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男子见义勇为反被拘?公布真相比应对舆情更重要

澎湃特约评论员 陈禹潜
2019-02-19 10:4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近日,福州一名男子见义勇为反被拘留的新闻引起了网络上激烈的讨论。据报道,福州的赵先生路见不平,成功制止了一名入户对一名女子施暴的陌生男子。施救过程中,赵先生踹了该男子一脚,造成后者内脏损伤,经鉴定构成轻伤二级。由此,赵先生被认为构成故意伤害,被刑拘14天。但与此同时,被伤男子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却在若无其事的打麻将。 

事情真相还有待警方公布最终的调查结果,真相水落石出之前,盖棺定论尚且有些早。但是警方在应对采访时的一句“舆情发生后,各级部门都在积极应对处置”,却让争议的声浪再次掀起。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账号第一时间出言点评:“事情出来后不是去调查问题,而是积极应对舆情!”

恶人逍遥法外,见义勇为者却被刑拘,这样“英雄蒙冤”的场景本来就最能够刺激公众的精神痛点,民众的气愤理所应当。在这样的状况下,警方抓紧调查清楚事情真相、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肯定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就出在“舆情”这两个字。“舆情”是民众意见的一种集中反映,对舆情敏感没有错,想要立刻给出回答的急迫也可以理解,但若不是以事实真相回应舆情,而是一门心思想要平息舆情,未免就有些舍本逐末。

一波舆情高涨,立马把事情处理了;另一波舆情又起,又马上积极应对,这样靠着舆论监督的执法肯定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只能够让办事的人疲于奔命。事件发生后,有网友调侃:“舆情要是没发生,那这事件还处置不处置?”这点到了事情的核心,一个常态化的正义执法肯定要胜过在舆论强压下的“积极应对”。 

若是确系执法失误,就应立刻纠错,追究责任人,建立防止此类失误再次发生的复核执法机制,并向当事人道歉赔偿;若是按照法律法规严谨办事,那就马上复盘事件,把执法的程序正义向公众公布,作出详细解释,以强有力的真相粉碎公众质疑,而不必一味向过激舆论妥协。这样查明真相之后的依法行政、公平处理、坦诚布公,才是建立执法部门公信力的不二良方。 

公信力就是在一次次公正的执法过程中被确立起来的,若是抱着得过且过、掩耳盗铃的心态面对民众,面对质疑时只想着平息舆情,那就会造成效果与初衷适得其反。

舆情提醒您:执法千万条,为民第一条。正义不迟到,舆情自可消。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