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们眼中的《中国地名大会》

2019-12-12 20: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播出以来,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这档节目为什么一经播出便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共鸣和情感共振?节目的热播对于地名文化宣传有哪些启迪?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中国地名大会》旨在促进中国地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的地名如同浩瀚的海洋,其中蕴藏着文字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文化“矿藏”。经过一代一代中国人的传承,那些被人们接受的地名保留沿用下来,例如孔子授课的“杏坛”,被人们沿用两千多年;那些被人们接受的地名命名习俗也不断扩散,例如中原地区的汉族人用《周易》的哲学指导地名命名,这种思想传布到云南大理,也被当地的人们采用。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周尚意

《中国地名大会》题库组汇聚了全国知名高校的博学专家,也汇聚了各个层级经验丰富的地名工作者,他们有的化繁为简,有的咬文嚼字,严谨把关,通过多学科、各领域的不断碰撞,才荟聚了覆盖全国各地,涉及历史、地理、语言、民俗,以及涉及衣食住行、追梦逐新,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地名题库和地名故事,从而达到通过品读地名来解读地名背后的人,地名背后的文化,地名背后的生活和情感的目的。

——浙江省舟山市民政局、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 王建富

地名若水,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书写地名和人名的历史;打开任意一张地图,如无地名便是盲图;规划回乡之路,如无地名指引,何处是家?正如胡阿祥老师在节目中所说:“地名是指引游子回家的灯塔。”

地名之果,甘之如饴。中华地名文化博大精深,浓缩着亘古不变的民族情结。但在衍进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疏漏和误记。通过这次《中国地名大会》把多年来全国地名系统“一普”“二普”和国家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示出来,其播出本身就是对地名人的肯定和褒扬。

——《中国地名》杂志社原总编辑 张仁民

由中宣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探寻中华地名背后的命名智慧,领略神州大地的精彩华章,恰逢其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节目借助新媒体平台(抖音)上旅游达人拍摄的短视频,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川之壮美,祖国物产之丰盈、祖国文化之瑰丽、祖国人民之热情,通过地名背后的文化,文化背后的人,将“地”与“人”紧密连接起来。地名是鲜活而生动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世世代代延绵而来的民生、民情、民意,理应被我们视作真实而且珍贵的文献资料,节目润物细无声,通过美的熏陶,使广大电视观众内心自觉生发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热情,培育出热爱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李磊 王璇

《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知识为载体,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知识性与趣味性都很强,是值得关注的节目。

虽然地名中有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知识点密集,但要使其成为一档观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在策划、包装方面也必须得有一定的策略。文化类的综艺节目是一种大众传媒产品,要顾及最广大的观众群体,否则再有历史文化含量,也不能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注意,不能达到传播效果,也就无法实现其价值。在这方面“地名大会”也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比如在舞台包装方面十分时尚,在答题环节的设计上也十分有悬念,主持人临场应变,亦能穿插选手的故事,使整个竞赛场面充满戏剧感。

——作家、《青岛文学》副主编 张彤

原标题:《他们眼中的《中国地名大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