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澳门廿载|贺定一:“一国两制”让澳门女人发出了最强声音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发自澳门
2019-12-18 19:58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说贺定一是澳门最有影响力、最著名的一个女人,应该并不为过。

她在澳门家喻户晓,很多澳门人都称她为“一姐”。之所以这样称呼,除了她名中带了个“一”字,也因为她在有着近4万名会员的澳门妇女联合总会中担任“掌舵人”,身兼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还曾参与澳门基本法的起草与推广,以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的身份见证并直接参与了澳门回归祖国的整个历程。

除此之外,她还有另一重特殊身份——新一任澳门特首贺一诚的姐姐。

随着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日子愈发临近,贺定一日程表中的事项安排与日增多。但在12月14日的下午,刚在当天凌晨飞抵澳门并且开了一上午会议的她,与澎湃新闻记者见面时仍然精神矍铄且妆容优雅。

“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正式签署,我们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流着激动的眼泪长久站立……1993年,我走到街头、学校和社区推广基本法,孩子们的一双双小手紧紧握着宣传手册,那么认真地读……1999年12月20日,回归庆典上,那些高举着‘回归啦’字样牌子兴奋地走过来的澳门孩子,他们身上穿着56个民族的服饰,是一对杭州老夫妻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时光穿过20年的岁月,如今的贺定一已年近七旬,但关于澳门的每一段重要往事的细节,在她的记忆中都从未淡去。

“一转眼,20年过去了,我老了,可是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澳门,都变得更好了。”

从1999年回归日的台前幕后,回归20年的变化历程,到粤港澳大湾区与横琴,再到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一国两制”的助推,始终贯穿在贺定一所见证的澳门发展的方方面面。“回归前没人敢来,到现在每年3000多万游客到访,从1999年GDP60多亿美元,到2018年500多亿美元,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因为中央的政策支持,因为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践行。”

她说,今天的澳门繁荣,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最好说明。

“九九存珍——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档案展”正在澳门举行,贺定一当年的信件也被展出。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图

回归庆典背后的深情故事

澳门荷兰园大马路上的澳门档案馆里,“九九存珍——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档案展”正在展出。

透过文字、照片与纪念物品,回溯着20年前澳门回归日前后的珍贵往事,也记录了一些回归庆典背后鲜为人知的深情与故事。

贺定一于1999年11月15日写给澳门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庆委会”)的信件,也作为记录的一部分,展示在橱窗中。

信中说:“今年12月20日,澳门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每一位华夏儿女都热切地盼望着这一天的来临。杭州的潘曼霞老人在老伴潘建英的支持和协助下,亲手缝制了象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56个民族的服装,并希望献给即将回归祖国的澳门和澳门同胞。每一件民族服装都饱含着两位老人对澳门回归祖国的喜悦,凝结着澳门同胞的深情厚意,这是祖国同胞对澳门回归祖国的一份珍贵献礼。今年4月,受两位老人的委托,本人曾将此事转达给了‘庆委会’。日前,两位老人将全部缝制完成的56件民族服装寄给本人,并委托本人将其转交给‘庆委会’。请‘庆委会’代表澳门各界同胞接受这56件民族服装,也接受两位老人的一片心意……”

到如今,20年前与潘氏夫妇交往的过程,贺定一仍然历历在目。“那年4月份,我听说了两位老人的意愿和故事,就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后来两位老人还专程来澳门看看,我与他们见了面。”当时的回忆至今仍令她动容,“内地的同胞对澳门的情谊与关怀这么多,对于澳门回归祖国的期盼与牵挂和澳门人民一样深刻,我非常非常的感动。”

经贺定一引荐,这56件手工服装交给了“庆委会”。1999年12月20日,澳门劳工子弟学校的56个孩子,身着这56件民族服饰,高举着“回归啦”三个大字的牌子,在庆典的方阵中欢快地走来。

这一幕来临的时刻,贺定一与潘曼霞老人通起了电话。电话两端,连接着澳门与杭州,也连接着同样欣喜与激动的泪水。

20年时光穿梭而过,他们如今还保持着联络。贺定一的微信里,不仅有潘曼霞老人,还有他们的儿子。“一直以来,我们的联系始终未断,每到佳节和纪念日,还会相互问候,关于澳门和内地的发展大事,我们也会交流。”

说话间,贺定一拨通了潘家儿子的微信语音。“潘大姐最近好像不太常用微信,身体还好吗?” “回归时候那56件服装,现在还保存在劳工子弟学校,当时的照片,还展出在了澳门这边的展览里。”“我特别记挂她,一定要让她保重身体,欢迎她再来澳门!”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庆典上,澳门劳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穿着56个民族的服装欢快走过。

“一国两制”之中的澳门女人

澳门当前有67.6万人口,有9000多个社团。

如今拥有近4万名会员的澳门妇女联合总会,是澳门最大的社团之一,会员年龄由18岁起,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是名副其实的澳门妇女大家庭。

不断壮大发展,且社会地位举足轻重的妇女组织,也直接说明了澳门发展的黄金时代状貌。“尤其是回归的20年来,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基本法》全面落实,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澳门妇女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贺定一说,女性在社会各领域建设中的参与度与地位,妇女制度保障的环境与条件,是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最直接体现。

“回归前后,澳门妇女的发展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率和就业品质明显提升,妇女的经济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全方位缩小了性别差异。”

澳门妇女联合总会提供的数据表明,1999年时,澳门有22万余名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为56.1%,职业仅限于制造业,人均月收入479美元,当年就读高等教育的女性也仅有4019人。

但数据在2018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年的澳门女性人口总数增长至35万余名,劳动力参与率升至67%,担任专业、管理领域职业人数持续上升,人均月收入增至1875美元,正在就读高等教育的女性为18663人。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澳门女性就业人口还首次超过了男性。

“这都是因为回归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为澳门女性参与国家、内地各地方和澳门特区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贺定一说,她身边的许多女性代表,参与到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海联会、妇联、青联等国家各级建制架构和特区各个政府机构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在为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澳门社会繁荣稳定不断实践。

不仅如此,澳门女性的世界声音,也因“一国两制”的政策力挺,发出了史无前例的最强声音。

“在联合国的妇女地位委员会上,澳门以代表团的身份参与其中,还在会上争取到为澳门发声的机会。这在回归祖国之前,我们是想都不敢想的。”贺定一说,因为回归,因为“一国两制”,因为祖国在背后的强大支持与鼓励,澳门女性才能更高更远地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澳门。

贺定一在澳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大湾区机遇与多元趋势下的澳门经济

近几年,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如何破解博彩旅游业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矛盾,是澳门政商学界探讨最多的话题。

这也是贺定一多次公开呼吁的问题。

经济适度多元,是澳门的必然发展选择。作为自由港,澳门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有连接和辐射葡语系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优势,以及联通国内外市场的区位优势。然而,长期以来,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第三产业特别是博彩旅游业不断扩大,单一的产业结构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制约着澳门的发展。

横琴的发展建设,正是为了拓宽粤澳合作空间,丰富产业内涵,为澳门产业多元化创造条件。而澳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也正是与珠海横琴自贸区的深入合作。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贺定一,也正是助推横琴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她于2012年主要参与并提出的《关于尽快出台横琴开发优惠政策落实细则的提案》之中,提到的关于横琴税收优惠、通关便利、建立产业准入目录、制定车辆进出办法等多条政策建议,在随后的7年里基本都得到了有效落实。

2015年,中央批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横琴被纳入广东自贸区范围;2019年,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其中,横琴的发展不仅被多次提及,“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还被作为单独一节,作出明确部署要求。

当前的横琴,青年创业谷产业园、横琴总部大厦、粤澳合作产业园、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等设施的建设,为澳门产业多元化拓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目前横琴全区注册企业近5.6万家,其中澳资企业就达到了160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130亿美元,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十余个门类。”

但横琴的发展与粤澳的合作仍然任重道远,贺定一的关注与推动仍未止步。她认为,下一步,澳门还应继续加强社团与横琴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合作,为在横琴创业、就业、就学、居住、旅游以及养老的澳门居民及横琴本地居民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精细化的服务。

“澳门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只有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整体发展中,才能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独特作用。”在贺定一看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澳门的发展不仅只立足于澳门本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谋篇布局应着眼长远,将自身发展方向与国家发展需要有效结合起来,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下制定澳门的发展规划,才能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