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基因测序浪潮:叩响生命科学新时代之门

2025-05-01 07: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当人类基因组计划在 2003 年完成时,科学家们耗费 13 年、30 亿美元才破译首个人类全基因组序列;而如今,一台便携式基因测序仪就能在 24 小时内完成同样工作,成本降至 600 美元以下。这种指数级的技术飞跃,正让基因测序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以颠覆性的姿态叩击着生命科学新时代的大门。

​在医疗领域,基因测序正在重塑疾病诊疗模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发的 ctDNA 甲基化检测技术,能在癌症早期发现血液中仅占 0.1% 的肿瘤 DNA 碎片,使肺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早筛准确率提升至 90% 以上。我国自主研发的单分子测序仪,则实现了对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精准检测,帮助数万家庭避免了新生儿听力缺陷悲剧。更令人振奋的是,CAR-T 细胞疗法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已让部分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缓解,这种 “量体裁衣” 的个性化医疗,正逐渐改写传统治疗范式。​

农业领域的基因革命同样如火如荼。通过对水稻、小麦等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科学家成功定位了抗逆性关键基因,培育出能在盐碱地生长的 “海水稻”,以及抗虫能力提升 3 倍的转基因玉米。在畜牧业,基因测序助力选育出产奶量提高 20% 的荷斯坦奶牛,精准的遗传标记技术让育种周期从 10 年缩短至 3 年。这些成果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预示着人类将告别 “靠天吃饭” 的历史。​

然而,技术狂飙的背后也暗藏隐忧。基因隐私泄露事件频发,2023 年某基因检测公司数据泄露,导致 200 万用户的遗传信息在暗网流通;伦理争议不断升级,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虽治愈了地中海贫血症患儿,却也引发 “设计婴儿” 的伦理恐慌。此外,基因测序数据的海量增长带来计算瓶颈,单个人类全基因组数据量达 200GB,传统服务器已难以支撑大规模分析需求。

​站在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基因测序无疑是解锁生命奥秘的 “金钥匙”。从攻克癌症到重塑生态,从延长寿命到改写进化,这项技术正以超越想象的速度推动生命科学边界不断拓展。但要真正迈入生命科学新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构建完善的伦理框架、数据安全体系和全球协作机制。当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达成平衡,或许人类离 “掌控生命密码” 的终极目标,将不再遥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