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作家性格分析|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2019-09-26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创意写作坊

《黑天鹅》

你先要知道作家是什么样的人、作家如何工作,也要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工作,并且要调整你的做事方法和你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这样做是为了有利于朝你选定的目标前进,而不能让这些事情妨碍你。这样你书架上的那些关于小说写作技巧的书,还有那些确立了写作风格和故事结构典范、为同行争相效仿的大师们的著作,对你来说将会有不同的意义,也将对你有更大的帮助。

"

1.培养作家气质

首先,成为作家主要是培养作家气质。在循规蹈矩的人看来,“气质”这个词本身就值得怀疑。所以我紧接着说的是,我所说的内容绝对不是(所有的想法中没有任何一部分)要反复灌输一种让人疯狂的、放纵不羁的波希米亚式生活方式。(波希米亚人热情奔放,浪迹天涯。波西米亚式生活方式成为流浪、自由的代名词。)或者是要把神经质的、情绪化的异想天开确立为作家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恰恰相反,情绪化和乱发脾气,当它们确实存在时,正是艺术家的个性有了偏差、要误入歧途的症状——这样会导致精力浪费和情绪消耗。

我之所以说“当它们确实存在时”,是因为尽管大多数普通人都相信,傲慢唐突的白痴行为是艺术家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际上除非亲眼所见,这种行为是不存在的。普通人听说过许许多多艺术家的故事,他很可能相信,一个人一旦以“诗人”标榜自己,这种“诗人执照”就好像意味着其有权利忽视任何一个对自身不方便的道德准则。

普通人对于艺术家的看法如果不影响那些立志写作的人就没有关系。否则的话,这会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意愿和本来比较好的品性。在艺术家的生活中确实有某些可怕的、危险的东西,我们把有些自我意识看成是有害的麻烦制造者。人们之所以对艺术家有那种普遍的看法,原因就在于他们看到太多此类的证据。

2.真假艺术家

不管怎么说,我们当中只有少数人出身于艺术世家,并能够看到艺术气质的真正楷模。由于艺术家当然会——而且有必要——按照有别于普通行业的标准来规范他的生活,所以,当我们以局外人的视角观看的时候,就很容易误解他做的事情以及他为什么要那么做。

艺术家作为怪物的形象,比如,像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孩子,或者像受难的圣徒,或者是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等,是19世纪留给我们的遗产,这份遗产相当令人尴尬。艺术家在此之前是正面的、健康的形象。艺术家是天才,他比一般人更多才多艺,更富于同情心,更勤奋努力,更严格地约束自己的品行,很少需要芸芸众生对他怜悯。

天才作家的气质是这样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还保有“天真的眼神”,这对于画家至关重要。

具有对新事物好奇敏捷的反应能力,对旧事物记忆犹新的能力,好像每一个生命的印迹和特征都是刚刚脱胎于造物之手一样新奇,丝毫不会觉得了无新意而快速将它们归类存档,放入干巴巴的记忆里;对环境变化的感受如此迅速敏锐,枯燥乏味一词对他毫无意义。对于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说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他总是在悉心观察。这种新奇的反应能力对天才的作家而言至关重要。

3.作家性格的两个方面

但是对于作家的性格培养,还有另一个因素,这对于他的成功同样至关重要。它们是:成熟、没有偏见、温和以及公正。这是匠人、劳动者和批评家而不是艺术家的品质。他必须持续地保持敏感和童真的一面,否则就无法创作出艺术作品。如果艺术家性格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太过偏激因而失去控制,他将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或者根本就创作不出作品来。

作家的第一个任务是维持他天性中这两个因素的平衡,将它们协调统一到一个整体性格中。迈向那个幸福结果的第一步是:将二者分开考虑并加以锤炼!

“性格分离”并不总是心理变态

我们大概都读过一些杂志文章和大众普及版的心理学书籍,或者至少听说过。所以,对“个性不合群”这类词汇,我们的第一个直接反应是避之唯恐不及。不少读者对人的大脑构成一知半解。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具有双重人格,一定是个不幸的家伙,应该被关进精神病院。或者按照他们觉得最幸运的说法,这是个稀奇古怪、歇斯底里的角色。

然而每一个作家都是具有双重人格的非常幸运的那一类人。正是这一事实使他成为一个让人费解、饱受折磨和喜怒无常的角色,而芸芸众生则会因为自己至少拥有完整人格而自鸣得意。但是认识到你的性格不止一面并不会招来流言飞语和危机四伏。

那些天才作家都开诚布公地承认他们具有双重或多重人格。

循规蹈矩的人总是在埋头走路,而天才则神思飞扬。只要天才了解它的作用方式,改变自我、另一个自我或者更高级的自我等等想法总会不断出现。对此,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已经给出了充足的证明。

《黑天鹅》

双重人格的日常例子:

的确,天才的双重人格几乎是老生常谈。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这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很常见。

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紧急情况下做事果断、有条不紊,回过头来看却像发生奇迹一样倍感欢欣。这就是弗里德里克·迈尔斯(主要著作有《人的个性及其肉身死亡之后的存在》和《科学及未来生命》等。他主研究人的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曾与一些剑桥的同事共同成立“灵魂研究学会”。)

用来解释他所谓的天才的行为。

再比如,好像第二阵风一般重生的经历:在长久艰苦的磨砺之后,疲倦之气好像突然一扫而光,一种崭新的性格从疲惫的身心脱颖而出,一如凤凰涅槃。一度停滞不前的作品创作又开始妙笔生花,文思泉涌。

还有这样一种模糊不清的经历,但是道理与上述相同,那就是:我们在睡梦中做出了决定、解决了问题,过后发现决定正确、解决方案可行。所有这些日常发生的奇迹都能解释天才的行为。在这样的时刻,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带来了最大效果。它们相互扶持激励、相互加强补充,因此导致结果的行动产生于全面的、综合的、完整的人格,带有权威,不可分割。

真正有天才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或者经常性地,或者非常成功地)在行动中磨砺自己,而具有较少天才的人只是偶尔为之。他不仅遇到事情时这样行动,而且他还创造事件,把他对这一刻的记忆保留在纸张、画布或石头上。就像真实发生过的事一样,他自己创造突发事件,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他愿意策划事件并采取行动,这使得他在那些更内向、更少勇气的同伴中出类拔萃。

每一个想要认真写作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经常是你正在幻想的时刻,第一个困难才出现。开始这项事业是容易的,只要你喜欢幻想,热爱读书,觉得写出一个短句并不太难——如此等等,在你的意识里就会相信,你已经找到了那个命中注定的、并不是太令人畏惧的使命。

"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要理解,成为一名作家意味着什么:

做白日梦并不难,难就难在把白日梦转变为现实,而且还不能牺牲它所有的魅力;不是被动地模仿别人的故事,而是要发现并完成自己的故事;不是写上寥寥几页就被评价其风格或对错,而是要一段接一段、一页又一页地不断写下去,因为要接受评判的是作品整体的风格、内容和效果。

这并不是一个初学写作的人能够预见的全部。初学者还会因为自己不成熟而担忧,怀疑自己为什么竟然有胆量自认为能写出值得一读的只言片语。像任何一个新演员一样,一想到那些尚未谋面的读者就怯场。

初学者发现,他能够按部就班地构思一个故事,但当他需要写作时,流畅的文笔却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当放松对故事的控制的时候,他的故事一下子变得难以企及。他害怕把每一个故事都写得千篇一律;他这种想法甚至让自己思想瘫痪:一旦这个故事写完,他将再也找不到另一个他喜欢的故事了。

他将会开始跟时下的名人一样,让自己忧心忡忡,因为他不具备这位作家的幽默,又没有那位作家的独出心裁。他会找出一百个理由怀疑自己,而找不出一个理由让自己自信。他会怀疑那些曾经鼓励过他的人过于宽大为怀了,甚或是太远离文学市场了而不知道成功作品的标准。他也许还会逐字阅读一位真正天才的作品,而横亘在那位天才和自己之间的差距好像是一条巨大的鸿沟,足以吞噬他的希望。在这种状态中,除了偶尔会受到启示,偶尔还能感觉到自己的天赋仍然鲜活而且不时萌动,他会数月乃至数年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中。

《黑天鹅》

每一个作家或写作者都经历过这种失望的阶段。毫无疑问,很多有前途的作家,还有大多数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作的人,回首往事会发现生命并非如此严苛。还有一些人能够在他们失望的沼泽中发现抵达彼岸的途径,有时候靠灵感,有时候靠的只是坚持,还有人借助于书籍和别人的帮助。

但是通常来说,他们难以说明他们困境的根源;他们甚至可能会找个错误的理由解释恐惧的原因,认为他们不能有效地写作是因为他们“不会写对话”,或者“不擅长安排情节”,或者“所有的人物描写都太单调”。当他们竭尽全力克服了这些弱点,却发现他们的困难依旧存在,然后他们就会找出另一套说辞进行辩解。有些人因此从写作的队伍中掉队,有些人依然在坚持,即使他们已经到了极不舒服的境地,即使他们觉得再也找不出他们走入困境的原因。

他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在同一个时间内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其次,虽然他们按部就班地进行了学习,但是采取的步骤是错误的。绝大多数训练作家从事严肃创作的方法——那些技巧和批评——对于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那一部分的无意识来说,事实上是有害的;反之亦然。但可以对一个人性格中的两方面同时进行训练,让这两方面协调一致发挥作用。这种方法的第一步是:你自己进行学习和训练时,必须认为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本文摘自《成为作家》

今日互动话题:作家在你印象中是什么样的人?你觉得你具有哪些“作家的气质”呢?跟我们一起分享吧~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喜马拉雅收听本书

推荐阅读

本期编辑 | 温不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