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名校长访谈|上海交大附中:创新人才不是“养”出来的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9-05-24 08:5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

当下,中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2014年,上海启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国家试点,每年都在改革创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

新年伊始,澎湃新闻推出《名校长访谈》系列报道,与校长们面对面,听他们讲述最生动的师生故事,传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上海交大附中校门。本文图片均为校方供图

如果给校长们分类,徐向东是典型的一名实干型校长。

“教育需要沉下心来做,做到一定程度,就厚积薄发了。”他在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岗位上已经驻守了17个年头。

多年的经验赋予了他教育的智慧。例如,谈到新高考改革,谈到升学率,徐向东的观点是“一个学校只讲升学率,这个学校的学生是没有明天的,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这个学校是没有明天的”。

又比如谈到创新人才,他直言:创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长起来的,而不是被刻意培养出来的。

“致远者非天涯而在人心。”徐向东认为,用心追求教育真谛,用心承担教育使命,还需要不断求索,尽管前路漫漫,但他相信会有更多同道者前来。

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

【对话徐向东】

交大附中不是“集中营”也不是“疗养院”

澎湃新闻:包括交大附中在内的“四校”是上海顶级高中的代名词,你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徐向东:一所学校好不好,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第一个是社会赞誉度。这关系到家长是否愿意把孩子送到你的学校就读。交大附中从来不去参加所谓的学校质量排名,从来不刻意宣传“四校”,我们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第二个是学生认可度。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学校到底怎么样?他们完全有判断能力,学生非常明白,网络上有个说法:“什么叫母校,就是自己一天可以骂八遍,却不许别人说一句坏话的地方。”

第三个是校友贡献度。好学校不只是眼前高考成绩好,更重要的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学校毕业的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当然包括对母校的支持和帮助。交大附中毕业校友几万人,与学校的互动非常频繁,校友们经常走进校园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业、创业经历。

交大附中学生OM社团活动

澎湃新闻:交大附中如何平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

徐向东:交大附中是上海市最像大学的中学之一,我们和复旦附中一样,从成立之初就是三年制的寄宿制高中。交大附中的成立与曾经的工农速成中学密切关联,朴实、踏实的“实”作风是我们的传统,同时,我们也受到上海交大工科背景的影响,鼓励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我们的校园精神是“求实,求高,求新”。

我一直强调的是,交大附中不是“集中营”,也不是“疗养院”,我们有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也有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学校的育人方式就是八个字:“自主探索、相互激发”。这就是希望学生在互动中成长,学校倡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比如,我们学校有学生自主管理、服务、活动的“模拟社区”,不仅包括其他学校都具有的“学生会”,还有其他学校所没有的“自律会”、“服务会”。此外,毫不夸张地说,交大附中是“四校”中文体活动最多的。应该说,交大附中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

交大附中学生在上课

澎湃新闻:十几岁的孩子,能管好自己么?

徐向东:对于学生,我们真不用管得太多,教师管理的效果远远没有学生之间的自主管理效果好,这也是我从事教学、学生工作以来得出的结论。自主管理源自于学生内在的驱动和心灵的向往,而学校的管理则是要他们外在的服从和遵守。因此,交大附中一直在实施自主德育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新高考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澎湃新闻:你青睐什么样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培养又有什么侧重点?

徐向东:我青睐的学生,是“十项全能”运动员。文化成绩要好,体育和艺术也在行,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认为高中阶段要重视社交能力锻炼,也就是要搞好人际关系。一名合格的高中生,要搞好和学校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亲戚朋友的关系、与社会人的关系等。

孩子的成长,有几个关键期。小学主要是习惯养成,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到了初中,大家都觉得成绩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初中阶段,从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就是激发兴趣的最佳学段,并且这样的兴趣将伴随终生。高中阶段,培养社交能力尤其重要,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商要高,这才是一生受用的。

交大附中图书馆

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目前在全国推进到第三批试点省份,上海是全国首批进入新高考的城市之一,你认为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有什么影响和改变?

徐向东:新高考来了,大部分学校发生了变化。就交大附中而言,最大的变化是要应对自主招生比例大幅减少。在新高考改革之前,很多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最高能达到40%左右,当时我们的毕业生有一半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只要达到一本线,高校就录取。

新高考招生制度下,自主招生的比例缩减至5%,且自主招生面试是在高考“知分、知线、知位”之后,新高考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有了变化:高考(语数外)、等级考、综合素质评价“两依据一参考”都需要我们相应作出调整。

简言之,新高考没有分数是无法进入面试环节的,但如果没有能力,就算进入面试也会被淘汰。

还有一个改变值得一提,学生进入海外大学的比例在不断走高。在2019年的海外大学申请季中,交大附中的学子们也表现抢眼,斩获了诸多世界顶级名校的录取。

我们不断探索将国际化的教学融入本土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兼具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国家栋梁之才。

创新人才不是被他人“养”出来的

澎湃新闻:交大附中的科技特色富有盛名,有“科创交中”的美誉,你如何看待创新?

徐向东: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我的观点是:创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长起来的,而不是被刻意培养出来的。通俗一点说,创新人才是自己“冒”出来的,而不是被他人“养”出来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冒”出来,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自己内在的心灵追求,任何人要主动进行的创新活动,显然需要拥有自由的心灵、自觉的追求、主动的探索。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无论先天素质如何优良、环境资源多么优质、学习活动多么丰富,都难以出现有意义的自主创新行为,更难以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所谓的“养”主要是顺应孩子内心成长的一种教育机制,常见的“圈养”和“放养”就是常见的机制。我们交大附中所希望的教育机制是基于学生的内心创新发展追求,给他们的发展留足空间,搭好舞台,由孩子们自己去“表演”。

我之前一直在说两句话:孩子们的创新素养,需要不断敞现和生成,而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预定和塑造;学校教育,需要敞开越来越辽阔的希望空间,而不是打造越来越固化的机械模具。

作为校长,我希望交大附中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思路就是:敞开更为开放的希望空间,敞现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的自由心灵、自觉追求、主动探索得以转变为现实的创新活动和实在的创新素养。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