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电影降维,现实和虚构坍塌到一处

2019-08-08 10: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刚刚结束的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中,“家庭电影”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春江水暖》获得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慕伶,一鸣,伟明》获得评委会大奖,《春潮》拿下了观众票选荣誉,《离秋》拿下最佳演员,而在短片单元,《三尺》也是所有短片作品中最安静地讲述一个生死交杂的家庭空间的作品。
曾国祥、陈柏霖为短片单元颁发荣誉,最佳短片授予瞿尤嘉导演《三尺》,评委会给出评语:“细腻的剧作与场面调度营造出精妙的电影质感,影像空间中寄托了导演真挚而个人的情感,也呈现了创造性的导演思维。”
三尺 (2019) Together Apart

导演: 瞿尤嘉

类型: 剧情/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在中国的南方的某个冬日,女儿操办完父亲的葬礼之后,却发现故去的亲人重回家中。天色渐晚,团圆和离别融为一体。

瞿尤嘉,青年摄影师、导演,进制电影公司创始人。1990年生于江苏南通,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摄影专业。2017年,电影短片《朱美静》获第十五届法国巴黎夜空奖最佳影片,第四届重庆青年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NEW ERA电影季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提名,入围中国独立影像展竞赛单元。

《三尺》导演瞿尤嘉 专访

导 筒:

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电影,并决定成为导演的?

瞿尤嘉:

第一次接触电影是在海南和父亲一起看《狮子王》,鲜红的日出画面相伴着突如其来的音乐着实吓了自己一跳,电影带来的“恐惧”让我印象深刻。后来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本来想到一名商业摄影师,因为班上九个男孩儿,四个人一个宿舍,我就变成了那个余数,分进了电影学系的宿舍里,室友们没日没夜的看片,我就蹭着。越发着迷,就斗胆试着拍了起来。

罗杰·阿勒斯 / 罗伯·明可夫《狮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

导 筒:

这次在FIRST获奖的短片《三尺》是来自怎样的创作背景?剧本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

瞿尤嘉:

在筹备我的第一部短片《朱美静》期间,我的外公去世了。家里对我从小宠溺,这算第一次近距离面对死亡,加上自幼被外公带大,就一直有种欲望想为此做点什么。虽然徒劳,拍电影对于这件事情的化解程度也是微乎其微,但毕竟有话要说,就开始心想准备剧本。随着时间过去,这个剧本也从一个非常自传性的个人感受慢慢过渡成一个能和观众沟通的故事,用时一年半,但因为还是没有脱离个人情感,最后的片子也显得笨重和不友好。

瞿尤嘉《朱美静》 (2017)

导 筒:

制作周期大概是多久?以及剧组的规模是怎样的?

瞿尤嘉:

前期筹备用了近一年的时期,拍摄时间是十五天,后期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剧组除了各部门的必要人选之外,都是我工作中的同事,算是一个中等体量的剧组。

导 筒:

2016年你的第一部短片《朱美静》应该是一部以小孩为主角的短片,这次的《三尺》中孩子的作用同样是很明显的,你是如何去设计孩子的存在的?

瞿尤嘉:

《朱美静》里使用儿童是因为儿童的自我意识的不确定性,由于主题是展示“演员身份的边界”,所以孩子可以更让人用通感地去理解这个模糊的部分。《三尺》的佳佳其实是自己的一个回忆,我对自己的现状是焦虑的,如果在这个作品里去反思成年的自己,总觉得会“弄脏”影片,不如看成是一种逃避吧,我把自己的身份回归到童年里去,就如同对照我和外公的关系,我觉得到最后我在他眼里都是一个孩子。这一方面是一种撒娇,一方面是长辈对子孙的一种美化,这个美化里面是宽容和爱,是很单纯的一种相信。

瞿尤嘉《三尺》 (2019)

导 筒: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横移长镜头来展现人物和室内空间,聊聊摄影方面的沟通和思考?

瞿尤嘉:

影片中的家就是我在江苏南通生活的家,这里我要感谢我的艺术指导徐耀和摄影指导吕清,他们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实景拍摄的局限其实是很大的,并且大面积的白墙对于拍摄来说是一件难事,很幸运最后我们转换了这个白色,将其融入了故事当中。

瞿尤嘉在《三尺》片场

长镜头也好,碎镜头也罢,都是一种视觉调度,引导观众去看的方式,如果说能够通过走位解决观看重点,我就不需要去引入新的视点,因为整场戏都在讲明父女关系,这里的情感对我来说已经够了,不用再去做过多的放大和修饰。摄影沟通上我一直和吕清强调的是不要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刻意移动,把机械的动作尽量藏住,虽然结果不能说真的做到,但我们是按照这个意图去实现的。

导 筒:

影片中切入了很多室外的绿植和水的空镜头,室内也有大量的盆栽和植被,这些元素希望传达怎样的效果?

瞿尤嘉:

我的外公生前在当地科委就职,负责农业方向,他喜欢种花,所以客厅里的花也是依据真实去设计的。我不太希望整个片子变成一个室内情景剧,我希望有精神上可以透气的地方,同时结尾离别那场戏中的声音设计也很依赖前面的自然元素。总体上来说我们把生者和逝者用两种方式呈现,前者是冷峻的,客观的,现实的,后者是生机的,温暖的,自然的。

瞿尤嘉《三尺》 (2019)

导 筒:

将离世老人与在世的亲人们安排在同一空间中,对观众的观看经验还是有一定挑战的,剧本上如何去控制这种切换或者说交叉?

瞿尤嘉:

死亡从来就是一件家常事,每个家庭都会面对,只是似乎没有人提前去教会你。把不自然的事情化作自然去拍,形式上的超现实的根本,是如何接受死亡这件事,这一点是实在的。我相信,“希望离开的亲人再次回归”这样的期望大部分人都有,只要这个通感成立,剧作就可以成立,也给所有“不说之说”的潜台词留下了空间。

《三尺》片场照

导 筒:

之前看过董晴出演的《西小河的夏天》,这次她饰演的角色串联孩子与老人,与丈夫离婚,承受着来自事业与家庭的压力,表演与《西小河的夏天》的反差还是很大的,这个角色你希望表演上呈现怎样的风格?

瞿尤嘉:

既然敬业这个词被滥用,我就说董晴是一名非常专业的演员。她很清楚如何做戏,也很明白什么叫做戏假情真。我们在审美上有一个非常统一的观点,就是越是这样的题材越要克制,从来不是表演情绪,而是表演人物。所以整个过程也就是捋清楚人物历史的过程,把所有的动机都整理清楚之后,人物自然是有信服力的。

《三尺》片场照

这里我要检讨的是台词节奏问题,有时候太碎和跳跃,但她克服了我制造的这些问题。

周全导演《西小河的夏天》 (2017)

导 筒:

两位老人以及孩子是职业演员吗?这些角色是如何选出的?

瞿尤嘉:

这次的演员选择因为资源有限,非常不统一,但是这样的化学反应也让我欣喜。扮演外婆的蒋抒化老师来自于南通话剧团,是一位资历颇深的前辈。戴重老师,也就是外公的扮演者,原来在清华大学毕业,是一名非常贴近角色的非科班演员。何昊泽小朋友是我们联合制片的干儿子,这是他第一次做演员。这次的选角非常私人,是按照我对亲人的印象进行选择的,我需要先让自己相信。所以拍摄的时候大家也形成了家人的感受,也由衷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瞿尤嘉《三尺》 (2019)

导 筒:

影片中难度最大的拍摄在哪些部分?

瞿尤嘉:

主观上来说是情感程度的拿捏,这样一个半自传的故事,会非常主观,我有很确定的亲身经历,而电影这种模仿现实的层面就会让我觉得没有办法所想即所拍,常常会“过”。这时候就需要我的演员,同事把我往回拉一拉,去重新审视这个作品作为“戏”的存在,而不沉溺在一种愚蠢的自我抒发之中。举个例子,女儿回到家中洗脸的桥段,前一天我和演员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董晴也熬了一夜去准备,而到片子展映的时候她还在和我讨论这场戏可以怎么更准确,观众可以更好理解,虽然当时我们似乎已经得到了最优解。我认为这个是我觉得最难的也是最感动的部分,就是永远有比你预期的更好的方式去呈现。

《三尺》片场照

客观上,公交车离别的那一场戏难度很大。需要几十名群演和主演的配合,另外需要计算路灯开启的时间和隧道长度以及车速等,像是一道数学题。这里要感谢我的执行导演徐菁璐,她出色地协调好了这些的种种,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运气也很重要,因为一天只能拍摄一条,还要考虑到交通状况,天气原因等等不确定因素,而且还是临时加戏,只能感谢神助了。

导 筒:

孩子翻看的那些旧照片是来自哪里?

瞿尤嘉:

那些都是我家的真实照片,所以也算电影中的一次降维,现实和虚构坍塌到一处了。

《三尺》片场照

导 筒:

对于这样的家庭故事,剧组是否会有参考影片或者小说?

瞿尤嘉:

我有非常多喜爱的家庭片,但在碰这个项目的当下,就不去有意识地参考了,学习的更多的可能是视听层面的设计。我想在这部片子里摆脱小聪明,做到尽可能真诚。但设计分镜的时候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了布列松或者哈内克的影响,我太爱他们的电影了,已经变成我自己的一个审美追求了,所以无意识里可能还是存在着风格的喜好,这点我并不避讳。

瞿尤嘉《三尺》 (2019)

导 筒:

你的公司还负责制作了今年的FIRST在5月发布会公布的那款宣传短片,在网上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Footnote Cut以及这款短片的制作背景。

瞿尤嘉:

FNC是我与工作室几个同事成立的video essay品牌,其实更像是一个读书笔记,我们把自己拉片看到的一点小心得整理出来。当时FIRST找到我,阐明了他们的主旨,我们都是迷影的人,也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展示我们的喜好,不仅仅是大师电影,也包括经典好莱坞,nerd文化等等。这点兴趣相投,就无巧不成书了。

导 筒:

这次在FIRST有没有看到其他出色的作品,或者在其他渠道看到的艺术片,向大家简单推荐。

瞿尤嘉:

这次FIRST的短片大部分都很优秀,我在此推荐两部,一部是罗柬导演的《水母》,意象选择精准且有趣,而且是能让人产生通感的那种;另一部是邓为奇导演的《面包车怎么办》,私心来说,我们是大学室友,同时这部片又以一种极其干练的手法迅速讲完了一个关于权力的隐喻故事,是我无法做到的。另外推荐我自己深受影响的一部作品,李安导演的《色·戒》,可以说将中文的复杂性推向了某种极致,也勇敢地拍出了角度私人的文学改编作品。

罗柬《水母》/邓为奇《面包车怎么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