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黑洞到科创板,细数上海科创的生动注脚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2019-12-23 07:3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上海的日常,于细微处悄悄流淌。

城市的丰富,定格在奢侈新潮驻地转角,特色小店腔调悠扬,后街烟火味日夜不息。

城市的开放,在于高光人物背后,城市精神孕育的万千姿态,在进取,有守望。

澎湃新闻推出“浦江观察”系列报道,带你触摸上海城市肌理,捕捉都市变迁,看见奋进的光。

4月10日21时07分,全球首张黑洞影响在上海发布。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9点07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天文大厦三楼的大屏幕上,黑洞M87的影像正式亮相。

尽管看上去有些“糊”,首张黑洞照片对于人类科学发展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官网首页将其称作“关于黑洞的历史性宣布”。

为了捕获5000多万光年之外的主角,揭开首张黑洞的面纱,全球共60多个研究机构、2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了此次黑洞观测项目,光是“冲洗”照片,就花了近两年。

中国大陆参与该项目的16名学者中,8人来自上海天文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介绍,上海虽然没有直接架设望远镜,但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深度参与了相关理论解释工作,并派人前往夏威夷和西班牙协助观测。

“之所以选择在中国上海发布来自事件视界望远镜的这一项重大成果,是对中国现代天文学飞速发展的一个肯定。”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特别研究员祖颖表示。

能在“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中占据一席之地,无疑是上海目标建设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的最好注脚。

从0到1

科技创新,上海从年初开始就一直步履不停。

1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我国顶级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两篇论文,首次披露了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的体细胞克隆猴模型。

这表明中国正式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人类疾病模型上的应用。这一成果,将有望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加快中国新药创制与研发的进程。

实现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关键在于基础学科“深蹲助跑”。

“上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化基础研究,全力筹建国家实验室,主导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面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刘岩曾说。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

一颗颗指甲大小的芯片,如今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要素,上海如何代表国家参与这个产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目前,上海正全力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装备材料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连续两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先地区之一。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朱芝松介绍,截至目前,上海已经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超过11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落户上海,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

九期一®(甘露特钠,代号:GV-971)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 供图

11月2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原创新药“九期一”(代号GV-971)获有条件批准上市,糖尿病创新药“葡萄糖激酶启动剂”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核心数据显示疗效显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到2580.36亿元,同比增长11.3%。创新药捷报频传的背后,是上海在激发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活力上的持续投入。

更开放的大平台

上海光源。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大科学基础设施已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张名片”,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曾作出如此评价。

今年5月,落户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度过了10岁生日。2.5万个世界各地的用户借助“上海之光”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科研成果。

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赵振堂曾透露,预计到2022年,上海光源每年将能接待用户超过上万人次。未来的上海光源将会是一个繁忙的大科学研究基地,国内外最顶尖的科研工作者将往来穿梭于其中。

不仅仅是光子领域,上海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先后启动了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海底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建设。

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预计到2025年将全部建成,届时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将更多地来沪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上海将依靠这些“科研重器”,成为相关领域的国际“科研重镇”。

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协同科技创新也进入了快车道。

今年4月,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一段时间以来,该平台完成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资源的数据接口对接,实现了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仪器设备、国家级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

在这一平台上,共聚集了长三角三省一市2422家服务机构的31169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上海10794台,江苏7505台,浙江9477台,安徽3393台),总价值超过327亿元。

制度创新注入活力

为将科技创新的引擎全速发动,上海展开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3月,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改革直指重点: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科改‘25条’总体来说是围绕着一条主线,也就是创新策源能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骆大进介绍,围绕这一主线,立足于激发科研人员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两个基本点,重点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这四个方面做重点突破。

不拼重金,而是拼制度拼环境。上海通过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机制障碍,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5月,澎湃新闻记者曾走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按上硅所的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个人在技术转让与许可所获收益中的奖励比重最高可达52.5%。温兆银研究员和他的团队的钠镍安全电池技术以5500万元现金和500万元作价入股实现转移转化。

目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集成度、自动化、批量化生产线已在上海嘉定建成并进入全面调试阶段。

科技创新离不开长期资本的引领和催化,将资本市场与服务科技创新相结合,是科创板从一开始就要肩负的重要使命,也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

7月,科创板鸣锣开市。对于志在打造创新“强磁场”的上海而言,科创板的开市和注册制的试点使全国范围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上海;同时,本地科创企业的培育、支持和筛选提供了新的市场化途径。截至12月6日,科创板上海上市企业12家,约占总量的19.6%,居国内第一。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同样是科创中心建设的“航标”。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