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电”定卓越人生,“池”骋学术疆场——专访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李一丁


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与60度的高温极端环境中,如何让电池保持稳定输出?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博士李一丁所在团队的研究为这一难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他们研发的纳米级CoMo6团簇材料,能像保龄球精准击倒球瓶般定向调控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路径,使电池在超宽温域内实现高效工作。这项突破性技术使得极端温度下的快速充电成为可能。
“科研就像跑马拉松,关键是要超越自己。”谈及科研心得,李一丁总是提起那句激励自己不断突破的话:“梦想不会逃跑,会逃跑的永远是自己。”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在校期间能够连续产出创新成果,一次次交出优异的“答卷”。
只需全力以赴,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李一丁目前研究的方向是“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电催化产氧和产氢”。在校期间,他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发表SCI论文5篇,并授权了一项发明专利。此外,他还参与了“亚微米硅粉应用于合成石英研发”与“钠离子电池负极用硬碳材料合成技术”的科研项目。
研究的成败与创新需要科研者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从平时的点滴积累中总结与反思。李一丁在科研领域的一系列成果,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付出。
做好科研,李一丁认为实验是至关重要的,“理工科的文章主要是根据实验结果写出来的,做实验、处理数据和写文章就是我们每天要干的事情”。
李一丁总是优先根据实验安排来调整自己的休息时间,即使是在固定的节假日也不例外。除了春节,他基本所有的假期都会在实验室度过。特别从硕士阶段开始,学校格致楼的实验室,基本上是他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宿舍、食堂、实验室、办公室四点一线,李一丁几乎每天都是走相似的路线轨迹。
“由于学校对于毕业要求比较高,我们平时的科研压力也挺大的”,李一丁认为,唯有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实验中保持耐心,脚踏实地地前行,才能让自己离既定的目标更近一步。
李一丁的科研成果主要基于锂离子电池方向,在本科期间他就接触了这一领域。他本科就读于东北大学冶金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尽管这个专业并非李一丁的首选,但他依然全力以赴,秉持着学一行爱一行的态度去认真对待。
本科时期对这个专业的认真学习给他后来的学习研究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李一丁本科毕业设计就跟随老师研究了这个方向,他认为锂电子电池有其研究的现实意义,恰巧在他硕士入学那年,“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所以在硕士入学选导师的时候,他依旧选择了相似的研究方向——锂硫电池。
面对挫折,调整心态重新起航
科研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曾想过放弃。
虽然他所研究的锂离子电池领域很热门,但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一设想很难商业化。如何让研究方向不只是体现在纸上,而能进一步应用化,李一丁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更多地在研究基础科学,需要更深层次地了解反应机理,为其他体系提供思路。”他说。
锂硫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电的7倍以上,极具发展前景。李一丁表示,依然坚持研究这一领域的原因是他觉得所做的锂硫电池是在等待一个更重要的发展契机,“这也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地方,努力开发新材料、找寻新思路,克服现存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占领先机”。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李一丁首次在学术论文中提出零维Co-Mo6型多金属氧酸盐簇的“保龄球碰撞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和原位实验表征,该研究发现中心原子显著影响外端氧的电荷结构和LiPSs吸附后的S-S键长。这一观察结果与“保龄球碰撞效应”的概念一致,其中心金属原子、中间钼层原子和最外层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的整体行为和性质产生级联效应,“类似于在打保龄球的时候一个球倒了,那么它周围的这个环境都会受到影响”。
这篇论文给李一丁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经过一年左右的撰写,李一丁终于在2023年8月份完成了这篇文章。但在第一次投稿时,就遇到四个审稿人全拒的情况。“当时觉得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存在一些问题。”被拒稿后,李一丁仔细审视了文章的问题所在,经过两三个月的反复测试与推敲,他精心润色了文章的语言,前后修改了四五遍,再次提交了投稿。
那段时间李一丁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是打开网站查看文章审核状态。“后面一次投稿再次遭到了拒绝,但是编辑觉得我们这个想法还不错,就又给了一次申诉的机会,相当于又再重投了一次。”在连续投稿的过程中,不断修改的论文的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在第三次审稿时终于得到编辑和审稿人的认可。
2025年,凭借扎实的科研能力,他作为负责人成功斩获2025年度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立项——《单分散多金属氧酸盐团簇在宽温域锂硫电池的小尺寸效应研究》。“其实我在2022年的时候就申请了该项目,但是由于当时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文章基础还比较薄弱,最终不出意外落选了。”虽然第一次没成功,但李一丁并没有就此放弃这一项目,他逐条思考评委提出的问题,针对合理的部分又进行了新的修改与完善,后来经过两年时间的沉淀和重新完善,终于申请成功并得到各位老师的认可,达到了最初的目标。
周围人的爱与支持,提供前行的强大动力
提起导师,李一丁觉得特别幸运,“我是我硕士时期导师——刘德全副教授的‘开山弟子’,我的博士导师是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贺德衍教授”,在硕士和博士的学习阶段,贺老师和刘老师都给了他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两位导师是李一丁在兰大读书阶段非常想感谢的人,他们不仅在前期实验阶段提供了项目资金的支持,还能让他没有负担地去做一些表征和测试。而且在后期容易焦虑的审稿阶段,两位导师及时给予他心理上的慰藉与鼓励,为他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极大地缓解了他的焦虑。
“老师帮忙改论文,经常会到凌晨,非常辛苦和尽责。”导师的耐心指导就像一盏明灯,在李一丁迷茫时总会再次指引他找到方向。每当有新想法闪现,导师就会立刻打电话给李一丁,兴奋地分享他的思考成果。而李一丁只要有疑问或困惑,也只需一个电话,导师总是会事事有回应,及时为他答疑解惑。李一丁和导师相处的模式很轻松,他们之间的日常交流也很愉快,在李一丁看来他们更像是兄弟朋友,不太像刻板印象里的导师跟学生的关系。这份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就像学术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李一丁的求知之路。
李一丁的求学之旅,也始终伴随着父母作为坚强后盾的默默支持。他们不仅无条件地赞同他的每一个决定,还精心打点一切后勤事务,确保他能心无旁骛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李一丁对随父母前往广东上学的那段时光记忆犹新。他的父母在广东工作,而他则是后来去的广州。在高中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初抵广州的他,面临着与初来兰州时相似的挑战——需要重新适应并融入全新的环境,独自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事宜。为了全心全意地照顾他,李一丁的妈妈决定辞去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承担起他的后勤保障工作,尽最大努力为他营造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
不管是高中阶段还是博士阶段,学业压力都尤为沉重,但李一丁的父母始终如一地支持着他。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为了他安心学习的坚实后盾。这份来自家庭的支持与关爱,无疑为李一丁注入了强大的学习动力,成为了他不断前行的强心剂。于科研间隙,抓住愉快的幸福时光李一丁初来兰州,并不是很适应这个城市,彼时的兰州似乎只是李一丁的人生驿站。六载寒暑悄然流转,现在李一丁来兰州已经六年了,李一丁的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是在兰州大学度过,“在兰大的六年带给了我很多快乐”,现在再谈起待在兰州的感受,李一丁觉得在兰州生活实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一开始没好好品尝的牛肉面,现在每天早上都可以吃到。当年的匆匆过客已在黄河水滋养的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韵律。
“幸福”这个词,李一丁提到过很多次。“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课题,和遇到的有意思的朋友一起吃饭我觉得都很幸福。”和师弟师妹一起去做实验、去运动,哪怕是开组会,他都认为是很幸福的经历。
科研不是生活的全部,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同样重要。面对很大的科研压力,李一丁缓解压力的方式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去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偶尔也会和大家一起出去聚餐,经常上午去爬山,下午就去黄河边喝三炮台,看着黄河水聊聊人生、玩玩三国杀等,和朋友的相处总是能让李一丁重新充满能量。
李一丁从高中到博士阶段一直是和理工科打交道,但他的背后也藏着一颗向往文学的心。
当谈起未来想在哪个领域有所突破时,他提到的不是与科研相关,而是说很想培养一些和文艺方面相关的爱好。李一丁高中时期学的理科,但并不是对文科不感兴趣,相反他很喜欢看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业总是放在第一位的,看课外书就变成了在“地下”进行的隐秘活动。
李一丁当时看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十分入迷,他很羡慕作家能够把平凡普通的生活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让人读起来总是难以自拔。甚至他当时也有一个想当作家的梦。
大学阶段,他把《平凡的世界》又重新拿出来至少看了五遍。“每天的科研生活也比较枯燥,每天四点一线,大量的工作都需要耐下心来重复地去做,以后想写一个科研版的《平凡的世界》。”李一丁开玩笑地说道。
即使与实验数据打交道多年,他心里的热爱文学种子依然存在,他希望未来可以提升写文章的水平,或者进行绘画、摄影方面的尝试。“这些确实对我来说相对比较欠缺的一些方面,也相当于在严谨的科研之余丰富一下自己的生活吧。”
谈到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李一丁表示,首要是要踏实,努力地去做大量实验,做好前期的积累;其次是放平心态,实验失败是一件很常见的事,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后要学会劳逸结合,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很重要的。“要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你在实验室里付出的时间和得到的数据量是成正比的,有了数据你才能总结出一些规律从而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计划在未来能够继续深造,希望有机会能与更多知名的学者进行合作,努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科研上能进一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未来,李一丁觉得自己仍需继续向前探索,现阶段的学生生涯已到尾声,未来他也将继续沿着这条科研之路去努力奋斗。
原文刊载于《兰州大学报》第1130期
原文链接|“电”定卓越人生,“池”骋学术疆场——专访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李一丁
编辑 | 王文乐
责任编辑 | 彭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