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第六场活动举行

2019-09-19 16: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联合主办,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第六场于9月19日上午9时正式开启。第六场论坛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科技部、商务部等四部门负责同志,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领域发展成就座谈宣讲,并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萌在论坛进行主题宣讲。全文如下:

各位观众、各位网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发展的光辉历程。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向社会各界对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爱护表示衷心感谢!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应该讲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支撑。

70年来,从“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学的春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每到历史的关键时刻都作出重大决策部署。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了从指导思想到战略部署再到重大行动的完整体系,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70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薪火相传,勇攀高峰,创造并继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心血甚至生命,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70年前,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几乎没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 应该讲,是一个人口大国,科技小国。 70年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我在这里也给大家提供一组数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4位,是前15名里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2012年时我们还只排34名。 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1967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9%,位居世界第二,超过欧盟最发达的15国平均水平(2.13%); 研发投入中企业占77%,财政科技投入中,中央占40%、地方占60%。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19万人年,居世界第一。 科技创新的体系能力日益增强,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体系化布局;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各类重大创新基地协同布局; 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全链条布局。 大型科研仪器达到10万台(套),超过90%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目前我国与1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346项人才交流协议,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 在国际热核聚变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中,我国实现了从最初的少量参与到重要参与再到这样的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的重要发起者的角色转变。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撑。 这个实力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研究的探索能力显著提升。 我国基础研究实现多点突破,涌现出铁基高温超导、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等一批世界级重大成果。 一批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成为领军人物。

二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超级计算等战略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超级杂交稻、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5G、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领域占据发展先机。

三是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 种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装备等一批科技成果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全国有80多万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科技支撑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一批治疗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重大疾病的原研药物相继问世。 智慧司法、智慧城市建设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壮大。 2018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7万亿元,而1987年只有7亿元;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7469亿美元,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33%,三分天下有其一。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快速成长。 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万家,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领军企业。 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9个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五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围绕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主体活力,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0%,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比例提高到不低于50%,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学风作风、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 科技实力进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新阶段; 重要技术领域从全面落后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阶段,并跑、领跑的比例不断扩大; 人才强、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这样一个创新发展路径正在加快形成。

当然,在巨大的成就面前,我们尤其需要清醒和冷静,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在很多领域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科学积淀还不厚实,基础研究的原创能力不足,引领科技前沿方向的能力不足,引导全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学风作风建设任务仍然很艰巨。 我们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在更高起点上的问题,推动科技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大变局的关键推动力量。 面向未来,中国科技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端科技人才队伍,构建良好的法律政策社会文化环境,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多的“科技贡献”,也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更多的“中国贡献”。 谢谢大家!

网友提问:

部长您好! 我是一名大学生,这些年我们注意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回望70年,中国科技发展到今天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李萌:

谢谢这位网友。 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科技管理工作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有哪些经验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大放光彩? 我想有这样几条: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推动科技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

二是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部署科技创新。

三是坚持探索实践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政府引导与市场力量同频共振,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把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

四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讲,通过创新驱动发展,那么谁来驱动创新呢? 这就是改革。 通过改革,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不断释放科研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的潜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五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五、六十年代,即使在国家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舍得投入科技创新。 2000年以来,我国R&D经费年均增速14.7%,增速世界第一,这个速度也是世界上没有的,成为世界研发投入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回顾70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经验还有很多,但上面这五条是最重要的。

机器人小央提问:

部长您好! 我想请问近年来国家在为科技发展和科研人员营造政策环境方面,有哪些部署和进展?

李萌:

谢谢小央的提问! 小央的诞生佐证了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个问题非常有针对性,我很高兴回答。

十八大以来,科技政策始终把相信和依靠科研人员,把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企业的创新活力作为重点。 我总结了一下,这几年主要推动了以下改革创新:

一是进一步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精简项目申报流程,减少过程管理,合并财务验收和技术验收。 改革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取消职务科技成果资产评估、备案管理程序。

二是加大分配激励的力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通过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措施,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实际贡献紧密相连,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

三是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发挥好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营造潜心研究、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四是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推进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行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清理、检查瘦身、信息共享、众筹科改七项行动。 如减表行动将填报工作量减少5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层面57张表格精简整合为11张。

五是党中央非常重视加强学风作风转变和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严肃惩处违反学风与科研诚信的典型,使学风作风的环境变得更好。

(来源:央视网文字实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部文字实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