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走150年前
华工参与修建美国首条跨洲铁路之途
跳过

铁路的修建背景

在首条跨洲铁路建成以前,美国东部已经有了非常密集的铁路网,但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几乎是一片空白。美国东西部被崇山峻岭、浩瀚沙漠重重阻碍,没有一条便利的陆上交通线路。在中美洲的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美国人从纽约到旧金山需要乘船绕行南美洲最南端,需耗时数月。

最早提出建设跨洲铁路的是一位名叫阿沙·惠特尼(Asa Whitney)的美国商人,他在1840年代初曾在中国生活,他提出在美国建设一条跨越北美洲大陆的铁路,使美国东西部连接,同时缩短从美国到中国贸易的距离。

经过近20年的国会辩论后,1862年,时任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了建设首条跨洲铁路的法案,规定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Union Pacific 简称UP)和加州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Central Pacific 简称CP)共同承建首条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UP的起点站是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CP的起点则是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

萨克拉门托

1863年1月,首条太平洋铁路正式动工。太平洋铁路西线起点是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市,在加州部分总长约 130 英里,虽然仅占CP修建总里程的五分之一,但这里有崇山峻岭,终年飘雪,是最难修的一段,我们的重走之旅也从这里开始。

奥本

1864年底,当铁路修到加州南部小镇奥本的布鲁默牧场附近时,遇上了一片难以逾越的高地。很多爱尔兰籍白人劳工畏难离开。因为劳工严重不足,CP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招募了少量华工。华工表现出卓越的能力,在不适合修建隧道的土石高地上,用简陋的工具蚂蚁啃骨头般地把 20000多立方米的土石挖开并运走,开挖出一条约250米长、近20米深的通道。

(点击可切换今昔对比图片)

当年布鲁默深槽火车通过时的景象和今天的样子。

华工的勤劳苦干和低薪快速改变了公司领导层的态度,决定大批使用华工,甚至远赴中国广东进行招聘,此后几年内,华工成为太平洋铁路西线建设的绝对主力,人数大约在12000人至20000人之间。

CP华工雇员的变动图显示,1865 年起大批华工参与修筑铁路。

一位住在附近的当地妇女告诉澎湃新闻,她每天都能听到和看到火车从这里隆隆驶过。华工一个半世纪前参与修建的铁路,今天依然在为美国人服务。 “中国人的辛劳工作,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当地历史学家菲利普·萨克斯顿说。

合恩角(Cape Horn)

1866年,华工们开始挑战工程中的又一个拦路虎,位于美国加州西拉内华达山脉西侧,梗阻铁路长达百里的悬崖峭壁。

合恩角航拍

今天,从合恩角上每天驶过的从芝加哥开往旧金山的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招牌列车“加州微风号”仍将此地作为标志性的风景点之一。

从当年华工扎营的小城科尔法克斯(Colfax)出发,我们驶离高速公路,驱车从一条山路绕行,在山腰处下车步行,沿着一条崎岖的土路往上爬了几百米,经过一段小溪流后来到一处开阔平坦的空地,合恩角就在我们的正上方。

有历史学家对华工开凿这段艰险通道的英勇精神作了如下叙述:“合恩角犹如一堵花岗岩石墙。它的下部是垂直光滑、深达1000英尺(合304.8米)的悬崖峭壁。百折不挠的华工腰系绳索,身悬半空,用锤子和钢钎先凿出一条险峻的小道,然后再费劲地逐步向里扩展,开出一条行驶车辆的通道。”

(点击可切换今昔对比图片)

合恩角今昔对比

唐纳关(Donner Pass)

1867年秋天,华工开始了他们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最大挑战:在内华达山脉挖掘15条隧道,其中大部分位于高海拔地区,总长度为1894米。传统的黑火药在坚硬的岩石中效果不大,铁路公司的化学家在施工现场混合当时刚发明的烈性炸药硝化甘油,但它非常不稳定且危险,造成多起意外事故。

唐纳关航拍

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华工决定从隧道两头同时掘进,并在中央打出一个竖坑,从坑中向两个相反方向施工,他们就这样从四个工作面同时挖掘,一天24小时不停轮流换班,13个月后终于打通了隧道。

6号隧道的挖掘方式

1867年是当地有记录以来最寒冷的冬天。施工总监斯特罗布里奇回忆说,“我们的营地经常被突如其来的雪崩所掩埋,有一次,二十名华工在雪崩中丧生,在春天发现他们尸体的时候,他们的手中还紧紧握着铲子和镐。”

当年CP的摄影师在此拍摄了多张老照片,在华工建造的隧道上方,百年来一直挺立着一棵松树,如今它却垂下了90度,就像在给华工鞠躬致敬一样。

在太平洋铁路经过的最高点唐纳关北侧,由北向南拍摄8、7、6号隧道及防雪棚全景。8号隧道和7号隧道之间的上下两道石墙,就是著名的“中国墙”。

唐纳关隧道今昔对比

当年所有建筑隧道的工具和材料,都要用马车从山下经过泥泞的道路运到山顶。

唐纳关峰顶隧道昔日内景和今日的样子。

唐纳关隧道入口

唐纳关8号隧道东口外送水的华工形象,是当年摄影师留下的仅有的几张华工特写照片。

150年来这棵松树见证了华工的故事,150年后这棵松树好像是低下头向他们致敬。

当年华工建造的“中国墙”和被雪山覆盖后的远景。

唐纳湖

拉夫洛克-温尼马卡-10英里峡谷(Lovelock- Winnemucca-Palisades)

1868年下半年铁路的修建从加州进入到内华达州,拉夫洛克是当时一个重要的中转站,随着铁路的建设,开始有华人在这里定居下来,1900年代初期当地的华人社区曾经非常繁荣。

在附近的寞山(Lone Mountain)脚下,有一处华人墓地,这里每个墓都没有任何标记,惟有墓地旁树立的铁轨枕木见证着他们和铁路的故事。多年来,当地一位名叫拉里·迪利奥(Larry DeLeeuw)的老人一直在保护着华人墓地,除去荒草并在墓地周边搭建金属围栏,还按照华人的祭祀习俗砌了一个烧纸用的砖池。他对来访的华人说,“哪天你们来这里祭奠,哪天就是清明节”。

位于美国寞山脚下的华人墓地。

1868年10月1日,第一列火车“冠军号”行驶到温尼马卡。铁路完工后很多铁路华工及家属来到这里定居,形成了温尼马卡繁荣的唐人街。

1911年9月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在美国各地筹款期间,曾在这个小镇住了一晚,募集到了3400美元。老照片里孙中山背后华人祠堂挂着的制作精美的金漆镶嵌牌匾,如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当地博物馆里。今天的拉夫洛克和温尼马卡几乎已没有华人居住,唐人街几经变迁,也早已难寻昔日踪迹,只有依然承载着来往列车的铁路,记载着铁路华工曾经的故事。

曾居住在当地的华人根据回忆绘制的百年前温尼马卡唐人街生活景象

离开温尼马卡之后不久,铁路进入帕利塞兹峡谷(又称十英里峡谷),这里是太平洋铁路沿线最美的地方之一,日落时分的光景美不胜收。

澎湃新闻航拍十英里峡谷视频

在峡谷西面入口,我们眺望当年华工营地的遗迹,在抵达东面入口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时分,一列满载货物的火车由西向东从不远处隆隆驶过,我们挥手向它示意,司机拉响汽笛似在回应我们,深沉的声音在峡谷中回响了许久…

普罗蒙特里

普罗蒙特里

1869年4月28日,在接近铁路合拢点普罗蒙特里还剩最后14英里的地方,一场比赛开始了。

当时,两家铁路公司老板打赌,看谁能够创下超过一天铺轨7英里的记录。CP挑选了一批华工和爱尔兰劳工,许诺如果完成任务, 工资将是平时的四倍。结果这些工人在一天工作了12 个小时,铺轨总长度超过10英里。CP赢得了这场赌赛,然而,只有8个当时干活的爱尔兰劳工的名字被记录下来,所有的华工姓名都被隐去了。

(点击可切换今昔对比图片)

10英里铺轨纪录终点标志的老照片和今天的照片

1869年5月10日,经过 2313天的奋斗和流血牺牲,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里高地,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完成了 690 英里的铁路建设,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铺设的轨道合龙了。但在记录最后一个道钉被敲下的完工庆祝仪式照片中,没有一个华人的面孔,他们成为了“沉默的道钉”。

1869年5月10日铁路合拢纪念照片,上面没有一个华人的面孔。

许多人认为华工实现了工程奇迹,但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没有记录铁路上任何工人的死亡情况。一些历史学家根据工程报告,报纸文章和其他消息来源估计,约有2000多华人因雪崩、山体滑坡、爆炸、坠落、疾病和其他事故而死亡。

油画《我们建造了铁路,铁路成就了美国》。

2014年的5月10日,在犹他州纪念美国首条跨洲铁路建成145周年之际,主持人宣布,首先让参加活动的华人入场合影,以作为对1869年那张胜利会师合影中没有华人的“弥补”。2019年5月10日,在15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铁路华工的后裔将发表演说,讲述“沉默道钉”们的故事。

在铁路竣工后不到12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白人认为勤劳能干的华工抢了他们的工作,在政客的煽动之下,美国政府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针对特定种族的移民法。自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排华运动,直到今日,对美国华人社区的影响仍未完全消失。

《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正式废除,而直到1965年的新移民法颁布后,华人才得以再次真正自由地移民美国。

2012年6月18日,在华人团体和华裔国会议员的共同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正式决议,为曾经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法律道歉,但无任何赔偿。

1880年10月13日3000多白人暴民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围攻约 400 名华人的住宅区,死伤多人,房舍财产损失惨重。

(除标注外,相关图文资料均由黄安年教授和李炬先生提供,在此特别致以感谢!)

出品人 刘永钢 策划 吴挺 是冬冬
记者 刘栋 视频编辑 吴峻 编辑 朱郑勇 图片编辑 陈飞燕
设计 赵冠群 郁斐 页面开发 蔺涛
动画图表 张泽红 王亦赟 张志强 王基炜 视频后期 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