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和平论坛丨傅莹:多边主义可以视为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

“对于现存的国际多边机制,中国的态度首先是支持,另外还需要改进和完善。”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荣誉院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9日在世界和平论坛发言时说道。
7月8至9日,以“稳定国际秩序:共担、共治、共享”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举行。9日下午,原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鲍勃·卡尔、原美国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与傅莹出席以“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为主题的大会讨论。
发言初始,傅莹谈到了上月通过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宣言》。该宣言明确提出,各方致力于实现自由、公平、非歧视性、透明、可预见、稳定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并保持市场开放。中国外交部在对G20峰会成果的介绍中强调,习近平主席“高扬多边主义旗帜,倡导伙伴合作精神,践行互利共赢理念,阐释共同发展主张”。傅莹说,“多边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
傅莹以东盟为例谈到,中国在与东盟的区域合作中,从最初的学习了解到积极参与,到后来为整个区域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就是中国主动倡导、发展起来,并为周边国家都带来了巨大好处。“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去升级这个自贸区。”她说,“亚投行是第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多边机制,具有里程碑意义。还有‘一带一路’,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多边主义精神。”
傅莹指出,中国是现代国际政治的后来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只是一个看客,甚至只是一些国际条约的承受者。而现在中国已经是国际政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积极发挥作用。
“在对国际政治的理解上,包括使用的一些国际政治相关的词汇,我们大部分还是从国外引进的,很多概念在拿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了解它的本意与渊源。”她说,与此同时,“要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我们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去为这些词汇赋予我们认为恰当的定义。”
在谈及多边主义的实践时,傅莹表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参与多边机制的所有成员有可能要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利益做出让渡,以赢取更大的共同利益。
但她强调,多边主义和多边机制不能成为一些大国侵犯他国利益的载体;另一方面多边主义也不能无视国家主权的存在。
傅莹最后表示,当今世界在很多问题上都出现了一种好似“连根拔起”的动荡感和不确定感,因此,“人们面临对许多问题的选择,但重要的不仅是一个简单地选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或选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的问题。更重要的选择是要维护和平发展,还是让世界再次走向战争和冲突;是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包容聚合,还是退回过去的阵营对立、集团隔离、零和游戏的状态?”
“这是现在面临的严峻问题和挑战。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相信和平发展是世界的大趋势,应该顺势而为。”傅莹总结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