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别斯兰人质事件15周年:俄罗斯反恐启示录

Nababukin
2019-09-01 09:4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04年9月1日开学日,33名车臣恐怖分子突袭了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参加开学典礼的1200余名师生家长扣为人质,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别斯兰人质事件”。绑匪与俄军警对峙了3天,在一系列意外事件发生后,双方爆发了激烈交火,最终酿成了334人死亡的惨剧。

“别斯兰事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继“9.11”后又一起刻骨铭心的恐怖事件,其手段之残暴、伤害范围之广极为罕见;而绑匪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劫持对象,更是创下了对少年儿童大开杀戒的恶劣先例。如今,“别斯兰事件”已整整过去了十五年,恐怖主义威胁依然无处不在、愈演愈烈。

危机爆发后一片废墟的别斯兰一中

正值“别斯兰事件”十五周年。回首往昔,十五年前,惨剧缘何发生?十五年间,俄国人又做了什么来弥补事件留下的创伤?

事件回顾

莫斯科时间2004年9月1日上午九点半,一伙数量不详、头戴面罩的恐怖分子闯入别斯兰一中,将上千名师生和家长劫持押往学校体育馆,并在馆内四处布设爆炸物。校园外,听见枪声的男性家长立即做出了反应,他们迅速回家拿起枪支赶往学校,与绑匪爆发了枪战。冲突中,两名家长丧生,恐怖分子也有一人重伤。

闻讯,俄总统普京迅速中断了自己在索契的假期返回莫斯科,并下令俄内务部相关单位、联邦安全局所属两大精锐特种部队“阿尔法”“信号旗”以及北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独立特种作战旅迅速赶赴别斯兰稳控秩序。普京还表示,没有他本人的命令,现场“再也不许听见枪声”。

体育馆内,绑匪已经杀害了一些成年男性人质,并让一名女人质带着一盘录像带和一张字条走出体育馆。录像带上记录了体育馆内的状况,而在字条上,绑匪写明了其手机号码并要求面见普京处理车臣问题倚仗的三位心腹——北奥赛梯共和国总统扎索霍夫、印古什共和国总统贾济科夫及俄总统车臣事务特别顾问阿斯拉克哈诺夫大将。俄政府果断拒绝了这一要求,他们认为绑匪让三人进馆面谈“就是拉去枪毙的”。

体育馆内安放炸药的劫匪

9月1日在毫无建树的僵局中过去,等到了第二天,绑匪要求面见印古什共和国前总统奥舍夫,后者闻讯立刻赶赴现场。在奥舍夫独自进入体育馆后,绑匪才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们把车臣非法武装头目、“高加索之狼”巴萨耶夫的亲笔信交给了奥舍夫,并允许奥舍夫带领15名幼儿及其母亲离开。在信中,巴萨耶夫向普京提出了“承认车臣独立、从车臣撤军”两大要求,这与其在2002年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人质事件中要求的如出一辙。

对于曾经豪言“要将恐怖分子溺死在马桶里”的普京来说,他肯定不会答应这样的要求。尽管如此,普京还是做出了让步,他承诺如果绑匪释放全部人质,就会为其留出一条撤退通道。对体育馆内丧心病狂、决心一死的绑匪而言,这样的承诺毫无吸引力,但校内缺水缺粮的情况日益严峻,遇害人质尸体堆积发出的腐烂气味又令人难以忍受。在此情形下,9月3日下午一点,绑匪致电俄政府允许其紧急情况部相关人员进入校内运走人质尸体,事态似乎出现了转机。

此时,形势却急转直下,运尸车刚开进学校,体育馆内便突然发生了爆炸,局面完全失控。俄军警立刻冲入学校,与33名绑匪及约5000名冲进校内的持枪家长混为一团,狭小的校园内子弹横飞、混乱不堪。直到当晚九点,俄军警才完全占领了整个学校,并将所有幸存人质救出。

俄军警在控制现场

混乱的局面导致了极为惨痛的损失,被困人质中有334人(其中186名儿童)死亡,728人受伤,而参与救援行动的俄强力部队共阵亡25人、伤40人,和被击毙的绑匪相比几乎达到了“一命换一命”的程度。

痛点之源

回顾整个事件,转折点就是体育馆的爆炸,在此之后局势便完全失控,惨剧就此酿成。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俄强力部门在整个事件的酝酿、爆发、升级到救援中均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有目共睹:

一是边防检查不托底。2004年6月21日深夜,约两百名车臣恐怖分子突袭了俄印古什共和国的纳兹兰市,打死打伤两百人后扬长而去。事后,普京一怒之下解除了俄军总参谋长、内卫军总司令等11名将军的职务,然而“临阵换将”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仅仅两个多月后,同样的一幕便在印古什隔壁的北奥赛梯共和国发生了。依常理来看,陌生人进入别斯兰——一个人口不到四万人的小城,将很容易被发现。然而,劫匪乘坐的卡车却如入无人之境,横穿印古什、北奥赛梯两国进入别斯兰,足见此地边检系统的形同虚设和边防人员的渎职无能。

二是信息发布出偏差。人质危机爆发后,俄联邦及北奥赛梯共和国政府没有第一时间向外及时准确发布相关信息,致使人心惶惶、民众骚动。北奥赛梯政府发言人祖加耶夫在危机爆发后五个小时后居然向媒体表示,校内人质数目是354人,而实际被扣押的人质数量是这一数字的四倍。如此失真的消息一经发布,不仅引发了现场家长的愤怒,还变向刺激了劫匪——在收听广播后,劫匪头目库丘巴诺夫立刻枪杀了15名成年男性人质,因为“俄国人说我们只劫持了354人,那我们就杀到这一数字”。劫匪的嗜血本性,就这样被发言人的“三缄其口”进一步激发了出来。

三是现场管控不到位。在体育馆爆炸、危机升级后,负责外围警戒的俄内卫部队未能有效将群众与现场隔离开来,愤怒的人质家长直接冲进学校与恐怖分子发生交火,导致俄军狙击手视线被阻挡,无法瞄准体育馆内的劫匪。更为致命的是,由于劫匪与先期进入学校的俄特种部队所着迷彩服相似,后者因而遭到了来自不辨敌我的学生家长及劫匪的交叉火力覆盖、腹背受敌、损失巨大。其中,“阿尔法”阵亡5人,包括一名少校;“信号旗”阵亡7人,包括一名上校和一名中校,而在此之前,“信号旗”成立二十年以来在历次作战行动中一共才阵亡了4人。

愤怒的持枪家长

四是武器使用不匹配。通过电视转播画面,全世界都看到俄军警将用于常规作战的武器不合时宜地投入到了人质解救的行动中,这不仅与反恐作战要求相悖,更与人质保护原则相悖。危机爆发后,装备14.5毫米大口径机枪的BTR-80装甲车匆匆赶来,背着火箭筒的士兵从车上纵身跳下,最后甚至还出现了T-72主战坦克。事后,有遇难者亲属表示曾亲眼目睹坦克和装甲车“向校园开火”并导致了体育馆的爆炸,而有记者则干脆用“围歼战”来形容这一损失惨重的救援行动。

威力过剩的重武器不仅杀死了劫匪,也杀死了人质,而冲在最前面的许多俄特种部队官兵却连最基本的防弹背心都没有穿上。武器配置上的极端不合理,让俄国军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补赎之路

在热播电视剧《破冰行动》的最后一集,作为“保护伞”的东山市公安局副局长马云波说了这样一段话:

“有些错误一旦犯下,无法原谅,只能补赎。”

对遇难者亲属而言,他们无法原谅的不仅仅是车臣恐怖分子,还有俄罗斯政府。事件发生后,据俄知名数据统计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抽样结果显示,普京的支持率跌至了自2000年以来近四年的最低点,仅次于俄北方舰队“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时的支持率——当时这一数字仅为60%。

对普京及其麾下的军政高官而言,眼泪无用,唯有补赎才能告慰别斯兰的亡灵们。普京正视了俄在处理相关事件上出现的问题,他在记者会上这样谈道:

“我们的弱点在恐怖分子面前被暴露了出来,而弱者总是会挨打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无辜惨死的生命,但这些考验令我们更加团结。”

补赎行动很快便被提上了日程。人质事件发生后,俄军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大将立即表示“将对境外恐怖分子基地和藏身之处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俄政府还宣布将分别悬赏一亿卢布,捉拿人质事件的始作俑者巴萨耶夫及车臣非法武装二号头目马斯哈多夫,死活不论。

很快,不到半年,根据被擒获的车臣恐怖分子提供的线索,俄特种部队于2005年3月8日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东北郊的托尔斯泰—尤尔特村发现了马斯哈多夫。随后,俄军警部队包围了整个村落,马斯哈多夫的保镖眼见走投无路,纷纷离开藏身的地下室举枪投降。然而,马斯哈多夫本人拒绝投降,在与保镖的争执中,马斯哈多夫因其保镖配枪“走火”身亡。

又过了一年半,别斯兰事件的幕后黑手巴萨耶夫同样殒命于“自己人”的枪口下。2006年7月10日,巴萨耶夫正准备策划又一场恐怖行动,潜伏在车臣非法武装内部的俄特工果断行动,在用于恐怖袭击的土制炸弹上做了手脚,当场炸死了这匹“高加索之狼”。他的毙命,终于给“别斯兰事件”中的死难者及其家属予以一个交代、一份慰藉。

巴萨耶夫

血的教训带来的改变是最为彻底而深刻的,除了送主犯去接受“上帝的审判”外,俄还针对反恐行动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条文。2006年2月,普京先后签署了《关于打击恐怖主义措施的命令》和《俄联邦反恐法》,并根据《俄联邦反恐法》成立了“国家反恐委员会”,组建了中央反恐行动指挥部和地方反恐行动指挥部负责协调各级机关的行动。在此基础上,俄政府还制定了专门的协调计划和统一的行动方案,并赋予各部门以明确的职责。

俄对其原有强力部门进行的大刀阔斧式改革同样在加速进行。2004年11月,普京的“老东家”联邦安全局就完成了所属边防力量的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以地区性边防分局取代了曾经的“边防军区”,在北高加索方向新建了72个边防哨所并大幅提升了一线边防值勤人员的比例。此后,俄西南边陲地区的恐怖活动数量显著减少,恐怖分子的行动往往还未展开就已被俄强力部门消灭在了萌芽阶段。

巴萨耶夫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就在几年前的两次车臣战争中,北高加索的山民还经常向其“通风报信”,而正是自己一手策划的“别斯兰事件”,成功地将北高加索大部的民众完全推向了俄联邦政府一边,车臣非法武装彻底沦为了人人喊杀的“过街老鼠”。有了当地边民的积极配合,东躲西藏的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在俄军警力量的打击下几乎无一逃脱。

“以牙还牙”是一种不得不坚持的痛,想必普京自己也十分清楚,与恐怖分子做斗争一定需要付出不小的牺牲,可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正值“别斯兰事件”十五周年祭,管窥俄国人的漫漫反恐征途,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消灭恐怖主义,非一朝一夕可就;它是一个永无止境、艰苦卓绝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别斯兰人质事件后阴阳相隔的两位孩子

不过,邪不压正,俄国军民付出的巨大牺牲,换回的是“敢同恶鬼争高下”的坚定决心以及15年来俄在反恐议题上取得的瞩目突破。“别斯兰事件”爆发后的第二年,发生在俄境内的重大恐怖活动是203起,而到了2008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便骤降为3。随着车臣非法武装几大匪首纷纷就法、恐怖分子在俄国内活动日渐式微,俄国军民,终于取得了对恐怖分子的压倒性胜利。

参考资料:

1.Ю.Савельев, Беслан: правда заложников. 2004-09-28,

http://materibeslana.ru/index/doklad_ju_saveleva/0-25 .

2.正文,秦思:《俄罗斯军事改革启示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

3.顾小清:《俄罗斯“克格勃”接连出错》,环球时报,2004.09.13.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