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垃圾分类: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自觉

2019-06-13 18:07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7月1日起,即将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垃圾分类,市民准备好了吗?

前两天,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张垃圾分类的图片刷屏,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共四个类别下面,分别列出了25-26种具体的垃圾物品,不少网友都纷纷转发、收藏,甚至开始“背”了起来。然而很快,这张图片就被发现存在颇多错谬。12日深夜,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发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19》,这份“官宣版”指南,终于让关心垃圾分类的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不能仅仅把这场“误会”看作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小插曲。对一张科普图的高度关注,充分说明,公众不仅支持垃圾分类,更关心如何科学地分类、精细地管理,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实。

距《条例》正式实施仅有半个月时间,眼下上海各大小区都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垃圾分类相关设备的升级和改造,在居民楼里,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指示牌同样随处可见。但毋庸讳言,具体到每一件垃圾的分类,都能搞清楚、弄明白的就不多了。

当然必须看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推行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市民多一些自觉,各方多一些耐心,通过持续有效的督促引导,垃圾分类的理念才能真正“深入寻常百姓家”。

放眼海外,邻国日本的垃圾分类规矩多如牛毛,对居民近乎苛刻。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真可谓“分不厌精,类不厌细”。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成绩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取得的。经年累月,在全体日本国民的共同努力下,才成就了城市的干净和整洁。所以,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在工作中多一些耐心,市民自然也就会多一些自觉。

人们常说,上海人素质高、讲规矩。历史早已证明,高素质的养成,依靠的不仅是外部的约束,更是内心的力量。垃圾分类,不是高大上的口号,不止是赶潮流的时尚,因为它和每一位市民的福祉紧密相关。既然如此,唯有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付出不打折扣的努力,方能让这座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李勤余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