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市民问卷报告①︱防疫应特别关注缺少家庭支持的高龄群体

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应对调查组 执笔:孙明、王甫勤、朱妍
2020-02-19 10:2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日前,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澎湃研究所联合发起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应对问卷调查,澎湃研究所栏目于2月9日发布了三个调查问卷:社区服务问卷、市民生活问卷和企业运营问卷。

市民生活问卷由同济大学社会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设计,线上填答时间为2020年2月9日10时至2月11日10时,共回收有效问卷134707份。本次调查采用非概率抽样,网络调查的方式会使样本的结构与上海市民的总体结构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数字鸿沟”的存在使部分市民意见在网络调查中无法表达,因此分析与使用本调查的结果务必谨慎。但通过分类统计,呈现不同群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生活状况的差异,着重把握某些目标群体的困难与诉求,本调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134707位受访者中,有78.7%自疫情暴发以来(2020年1月15日之后)从未离开过上海,有21.3%离开过但已返回。样本中女性占72.4%,男性是27.6%。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的教育程度是大学本科,达到59.2%,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3.6%,而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仅占7.2%。受访者的职业集中在办公室职员(56.7%)、专业技术人员(13.5%),不同类型单位的管理者也占到一定的比例。受访者居住的社区类型主要是商品房小区(53.2%)、老公房社区(25.7%)以及拆迁安置和经济适用房小区(10.8%)。受访者家庭的人口数主要集中在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占到39.2%。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健康(51.0%)或比较健康(40.3%);有11.9%表示自己患有慢性病。总体而言,本次调查的样本女性和年轻受访者的比例偏高,整体受教育程度偏高。

疫情发生正值中国农历春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超过85%的市民认为,自己的生活因疫情受到很大或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购买生活物质、获取防护物资、出行活动、孩子的教育、工作等多个方面。

市民选择居家隔离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前,市民购买日常生活物资的便利程度较为不便,尤其是常用药品。调查数据显示,在购买粮油方面,有64.6%的市民认为较为便利,而蔬菜和肉蛋类物,认为购买便利的比例分别只有56.0%和57.1%,在所有物资中,常用药品的比例最低,只有30%。

受访者购买生活物资的主要途径为网络购物、实体超市与店铺购买。调查数据显示,通过网络购买生活物资的比例高达80.5%,但受到春节和全国道路管控的影响,网络购物的物流速度很大限制,因而通过实体超市或店铺购买生活物资仍有83.2%,市民外出购买生活物资的情况,增加了人员接触的潜在风险。因疫情形势严峻,市民在露天摊位购买生活物资的比例较少,只有17.9%。

疫情暴发以来,市民根据市委防控要求,实行居家观察14天,除了购买必要生活物资之外,外出情况明显减少。调查数据显示,与疫情暴发前相比,只有3.6%市民“和以往一样”去菜场,3.5%的市民“和以往一样”去便利店,3.2%的市民“和以往一样”去医院。去大型超市的比例略高一些,“和以往一样”的比例为5.2%。对于地铁和公交车站等地方, “和以往一样”的比例均不足2%,而类似社区公园、亲戚朋友家等地方,比例不足0.5%,因此可见,疫情暴发以来,超过99.5%的参与此项调查的市民未去过(或明显减少)社区公园或亲戚朋友家等公共场所或参加聚会,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龄人群中“没有口罩”的市民比例最高

绝大多数上海市民家中备有口罩、洗手液、消毒用品(如酒精、八四消毒液)、体温计等健康防疫用品,半数市民备有一次性手套,一成市民甚至备有护目镜。仍有6%左右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家中并没有储备口罩这一最基本的防护用具。

有79.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疫情出现前后已有储备或及时购买了口罩,这部分群体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也懂得如何进行网上采购。从人口特征来看,越年轻,越具风险意识;而学历越高,风险意识也越强烈。分别考察不同年龄组的受访者,发现7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表示自己家中“没有口罩”的比例是最高的,超过10%;其中75岁以上人群没有口罩的比例更是高达17%。

不同年龄组的市民在疫情出现前家中已有储备或疫情出现后及时购买口罩的比例

“无罩”户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渠道与“有罩”户并无差异,但在各种物资的购买便利度上评价都更低。在疫情中没有购买过粮油、蔬菜、肉蛋、生活必需品的受访者仅不到1%,看来生活仍要继续,那么如何买东西,去哪儿买东西,这都是问题。调查显示,“无罩”户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渠道与“有罩”户并无差异,去实体超市或店铺购买的比例最高,网购次之,求助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帮忙购买的比例都不到2%,非常之低。

“无罩”群体仍有刚性的外出需求,因此面临较大风险。在“无罩”群体中,有13.4%表示自己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等)。而在这部分患有慢性病的人群中,有13.9%表示疫情发展至今,他们没有去购买过常用药品;有75.3%表示没有去过医院,有66%的人表示,买常用药品变得“不方便”或“很不方便”。

调查询问了受访者如何评价比较“无罩”户与“有罩”户在物资购买便利度上的评价(以1-5分计,分值越高,表示便利度评价越高),可以看到,“无罩”户在各种物资的购买便利度上都评价更低。

截至调查问卷截止时间(2月11日10时),上海的社区基本没有施行封闭式管理,很多小区的做法是在出入口进行盘查和体温检测,并对未佩戴口罩的进出人员进行规劝,很多公共场所(例如超市、商场、菜场、杂货店、熟食店等)也明确贴出了“未戴口罩,不予入内”的告示。

一线基层工作者的口罩配给不足,体制内外发放防护物资发不平衡

有13.2%的受访者表示,口罩是由本人或家人单位发放的。从就业单位类型来看,体制内就业群体从单位获取防护资源的比例较高,表现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公务员/村居委员会工作人员中,有31.8%表示单位发了口罩,国有企业管理者有27.1%从单位拿到了口罩,而民营和外资企业管理者从单位获得口罩的比例仅为9.6%。

不同单位类型受访者中从单位获得口罩的比例

从职业类型来看,一线工作者,尤其是需要群聚性工作,或是需要频繁与他人打交道的工作者,例如工人、商业服务人员(餐厅服务员/商店销售员/司机)等,有20%左右表示从雇主处获得了口罩。

旧式里弄、农村社区、老公房社区的市民,通过居委会登记获得口罩的比例较高。居住在九时里弄的受访者通过居委会登记后购买口罩的比例达到41.9%,农村社区和老公房社区的受访者该比例分别是35.9%和33.1%,相较而言,居住在商品房社区的受访者通过居委会登记后购买口罩的比例为28.5%。

从各个区的情况来看,金山的受访者中通过居委会登记后购买到口罩的比例最高,达4成,相比之下,浦东、奉贤、闵行等区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就比较低,约在25%左右。

应特别关注防疫政策对高龄群体的覆盖

不同年龄群体的受访者,去实体超市或店铺购买生活必需品仍然是获取生活补给的主要途径,大约都在80%以上;而网购生活必需品的比例则随着年龄显著降低,60岁以上人口,采用网上购物途径的比例不到60%,而中青年群体则高达80%;而依赖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购买生活物资的比例在各个年龄段中都不到2%,差异很小。在“抗疫”特殊时期,应当十分依赖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的高龄人口,似乎也没有采取这一模式。在此次受访的高龄人口中,还有6.83%表示是自己独自居住,并没有同住的家人,因此他们也很难仰赖家人帮忙购买生活物资。

灾难中的高龄人口原本就是极其脆弱的一群人,他们缺乏有效的社会关系和信息技术联接,难以准确判断形势并及时获取防护物资,又难以借助网络技术来多渠道获取生活物资。与此同时,高龄人口的健康状况更糟,患慢性病的比例更高,需要定期求医买药。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他们缺乏防护用具,例如口罩,自身免疫力又比较低下,他们不应该出门;但他们需要买菜,需要抓药,无法借助网购的他们又必须要出门。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一点,能用手机扫码填答问卷的高龄人口还是其中比较年轻、技术接受度较高的一群人,可以想见,更多的高龄人口在此次疫情中,将面临更为困顿的局面。尤其是那些缺少家庭支持,而社会支持也难以就位的城市高龄群体,我们的政策如何在安全防疫与便利生活中找一个平衡点,是基层组织和社区面临的大考。

政府应特别关注防疫政策对高龄群体的覆盖,注意防疫工具与宣传普及中的 “数字鸿沟”,必要时要借助传统的传单式工作法,而不仅仅通过小区微信群、公众号平台等数字宣传形式。

(本文作者系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明、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甫勤、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妍,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拼音为序)

    责任编辑:康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