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者为武汉抗疫发起心理援助团:已接访近两千,普遍情绪好转

澎湃新闻记者 喻琰 实习生 王月伦
2020-02-13 07:17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心理援助团队成员康健(化名)在大年初五那天,接到了他的第一位来访者电话。

这名来访者在得知亲属确诊为新冠肺炎后,被医院建议在家自我隔离。

电话那头,来访者不断强调“我的亲属可能会死”“我真的害怕失去亲人”。

一通57分钟的电话过后,来访者语速放慢,情绪逐渐变得平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多家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师协会,包括高校心理学院纷纷开通援助热线,为疫情之下陷入心理危机的人提供心理援助。

1月25日,正月初一,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明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起公益活动——“武汉疫区在线心理援助团”(又名“养正疫区在线心理援助”),一天之内,近3000位志愿者集结,为武汉提供心理援助。

李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活动发起截至2月12日,养正在线心理援助团队已接待1800多名来访者,主要以医护人员为主,通常每一位来访者咨询时间为50分钟。

“目前来访者普遍从恐慌的情绪中好转,求助人数也在稳中有降。”李明分析,疫情过后会有一些人会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情况严重的也会产生代际传承。

“通过专业的心理援助和科普培训,会将心理创伤降到很小,甚至可能转化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李明说。

1月25日,李明教授在其微信上发起心理援助活动。 来源:受访者朋友圈

“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件事情”

1月25日,大年初一,康健(化名)正式加入李明教授发起的“养正”在线心理援助团队。疫情来的突然,自从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关于“养正”招募心理咨询师的公告,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康健没有过多考虑,便扫码加入。

2008年,康健曾在后方支援过汶川地震灾区的心理服务。一天平均5个小时的咨询时间,康健认为在灾难面前,人们经历的创伤可能需要通过长期的心理咨询来缓解。

成为平台一名咨询师,需要经过三方面的筛选。作为此次公益活动发起人,李明告诉澎湃新闻,平台对咨询师的资格会进行严格的把关。审核标准是:具有国家二级咨询师资格、个案咨询需要不少于500小时、有持续三年咨询经验。同时平台还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督导队伍。

李明在团队中负责管理和督导工作,咨询师审核通过后,李明会对咨询师进行一场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咨询师职业伦理方面。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李明编写了《养正疫区在线心理援助伦理守则》,守则内容包括:对求助者个人信息高度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传播;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求助者索取报酬或其他回报;不得与求助者建立援助关系之外的任何其他关系等。

寻求心理援助的来访者需要扫描接待员随机分享的二维码,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互相约定咨询时间。

咨询方式则由来访者和受访者互相之间决定,可以视频、电话、语音,但不能打字。“因为打字不能传递人的感受、情绪这些细节。”康健说。

经过三方面的资格筛选,康健正式入群,成为一名咨询师。群内的咨询师从编号来看,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件事情”的感受让远在内蒙古的康健感觉兴奋。

在线心理援助平台在线上工作  来源:李明博士微信公众平台

一次57分钟的危机干预

康健擅长的是精神分析方法。康健介绍,精神分析法在临床实验过程中,不强调咨询师的主动性,“以受访者的话语为主进行分析。”

而在疫情之下,强调的是对一线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心理进行危机干预。

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康健认为,咨询师需要在短时间内识别来访者的话语中,有没有伤害自己、想要自杀的念头。“更加强调咨询师的主动性。”康健说。

李明的团队规定咨询时间为50分钟,如何在50分钟时间内识别出来访者的话语信号,对咨询师的专业度提出挑战。

1月29日,康健接触到第一个来访者。这名来访者在得知亲属确诊为新冠肺炎后,被医院建议在家自我隔离。

在自我隔离的第五天,来访者给康健打了一通57分钟的电话。

电话那头,来访者不断强调“我的亲属可能会死”“我真的害怕失去亲人”。

康健说,伤心、难过、悲伤、恐惧以及对亲属的难以割舍,这是正常的情绪。“我们的倾听就是在帮助他们梳理凌乱、纷杂的情绪。”

前半段,来访者情绪激动、情绪曲线“跌宕起伏”,康健作为咨询师,需要跟随他/她的话语,进行回应、提醒。

来访者在描述给被确诊的亲人送饭的场景时,会说“我的亲人要被饿死”“我很担心,我很难过”。在这期间,康健会提醒、跟随来访者说“怎么了”“亲人还在这”“亲人还好”这些类似的话语。

在康健看来,来访者的表达,是梳理自身情绪的过程。咨询的后半段时间里,来访者语速放慢,语句表达也会更加清晰,情绪逐渐变得平稳,这些细小的变化,康健认为危机干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并不是等来访者自己说我感觉好了,就代表危机干预起到了作用。”康健说,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现在疫情之下的人们,暂时还没有顾及精神上的需求。

这是康健第一次在线上参加公益性质的心理援助活动,康健好奇,能不能够与此次疫情之下的来访者建立比较持续、长久的咨询关系,“那么长的影响,人的心理是怎么发展的?”康健说。

57分钟的通话结束了,康健对那头稍显平静的来访者说,“后面我们可以继续约时间,来讨论现在你现在面临的困惑。”

普遍从恐慌的情绪中好转

李明曾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所有大灾的心理援助工作,一些心理援助现在还在继续。他认为,灾难事件的承受者是集体性的,而灾后心理反应因人而异。

李明告诉澎湃新闻,从活动发起截至2月12日,“养正”在线心理援助团队已接待1800多名来访者。最初大部分来访者在咨询期间表现出恐慌和绝望、部分特殊求助者有愤怒情绪,到目前来访者的情绪开始从恐慌中好转,求助人数也稳中有降。

李明认为,心理援助需要长期跟踪,“我们也计划做持续的援助,尊重心理成长的规律。”在他看来,长期的心理援助可以给求助者提供稳定的安心作用。

李明猜测,疫情过后可能会有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来访者出现。而通过长期的心理援助,会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这些影响降到最低,甚至转化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每个生命对身心挑战的反应都有独特的创造性,有些创伤不但会让人受伤,也会让人强大。”李明说。

有参加过其他线上心理援助的疫区志愿者写信,感谢曾为其提供干预的咨询师,信中,这位志愿者写道:“我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去应对这一切,但同时,我也会手足无措会惊慌无力,我会情绪失控,会找朋友寻求帮助,我并不为此感到丢脸和难堪,这绝不是因为我不够强大或者太脆弱,而是我知道,我依然对这个世界抱有爱意。而爱里没有失败。”

    责任编辑:徐笛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