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柯惠新:追梦人永远是年轻

2019-12-06 18: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三尺讲台上

她是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名师

办公桌前

她是有智慧有远见的科研工作者

政协大会上

她是心怀赤忱,为民发声的参政议政者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

中国传媒大学退休教授——柯惠新

������

| 柯惠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高校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市场研究行业终身成就奖”“中国传媒大学60年‘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代表作:《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统计学》《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实务》《统计使人更聪明》《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奥运篇)》《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雅典奥运篇)》《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申奥篇)》等。

黑色的齐耳短发、明亮的双眸、灿烂的笑容、清晰的思绪。这些特征使我们很难将眼前的她与“年过古稀”联系起来。今天,我们将与“中国传媒大学60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柯惠新教授坐在一起,听她细数与学校、国家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

我还要做老师”

1945年,柯惠新出生于广东兴宁的医生家庭。父亲心怀祖国,抗美援朝时曾将私人诊所捐献给国家,这一事迹被乡间传为美谈。对待病人,父亲似乎总有用不完的耐心和诚心,培养子女时也是如此。他特别注重启发式教育,柯惠新至今还记得父亲为她讲解“鸡兔同笼”时的情景。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柯惠新影响很深:“我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从童年就开始产生了。我对祖国的情感、为人处世的态度里,都有父亲的影子。”

(▲父亲工作时的照片)

1962年,17岁的柯惠新以广东高考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6年后被分配到吉林小城解放军农场劳动锻炼一年,于1969年到鞍山二十四中学任教,由此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从教生涯。

(▲大学时代留影)(右一为柯惠新)

最初,内向、温婉的柯惠新也有过担忧:“学生们都不怕我,班里纪律很差,有些孩子还故意学我的广式发音。”但年轻的柯老师没有灰心,课堂上,她悉心教授知识,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课堂外,她经常和同学们谈话交流,还总到学生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困难。渐渐地,柯惠新和学生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件事令柯惠新印象很深:当时,学校因地震停课,柯老师也因此回到北京。震感稍有减弱,牵挂学生的她就立刻返回了鞍山。火车到站的时候已是深夜,刚下车,她便看到了几十名学生齐刷刷地站在她眼前。后来柯老师才知道,大家念她心切,听闻她近期要回来,便在车站连续等了几个晚上。回忆至此,柯老师的眼中依旧闪着泪花。

此后,柯老师辗转多地,但一直没有离开三尺讲台,没有放下过教师这一职业。1980年她来到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工程技术基础部任教,环境变了,可是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初心始终未改。此后,她东渡日本,赴九州大学访问交流。在知名教授浅野长一郎的建议和学校的支持下,她留在日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身在国外的她最牵挂的还是课堂和学生。为了早日回国,柯老师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仅睡5个小时左右,凌晨3点还在写论文,就这样,她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这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能在3月开学前赶回学校上课,她甚至连自己学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都未能参加。

(▲九州大学博士学位证书)

回国后,柯惠新倾心致力于培育人才,她于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涉及学术问题时,柯老师称得上“锱铢必较”。很多学生回忆;自己用心完成的论文经常会被柯老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通篇都是红色,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对于学生培养,柯惠新深有感触。不同的学生各有专长,柯惠新一方面引导大家补短板,一方面鼓励他们依照兴趣,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生活中,柯惠新经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术研究,更要诚实守信,认真对待自己的承诺。”“要懂得尊重别人,尤其是在对方提出问题和要求的时候,不论能否解答,都需要及时回复。”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于学生,柯惠新有一份别样的感情。学生曹培鑫告诉记者,柯老师神态总是非常活泼,就像一个小女孩!

她还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学生资料库”,里面不仅记录了学生本人的信息,还有学生家庭——尤其是“第三代”的情况。每当学生家庭里有小宝宝出生,她总是特别兴奋,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大家:“我们这个大家庭又‘添丁进口’啦!”

提起柯老师,她的学生们感触颇多。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沈浩这样说:“柯老师是我的榜样,是我的引路人。”新闻学院副院长曹培鑫说:“她(柯老师)不仅开启了我的学术道路,也持续地为我的学术研究增加能量。”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锡苓说:“她(柯老师)对谁都能保持一种阳光的心态。”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田卉说:“柯老师是我一辈子的恩师。”

“只要你真心对待学生,学生也一定会真心对待你。”教学相长,用心呵护,师生之间最珍贵的情谊深深打动着柯惠新老师,也令她爱上了教书育人这门大学问,“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还要做老师!”

“无论做什么事情

贵在坚持”

在日本两年半的学习让柯惠新大开眼界:利用统计学知识原理,医药公司可以评价药物疗效,福冈市还可以预测世博会参会人数……她感慨:“原来那些抽象的数据和理论有这么多现实功能。”渐渐地,她真切体会到了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开启了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崭新一页。

(▲柯惠新在冈山参加第五届日中统计研讨会)

回国后,柯惠新致力于将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和传播学研究等领域,研究重心渐渐走向文理交叉融合。就像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那样,她潜心从事学术研究,先后完成了《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奥申篇)(雅典奥运篇)(北京奥运篇)》《亚运会传播效果模型》《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传播统计学》《传播研究方法》《市场调查》等一系列成果和著作,填补了效果研究、受众研究、统计学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空白,也填补了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等困扰相关行业许久的研究空白,这使她成为全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CMRA)首任会长,获得“中国市场研究行业终身成就奖”。由此,柯惠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柯惠新部分成果和著作)

与此同时,柯惠新一直在探索培养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方式。她先后在广告系、新闻系开设了统计学、计算机统计软件、传播效果研究、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等一系列课程,只为将统计学与数学的理论、方法传授给更多文科专业的学生。这是一种与之前教学经历相比完全不同的体验。

为了能让理科基础薄弱、惯于文科思维的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知识和计算机统计软件,柯惠新尝试着自己撰写授课教材与课程案例,在知识讲解与呈现上也不断探索,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她主持撰写的《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成为全国统计教材编委会推荐教材,在传播统计学课程中的教学与实践探索获评2000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而同样由她主持撰写的《传播研究方法》也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日本导师浅野长一郎教授访问我校)

随着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初具规模,一个新的专业方向也崭露头角。2005年,我校首设的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我校传播学(传播研究方法)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对此,柯老师欣喜地表示:“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柯惠新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第一位女博士,也是我校第一个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学者,先后主持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27项教学科研奖励。谈到一路走来的学术经历,柯惠新深有感触,她说:“每做一件事,我都会认认真真去做;一旦开始一个项目,我就会深入探索,坚持到底。这大概就是我有所收获的重要经验吧。”

“我最关注老百姓关心的事”

1993年,在学科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柯惠新有了一个新身份——政协委员。她先后担任北京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时间长达20年。这段宝贵的工作经历,也让柯惠新对“祖国”、对“人民”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谈及这段经历,柯惠新告诉我们,在成为政协委员的最初几年里,多少有些困惑:“开会应该说什么,提案怎么提,我都不太明白。”善于观察和学习的她将目光投向了同界别的其他委员,并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柯惠新一方面立足于自己所在的学校和正在从事的学术研究,在如何提升教育水平,更好地鼓励大学生创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她深入到群众当中,倾听大家的需求,把大家最希望发出的声音带到政协大会上。“学校附近双桥的一条道路非常混乱,多年解决不了,我写成提案,提交到大会上。很快,北京市就把这条道路修好了。”说到这里,柯惠新脸上流露出了兴奋与自豪。

一年又一年,柯惠新努力适应着政协委员的新身份,越来越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她提出的《关于加快北京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的步伐案》《关于在奥运会前完善路标的建议》等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家乡人民也为她送来了“人民政协为人民,情系民生办实事”的锦旗。除此之外,她还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

回顾自己参政议政的20年,柯惠新不无感慨:“我关注的问题都是‘鸡毛蒜皮’的民生事情,谢谢国家能让我有这样一个发声和谏言的机会。”事实上,老百姓的问题无小事,柯惠新关心的内容正是广大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正是这一个个解决“小问题”的政协提案让他们有了最真实的获得感,国家和人民就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全国政协大会上讨论)

2013年,从教近半个世纪的柯惠新正式退休。但对柯惠新来说,这是她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在北京市政协合唱团、我校教授合唱团,我们都能看到柯惠新活跃的身影。同时,她将自己多年的藏书、手稿等2500余册悉数捐赠给我校图书馆,并且经常受邀回校参加各种活动,为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建言献策。几乎每天晚上,她都会花几个小时回复学生和学界业界同行的邮件、微信。正如她所说,学习和工作早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她是快乐并且享受的。

(▲赠予我校图书馆的藏书、手稿)

(▲教授合唱团合影)

对于祖国,柯惠新满怀深情。倘若中国传媒事业是一条大河,那么柯惠新便是注入其中的一泉活水,不仅为它带来了活力,而且助力它孕育出诸多新的支流。她和他们,都在奔流前行中真诚呐喊:我爱我的祖国!

(▲今年国庆前夕柯惠新收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策 划 | 尚新英 贺书琛 王雷亭

视 频 | 贺书琛 黄雁婷 李若琳 刘晓虎 陈珂宇 邓素凡 杨臻 程欣 李佳熙 凌泽坤

文 字 | 王雷亭 白子琦 杜萌

编 辑 | 陈彦池 杨霄冰

责 编 | 尚新英

编 审 | 王维家

原标题:《柯惠新:追梦人永远是年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