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氢能“用不起来”的真相!如何打通商业化“最后一公里”?
2024年11月正式通过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标志着我国在能源领域的法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了能源管理体系。
随着能源结构多元化时代不可阻挡地到来,各国都在确保自身能源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能源多元化布局,并不约而同地开始锚定“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
就中国来说,2024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其作为前沿新兴产业的地位,并提出加快绿氢制备、储运及多元化应用的目标。《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设定了阶段性目标: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10万~20万吨/年;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
此外,国家还设立了“航母级”创投基金,计划带动万亿元社会资本支持氢能等硬科技产业,重点投向绿氢制备、储运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
在地方层面,多地推出氢能专项政策超560项,例如山东、四川试点氢能车辆免收高速通行费,内蒙古等地松绑绿氢生产危化品管理限制,推动成本下降。
然而,氢能的商业化依然无法完全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从而不得不延缓产业发展势头。客观而言,在氢能商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产业虚火的“陷阱”。这些“陷阱”恰恰暴露了行业的堵点、难点,但也为练就真火的“捷径”指明了方向,氢能产业链的落子开花值得翘首以待。
对此,福卡智库推出快咨询《氢能商业化的“陷阱”与“捷径”》,通过横向对比不同国家氢能发展路线以及商业化路径,揭示当下氢能产业化不足客观存在的堵点、难点。与此同时,深入分析中国在发展氢能方面的有利因素,揭示未来中国氢能商业化的具体方向,帮助读者把握氢能时代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