的初步分析。如,可以增加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快速筛查。对于一些高风险区域,可以提前设立高灵敏度的筛查程序,通过现场快速分析仪器(如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快速确认污染物类别。

2)这一部分,我们强烈建议明确把使用现代遥感技术列入。前期采样可结合遥感技术进行广泛的环境筛查,尤其是地形复杂或遥远地区。遥感数据(如卫星影像、无人机空中拍摄等)可以帮助确定潜在的污染源,并对大范围的土壤污染进行初步评估。这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采样,提高采样的精度和针对性;也会节省得多、有效得多。

(本文为日常工作记录,供了解和参考。)

整理/Wendy

审核/Samantha

排版/angel

本文来自“中国绿发会”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