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光影致敬经典,以书页温暖心灵

当文字跃出纸面,当经典照进现实——在世界读书日,我们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发起一场“光影与书页的对话”。在创意摄影的镜头下,我们探索着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语境下的全新表达,让书籍成为可触摸、可共鸣的视觉艺术,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阅读盛宴。
(一)《平凡的世界》
这部茅盾文学奖的经典之作,展现出黄土地上那些倔强生长的生命图景。双水村的纵横沟壑间,流淌着华夏之子的生命力——当孙少平在漆黑巷道里抹去额角的煤灰,当田晓霞的日记本被黄河浊浪浸透,路遥用最朴素的笔触揭示:真正的成长,始于接纳平凡却不甘平庸的勇气。崇高或许从不在云端,而在每一步负重前行的脚印里。
(二)《飘》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南北战争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个体如何在文明更迭中重建自我的启示录。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斯嘉丽选择放下贵族小姐的骄傲,走进农田劳作。这种在废墟上重建生活的勇气,正是当代青年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在短视频解构深度、AI重塑认知的今天,斯嘉丽启示着我们:学会握住自己内心的锚点,成为那个在废墟上重建秩序的人。
(三)《局外人》
当整个社会都在上演一场盛大的道德表演,默尔索的冷漠成了最刺眼的聚光灯。《局外人》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融入世界的指南,而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现代文明精心缝制的道德假面。当荒诞成为常态,格格不入反倒成了最后的清醒剂。
(四)《变形记》
卡夫卡的手术刀剖开了文明社会的癌变:当人的价值被简化为生产力参数,当情感被异化为可置换的资源,我们便集体患上了“格里高尔症候群”。在功利的齿轮下,我们被规训、被物化,却逐渐遗忘自我的本真,而解决之道即是在标准范式的空白处,写下关于生活的诗行。
(五)《堂吉诃德》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是坚持自我,做理想主义者;还是随波逐流,回归现实。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而在这个讲究“性价比”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疯狂”来提醒自己:有些价值,值得不计代价地坚守;有些梦想,就该不顾嘲笑地追逐。
(六)《红玫瑰与白玫瑰》
当“原生家庭”成为社交热词,当“小镇做题家”陷入价值焦虑,塔拉用血泪证明:教育赋予你的不仅是文凭,更是走出命运泥潭的勇气。塔拉让我们看到,教育更大的意义是为人们提供精神世界的出口,告别自己的过去,认知生活的真相。
(七)《我的阿勒泰》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里,李娟的文字带我们逃离钢筋森林,回归生命最本真的模样。这部散文集以真挚朴素的文字,带你在荒野的星空下,找回被都市生活磨钝的感知力。在这个习惯用效率丈量一切的时代,李娟教会我们重新成为“无用之事的收藏家”。
(八)《城南旧事》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青年都渴望一盏明灯。《城南旧事》正是这样一部能够照亮心灵角落的经典。以孩童英子的澄澈目光,让我们在北平城南的胡同里,见证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命运。书中五个看似独立却又血脉相连的故事,恰如青春必经的五个课题:如何面对失去、如何理解差异、如何接纳离别、如何认识苦难、如何直面死亡。这部半个多世纪前写就的作品,至今仍让新时代青年产生共鸣。
(九)《素食者》
这不是一个关于素食的故事,而是一面照见社会规训的镜子。韩江让每一位困于社会期待的年轻人顿悟:有些枷锁看似无形,却比铁链更沉重,而真正的“疯狂”正是麻木地活在别人设定的剧本里。我们所要做的,是保留内心的“树火”,清醒地活成自己。

文字|曹颖
拍摄|孟学耀,李哲舟,郑荣熙,涂新贻,罗彤,张怡婕,胡培之,陈兆京,王秦予,王梓渲,赵祖萌
出镜|吴乐欣,冯凡,丁菁,胡在田,杨悦晨,侯炜楠,刘意琳,周心月,刘铭诺,宋弘睿,顾法,王渤淏,王梓渲,赵祖萌,陈艺,刘铭诺,王歆淇,朱哿依,王心悦,程蓦然,曾诗语
编辑|王文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