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打击电诈封微信,别伤及无辜

2019-12-09 17:04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近日,“因为去了趟云南普洱,我的微信被永久封号”的事引发了舆情关注,文中提到作者微信无故被限制登录、不可解封,账号中财产也无法提取。当事人电话联系当地刑侦支队求助,核查账号是否涉嫌违规时,又遭遇电话全部占线,后期排队冗长、解封等待周期过长等重重难题……这则网帖下留言者众多,反映的都是莫名其妙微信被封号的难题。

云南省公安厅对此做出明确回应,近期开展的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打击行动中,若用户被误关停号码或微信、支付宝等社交、支付账户,可拨打相关电话,接到投诉咨询电话后,公安机关将快速甄别,对因技术原因误关停的电话号码和账号予以解封。

微信、支付宝等软件,早已不限于社交、支付工具,俨然是现代社会的“网上第二人格”。 如果没有微信、支付宝,“手机变成砖头”的说法并不夸张。如果账号无故被封,对很多人正常生活工作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其结果甚至重于线下的勒令停业整顿、冻结银行账号等行政强制、处罚措施。这不是一个网上的警告,而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行政处罚措施,理当有严格的法律依据,依严格的法律程序,也应该给被执法对象相应的申辩权利、救济的渠道,这是应有的程序正义原则。

此次事件的大背景,是针对中缅边境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猖獗,开展的专项治理行动。对当地疑似电信网络诈骗电话以及相关社交、支付账户采取封堵关停措施,就是利用大数据惩治犯罪的尝试。类似的利用大数据进行现代治理应用还有很多。张学友近年来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逃犯克星”,每次他的演唱会都有逃犯被捕,靠的是演唱会安检门设立的人脸识别系统。

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精准施策,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备手段,但也应当看到,在精准施策的过程中,重点在精准二字,要尽量避免一刀切给无辜群众带来的伤害。必须要摒弃“宁可错杀,不能放过”,“有枣没枣,打三竿子”的不端正心态。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数字执法的应用日渐宽泛,相关职能机关的数字执法权限日益扩大,如何审慎用权,用刀刃向内的谨慎,严格划定执法边界,严格执纪,严格用权,让其不越雷池一步,不任意滥权伤及无辜者,这考验着执法者的智慧。

    责任编辑:沈彬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