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润泽华滋”,常熟博物馆展民间藏家收藏的古代陶瓷

澎湃新闻记者 肖永军 综合报道
2019-06-12 09:30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6月8日,由常熟博物馆主办、常熟市收藏家协会协办的“润泽华滋——师竹居藏古陶瓷展”在常熟博物馆开展。

江苏省文物鉴定专家组专家、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周公太说,“师竹居所藏古陶瓷最大的亮点是并不以经济价值为取舍,而是能基本涵盖各个历史朝代,循着中国古代陶瓷史的足迹行进,在本色里寻求真实。”90年代中期,收藏家朱建明便在常熟开设师竹居,并开始收集散落于江南地区民间及古玩市场等地的古陶瓷和文玩器皿,至今藏品渐具规模,且较成体系。

良渚文化时期  鳖形壶
马桥文化  灰陶网格纹镂空三管瓶
澎湃新闻从常熟博物馆获悉,此次展览展出了朱建明先生收藏的80件古陶瓷精品,展品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南北各瓷窑均有涉及。如良渚文化时期的鳖形壶和猪形盉、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印纹硬陶和青瓷器、唐代三彩文官俑、宋代定窑系白釉葵瓣形碗、元代磁州窑黑彩鱼藻纹嘟啰瓶、明代正德三彩刻折枝花卉纹螭儿瓶等。此展览是双方继去年12月“淡斋雅庋——俞长泉先生藏乡贤翰墨珍品展”后推出的又一重要常熟民间收藏展览。

战国  原始青瓷S形纹双耳三足釜

南朝  洪州窑青瓷刻莲瓣纹六系盘口壶

唐 三彩文官俑

说到瓷器,一般人认为瓷器有唐三彩、宋代青白瓷、元青花、明代斗彩、清代珐琅彩等种类,很少关注唐以前瓷器,春秋战国时期的瓷器更是知之甚少。事实上,在商代中期,古代先民即已创造出原始青瓷。

正如江苏省文物鉴定专家组专家、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周公太在前言中表示,师竹居所藏古陶瓷最大的亮点是并不以经济价值为取舍,而是能基本涵盖各个历史朝代,循着中国古代陶瓷史的足迹行进,在本色里寻求真实,于纯朴中透出精美,因此给人以一种接地气的感觉。此外,大量吴越地区古陶瓷所包含的珍贵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风俗、制作技术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宋 龙泉窑堆塑生肖人物莲子双耳熏炉

宋 婺州窑堆塑佛像楼阁铭文谷仓罐

宋 绞胎三足炉

陶瓷不仅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而且也是古代统治阶层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唐、五代的贡品秘色瓷,宋代宫廷使用的五大名窑,明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官窑瓷器等。由于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陶瓷工艺,逐步将传统烧造技术上升到美学和哲学的高度,使中国的制瓷出现了既依附于物质又高于物质的精神层面。

朱建明先生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常熟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其自幼刻苦临池习画,17岁即拜知名书画家言恭达先生门下,从事国画创作和销售。常往来上海、北京等地,有幸得到史树青、许麟庐、沈柔坚、钱君匋等书画大家和收藏家的指点。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常熟城内开设师竹居画廊并开始收集散落于江南地区民间及古玩市场等地的古陶瓷和文玩器皿,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沙里淘金,集腋成裘,藏品渐具规模。

元 钧窑系天青釉洗

元 磁州窑黑彩鱼藻纹嘟啰瓶

师竹居收藏的古陶瓷,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南北各地窑场制品,均有一定涉及,可谓琳琅满目,色彩纷呈。其中尤以早期器物最具特色,不乏佳器和珍品。如良渚文化陶器中的鳖形壶和猪形盉(音同合)构思巧妙,形态生动;鸟形杯身及底部所刻划的神秘符号则隐藏着文字起源信息,皆为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重要器物。一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早期印纹硬陶和青瓷器应属仿青铜礼器,纹饰精美;而东吴青瓷堆塑楼阁飞鸟伎乐俑谷仓五联罐,器型硕大,构思巧妙,充满民俗气息,传世稀见。在唐宋陶瓷器中,一件唐代三彩文官俑,头戴乌冠,身穿广袖绿袍,外套裲裆铠,腰部系带,下着白裳垂至地面,足蹬绿色云头翘靴,直立于白、绿、黄釉色的椭圆形束腰镂孔座上。此俑神情自若,庄重文雅,与《中国古代陶瓷大全》所载1963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二号墓出土唐代三彩文官俑造型如出一辙。此外,唐邢窑白釉三出筋海棠口碗、五代越窑青瓷划花莲瓣纹罐、宋龙泉窑堆塑生肖人物莲子双耳熏炉以及两件宋定窑系白釉碗当亦为佳作。特别是北宋婺州窑堆塑佛像楼阁人物铭文谷仓罐,其罐身两面铭文,门楣上刻“仓署常常满,典库常常开”五字楹联一幅,背面则刻“孝顺人生孝顺子,五道人生五道人”铭文,因研究价值极高而荣获2009年《央视寻宝 走进张家港》“候选民间国宝”。

明 正德三彩刻折枝花卉纹螭耳瓶

此外,开幕式上,朱建明向常熟博物馆捐赠了南朝洪州窑博山炉和南朝洪州窑辟雍砚两件文物。

润泽华滋——师竹居藏古陶瓷展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8日。

(图文均由常熟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