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奇葩说》不再“奇葩”

2019-11-09 10: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王心怡、邢韵

编辑/冒诗阳

有关第五季“颠覆性”改变的争议还未终止,《奇葩说》第六季于Q4再度来袭。豆瓣8.6分,让节目在第三季之后,重回8分以上。尽管,六季以来,它的评分从未低过7分(第二季未有豆瓣词条)。

根据云合数据第五、六季有效播放量对比显示,新一季节目已经实现反超。《奇葩说》生命力依旧,且似乎更加强劲。

赛制在改变,以增加其激烈性试图找到平衡娱乐性与专业性之法。选手在变,有老奇葩“坐镇“,也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但是“奇葩”正在被“高知”所侵袭,或变成高知。

越来越多不同领域、背景的人加入,但越来越少带有鲜明特性的人被留下来:选手的“色彩”似乎不再那么绚丽。这大抵与选手难寻、赛制改变离不开关系。

▲ 《奇葩说》第六季 选手海报

事实上,仅仅以“奇葩”作为内容,并不能支撑节目持续推陈,《奇葩说》要回归到以辩论为形式输出内容,才能保持竞争力。这背后,“猎奇”并不能成为综艺的核心竞争力,观众需要共情和获得感。

不再“奇葩”的选手

以“奇葩”作为节目的参与者,是《奇葩说》的一个特别之处。

▲ 《奇葩说》第六季 选手海报

选角导演李佳骥曾在采访中说:“奇葩的标准并不是固定的,在这些充斥着个性表达的选手中,你可能会在某一个甚至好几个辩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只是他们的某种特质被放大了,被标签化了”。

导师蔡康永认为“奇葩”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词,所以我会把这个词理解为惊喜”。

这种不固定、惊喜,在《奇葩说》的舞台上,被集合、被放大。第一季海选,有人变着魔术,有人穿着小丑的衣服;有人来一段表演,有人用语言作为武器……一开始大多数选手都有着明显的标签。有人贴着“母胎solo”和爱吃鸡的标签,有人以“蛇精男”出现,有人化身“爱神”……

似乎因为“奇葩”二字,所有人在这里都找到了表达的场所,所有表达和存在,出现在这里都无比契合。

撒泼打滚、语出惊人的“少奶奶”肖骁、咆哮式发言的范湉湉与字字见血的马薇薇、娓娓道来直击内心的黄执中同台竞技。不论是毫无辩论经验的小白,还是在辩论场“摸爬滚打”数年的“老将”,在这个颜色大胆的舞台,以或大胆或奇怪的造型,对攻、对辩,观点在碰撞、金句满天飞。

《奇葩说》“奇葩”色彩的减弱,与选手不再那么奇葩不无关系,同时也与节目赛制不再给“奇葩”以展示空间有关,演化成“高知”与辩论技巧的竞技台。

▲ 《奇葩说》第六季 选手海报

从这个角度来说,第四季是一道分水岭。先是张泉灵、罗振宇两位知识分子入驻导师席,某种程度上增添了节目的严肃性;接着第五季詹青云、熊浩、庞颖等一批学霸背景的专业辩手加入,使得整体节目更具思辨性。

更多有辩论经验的选手加入战局,原本“奇葩”的老选手也在成长之中,走起了专业辩手的“范儿”——撒泼打滚、翻白眼、语出惊人的“少奶奶”肖骁,已经可以容易地说出一场粉红色的雪而感动观众。

及至第六季,亮相的新奇葩中,独特性更强、个性更鲜明的,变得更少。或者说,能以鲜明个性、标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奇葩数量在减少,“学霸”“大神”“高知”成为常态。

目前来看,似乎只有在小黑身上还依稀带有当年肖骁的影子,其余大多数都是以“学霸”“大神”制霸全场。

如果说他们没有个性,其实并不正确,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性格。只是播至现在,《奇葩说》的选手在逐渐走向趋同,或者说,即使是进入第一轮选拔的选手,已经逐渐褪去最初留在观众心中对于“奇葩”的印象。

一同褪去的,还有语出惊人的语句。第一季常常出现的消音声,在节目的进程中渐渐消失;曾经说出过的“脱啊,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看啊”等言论,也逐渐被更加感动人心、正能量的话所覆盖。

《奇葩说》不再“奇葩”,由选手开始,反映在节目多个方面。

“奇葩”哪去了?

“奇葩”的减少其实有着不可抗拒的因素。选手难寻是其中之一。《奇葩说》第一季仅从四期播出的海选选手,就有40余位;随后每一季都有十名以上的新奇葩在节目中出现。粗略算下来也是一个庞大的数量,而这,仅仅是在节目中有过露出的。

第一季至现在,《奇葩说》的舞台汇集了多种职业的选手,大学教授、网红、记者、作家、警察、编剧、说唱歌手、学生、商人、偶像男团队长、脱口秀演员……这些选手无疑会增加节目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 ONER队长 岳岳

可是,《奇葩说》终究是一个以“辩论”形式呈现的节目,综艺娱乐性要有,专业性也要够。表达要有逻辑、又要符合综艺节目的调性,合适的人选,其实并不多。随着节目每一季的进行,契合的新“苗子”也在慢慢减少。

赛制的变化也推动了选手“趋同”。第五季开始采取的一对一淘汰赛制,个人陈述、开杠、结辩,整个流程每个人不过五分钟,就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等等于一体。

显然,有更多知识储备、辩论经验更加丰富的人,更容易胜出而存活下来。不只海选,《奇葩说》越至后面几季,留到最后的、成为老奇葩参加下一季节目的,以学霸、有辩论经验者居多。

▲ 《奇葩说》第五季 陈铭

傅首尔曾经在第五季后半程节目中描述双方的阵容:名校、高知、老师、文化人、教授、博士、博士,以及她。虽然意在调侃自己,但是除去导师,六位选手,五位高学历人士的状况,仍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赛制改变下,这类选手更易留存。

观众的口味也是导致“奇葩”消失的原因之一。对于观众而言,能够吸引他们的,往往是能够打动人心、让人赞同、引发共情的观点、内容。

他们更希望选手们用不同领域研究者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全面、更深刻的看待辩题,而不仅仅是看一场情感丰沛却浮于表面的“表演秀”。他们想从这个节目中获取更多深刻的思考,而不是一时情感的欢愉。

因此,即使曾经初生牛犊的肖骁、大王,也在成长,成为有点、好哭、逻辑层层推进的人。

除此之外,老奇葩的独特风格竖起了一座“壁垒”,让新奇葩突围变得艰难。尽管小黑隐隐带有肖骁的“模样”,但是这个风格早已镌刻了肖骁的名字,后来者只能神似,但做不到独一无二。对比之下,奇葩度就显得不那么高。

▲ 《奇葩说》第六季 小黑

或者说,不是“奇葩”不在了,而是善于辩论、会辩论的人,更适应节目的赛制和变化,拥有更多拥趸的一类人,更易留下。某种程度上,《奇葩说》正在变成一档告知、博士、辩论大神技巧与逻辑比拼的舞台。

《奇葩说》终究以“说”为核心

作为一档以辩论为载体的综艺节目,《奇葩说》需要将辩论的严肃性、专业性与综艺的娱乐性平衡。各类奇葩的加入,丰富着节目的风格;不断革新的赛制,其实也是在调节二者之间权重。

第四季,新人淘汰赛的规则变为导师“下凡”,一位新奇葩与两位老奇葩组合辩论。导师、老奇葩的实力和对于场面的把控,保证了辩论的专业性。

▲ 《奇葩说》第六季 选手海报

接下来的第五季以及在播的第六季,都呈现出同样的态势。《奇葩说》开始进入偏向“辩论”的走向。

这不是一件坏事。事实上,不论是何种奇葩的加入,都是让观点和表达形式变得多元:不同的背景、经历下,为同一话题,提供不同看待和分析的角度。真正吸引观众的,其实是裹挟着娱乐、各色个性、标签下,优质观点的不断输出;在年轻,又聚焦时下讨论热点的议题下,让观众找到共情。

加重的“辩论”比例,成为节目娱乐性的核心。昔日的“蛇精男”一路成长,打败大魔王成为冠军;渴望得到第一的颜如晶,终于在第五季带领团队夺冠……成长与励志,是综艺节目永恒的故事,却总能轻易打动人心。

▲ 《奇葩说》第五季 「很想红战队」

而第六季老奇葩们全部“从零开始”,于是少爷也被拉下神坛,这本身就是一出跌落谷底、又触底反弹的经典桥段——出人意料,可你知道最后他会回来,所以期待满满。

然而,辩论的回归,也易使节目陷入另一个桎梏:语言套路的陷阱。《奇葩说》采用对抗、比赛机制,淘汰与获胜是选手都要面临的情况,这个权力掌握在观众手中。如何赢得观众的心,是其中的关键。

节目播至六季,观众的口味和爽点、痛点已基本定型。感动、好哭、强煽动力更易获得观众青睐,这就易招致打法、内容的同质化,因为喜恶的预期已然固化。

其实,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由辩论这个形式导致,而是参与辩论的人的相似性和观众、赛制选择的结果,无可避免。但套路就意味着缺乏新鲜感,对于综N代来说,总归有所影响。

可是无论如何,《奇葩说》早已成为现象级综艺,目前为止第六季的表现也足以证明其竞争力和持续的创造力。不论奇葩的色彩是强是弱,这档贡献着金句、话题的节目,依然保持着其表达的核心,毕竟这是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

原标题:《当《奇葩说》不再“奇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