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事无常,唯有读书是解药

经过长达近20年的编辑整理,《路翎全集》终于在近日面世。这是路翎作品第一次如此完整地与读者见面。
作为南京作家,路翎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以《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云雀》等重磅作品扬名文坛,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但因种种原因,他暌违文坛近30年,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虽重新开始创作,但大多未公开发表。此次全集出版,囊括了路翎所有作品,其中近一半为首次发表,“它让我们第一次看到路翎在上世纪40年代文学创作的整体情况,更让我们看到一个‘当代作家’路翎。”复旦中文系教授、《路翎全集》主编张业松说。

结集于本书中的十四篇论文,写作年代前后相距近三十年,其中贯穿着同一种追问:如何从一部以汉文叙事的《元史》,去揭示出蒙元中国的制度成分及其文化所特有的多样性品格?蒙元政权在征服中原、继而君临全中国的过程中,由草原游牧帝国转变为一个以治理广袤的汉文化地区为重要任务的“帝国式王朝”。本书聚焦于在此期间蒙元政治体系所发生的变化,从皇权、权力中枢机构、官僚体系、刑法体系、官僚铨选制度、地方行政体系等方面,分别展开专题式的分析和论述。

本书为“大观书系”之一种。全书采用新文化史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中国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鲁迅、梁启超、蒋介石等五人。通过他们与疾病的抗争历程及其对中医文化的多元思考,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对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剖析这些历史人物的医疗观念,将中医文化作为观察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独特窗口。在传统科技与思想普遍遭遇批判甚至消亡的背景下,中医药的顽强生命力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本书通过生动的人物叙事,不仅揭示了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在身体病痛与思想变革之间的张力,更透过医疗史的棱镜,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调适与重生。全书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充满引人入胜的历史细节,为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本书系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代表作。以“分离的分岔”为出发点,通过系统辩证法,构造了涵盖资本主义经济与国家的体系。
全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考察的是将资本主义国家抽象掉的资本主义经济,第二篇考察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本身,第三篇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的国际结构,第四篇是总结和补充。

近现代报刊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时代的镜像,报刊阅读则是新闻消费和意义生产的主要方式。读者在读报时分的所思、所言、所记,就是在观察自我、想象他者、阅读社会。
阅读史特别强调读者“读什么”。本书广泛采用报刊、日记、书信、回忆录、年谱、文集等多类型史料,尤其注重稿本、抄本珍稀史料的运用,以读者留下的“零碎”文本为基本线索,呈现不同时空中的阅读个案;通过文本的聚合、连接与穿插,结合特定历史语境和社会情境,在时空变奏中多角度呈现具体的阅读场景和社会话语,探究读者的新闻解读、知识获取、家国情怀与心路历程。
读者的报刊阅读本身便是事件,存在多元的复调,报刊对读者的影响可谓“月映万川”。读者的意愿、想象、观念与主义,在阅读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意义的节点,编织成纵横交错的意义网络,展现了近现代社会的复杂面相。

中华经典全解”系列是复旦社长销十余年的古诗文进阶读物,每本都由古典文学专家详解、语译、解析,适合想要古诗文入门,或者入门后想进一步欣赏钻研的读者。近年来,书系经过全面修订,陆续以精装典藏版和新版平装本的形式焕新再版,力图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作为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系列丛书的首本,《科学驱动的全面健康时代》深入描述新技术带来的医疗保健变革,展示未来医疗将如何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及真正的预防。
书中以胡德院士亲身经历的生物医学变革为主线,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如何通过长期、系统地收集以人类表型组为代表的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引领的数据革命和高度个性化的护理形式,大幅度延长人类健康寿命,提前逆转疾病进程,进而彻底改变当前医学模式。
书中还介绍了在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逆转或抑制方面取得的进展。
本书一经出版即成为领域热点,被全球多名医学、生命科学、工程学专家推荐,称其“为逆转疾病提供了路线图”,“是医学系统生物学革命的实用工具”。

本书作为一本面向我国信托法律制度未来发展的著作,认为我国《信托法》对源自于英美的信托制度最主要的修正在于“对其信托财产权利分置制度的否定”和“对信托设立人给予的过度保护”,并认为前者导致信托关系与委托代理关系混同,后者则削弱了受托人义务,模糊了受托人义务指向的对象,使得其他信托关系人对信托的监督变得无关紧要。本书还认为,信托制度与大陆法系民法没有“双重所有权”冲突,且信托财产所有权具有传统民法的“总有”特征。本书认为修订《信托法》、重述中国信托法的时机业已成熟,而调整信托法律关系的法律应是由《民法典》统领下的《信托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书中对《民法典》《信托法》《仲裁法》《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等提出了逐条增补与修订建议。本书与作者另著的主要介绍英美信托法的《被误读的信托——信托法原论》可互相参照。

《谁是“造物主":关于技术的哲学思考》一书或许能为我们拨开眼前的迷雾,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加清晰、理性的思考空间。
通过哲学的视角,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技术的本质、价值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找到在技术浪潮中保持自我、实现成长的路径。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卷中,桐城曾以“天下高文归一县”的磅礴气象,铁刻下独特的文化坐标。凤仪坊,恰似一把打开桐城文化基因库的密钥,见证着中国士族文化最鲜活的传承生态。明清两朝数百年间,诸多望族在这里比邻而居、结缡连枝,理学思辨与经世实践相激荡,翰墨文章与气节操守共淬炼,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世家群落现象”。当六尺巷丈量着谦德的精神海拔,凤仪坊则诠释着文脉传承的深层意蕴。本书作者翻阅大量方志、古籍、家族谱牒,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期待与读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触摸中国传统文化最本真的精神脉络,为新时代文化复兴提供历史镜鉴。

用户的支持与批评是新闻业所面临的特殊变量,各类数字技术的普及化发展更使其作用昭著。数字媒体生态下用户的参与实践对于理解新闻全过程的内在逻辑与核心机制,新闻用户的多维度转型以及数字新闻文化的现实指向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本书将理论探讨和经验分析置于新闻业与用户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之下,渐次铺陈出数字时代新闻用户研究的社会背景、理论视角、理论目标、代表性实践、革新效应与具体影响机制。本书首次系统性地将用户的参与实践纳入数字新闻学理论视野之中,构建起数字新闻用户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观念体系,是对我国当代新闻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与创新。
通过借鉴与审视经典新闻研究中各类研究成果,以及收集与分析一手经验资料,本书围绕“情感主动性”“介入性”两个关键词来解读数字新闻业如何介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并与更为广泛、真实的信息生活治理和数字社会建设展开对话,呈现出相关领域的思想性、广博性与趣味性。

即便同在复旦这一片校园内,不同的人“成为自己”的方式也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几乎谈不上什么规律。大抵也正因为如此,那讲述个人成长的一篇篇故事虽然曲折,却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启发着年轻的心灵。如果我们非要从中归纳出一点可称得上是“经验”的东西,那可能是一点勇气,去开启属于我们各自的内在探索之旅。无论是投身科学研究、公共服务,抑或扎根于平凡的工作日常,不至于随波逐流,而是照着自己想去的方向行进,最终成为世人眼中的日月光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