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舆情分析】打造可视化回应,提升舆情引导质效
全媒体时代,视频、图片的传播效果要胜于文字描述,可视化表达正在成为舆情回应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司法公开、警务公开工作的推进,政法机关也将图片、视频等表达形式应用到舆情回应中,有效提升舆情应对的质效,满足公众对真相的渴求。
打造图文通报,提升通报可信度
“有图有真相”是网络舆论场中的高频热词。该流行语广泛流传,折射出社会公众在网络环境下对图片信息可靠性的认可。图像证据是辅助政法机关执法办案、惩恶扬善的重要工具,在一些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中,为佐证调查结论的可信度,政法机关也将现场图片呈现出来,打造图文并茂式通报,助推敏感舆情快速平息。
2016年6月,网传“南京司机群体械斗致一死多伤”不实信息,@江宁公安在线对此发布了长篇图文通报,通报中现场地图、监控视频截图、文字“轮番上阵”,有力证实了街头斗殴子虚乌有,辟谣效果极佳。

发布完整视频,还原事实真相
相较于图片,视频能动态性、立体化地再现事件经过,真实度更高。视频也是公安机关进行可视化回应的常规手段。
网络短视频是涉警执法规范化舆情引爆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某些断章取义的短视频,常常误导舆论质疑民警粗暴执法。对此,执法记录仪中的完整视频就成为警方澄清不实炒作的关键证据。

不仅是警方执法记录视频,突发事件的现场监控录像也能起到还原真相、赢得舆论认可的作用。2019年3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管理问题中,学生家长曝出的食物发霉变质图片是引爆舆情的导火索。对此,成都市成立联合调查组,查明网曝图片系学生家长伪造摆拍,以求制造社会影响。成都警方还发布了涉事家长进入库房作案的监控视频,有力佐证调查结论,化解舆情。
制作配套图解,方便网民阅读理解
在一些热点舆情中,舆论可能存在多个疑问、多种质疑,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作出全面、有针对性的回应。目前,针对舆论关注度高的涉法敏感舆情,政法新媒体发布长篇通报逐渐常态化、成熟化,打造出了多篇内容翔实、逻辑清晰的“教科书式”通报。但也应注意的是,单纯的纯文字长篇通报,难免与公众有限的注意力、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形成冲突,再加上政法工作专业性强的特点,很可能导致关键信息被忽略、误读,进而弱化引导效果。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扫描二维码
原标题:《【舆情分析】打造可视化回应,提升舆情引导质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