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抗疫观︱英国:政策是如何一步步被片面理解的

陈姗姗
2020-03-16 19:44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这是真的吗?”当周五(3月13日)亲戚发来一条标题包含“英国把‘群体免疫’作为抗击新型肺炎政策”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时,我才意识到,原来“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这个词的影响力已经那么大了。“如果是真的,你就赶快回来吧。”他们紧接着说。

“群体免疫”在中国社交媒体成为热门词,源自英国政府的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伦斯勋爵(Sir Patrick Vallance)3月1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三月初推出英国抗击疫情的计划,包括控制(Contain)、延迟(Delay)、科研(Research)和缓和(Mitigate)。因此,3月12日英国政府在唐宁街办公室开的新闻发布会受到万众瞩目。

这次新闻发布会上,首相宣布,英国进入下一阶段,即延迟(Delay),并宣布一系列建议和措施。比如,现阶段要保护老人和身体有恙的人,如有不适,要与他们自觉隔离,并保证医疗资源能继续提供给医院其他病人。对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政府建议在家自我隔离七天,因为大部分人症状会消失,如果七天后仍身体不适,可拨打111热线,会有专人接纳病例。这样,减少病毒测试数量,可减轻医疗负担,总患病人数的数据也会保持稳定。

英国保守党政府的政策,得到许多期盼严格抗疫的人嘘声一片。此前,苏格兰和爱尔兰关闭了学校,苏格兰出台政策,为需要停工的买房者暂缓了贷款还款。意大利更是封锁全国。3月13日周五,即新闻发布会后一天,与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同台的帕特里克·瓦伦斯勋爵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他支持政府抗疫政策。采访中,他提及“群体免疫”,简单说,当相当比例的人口感染某种病毒时,整个社群就会对这种病毒免疫。

采访后,英国天空新闻网(Sky News)首先发出标题为“突发新闻:英国需要感染新型冠性病毒以获得‘群体免疫’”的报道。 天空新闻报道(13号首发,15号更新),帕特里克·瓦伦斯勋爵说英国需要有60%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英国将能享受群体免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更是直接在标题上将“群体免疫”定性为英国的抗疫“战略”。

“群体免疫”究竟是不是英国的抗疫政策?

天空新闻网的文章,提及了3月12日发布的抗疫政策,但并未提“群体免疫”为政府政策。不过,将两者并置,并把“群体免疫”放在标题和开头,让人不禁联想。而《卫报》BBC基于周五(3月13日)采访的新闻,都是说帕特里克·瓦伦斯勋爵表示支持政府政策。BBC在文章末尾引用了瓦伦斯勋爵关于“群体免疫”的陈述,但从时态和语境上皆可看出,这是在客观陈述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如果光看标题或某个媒体,很可能将“群体免疫”误读为英国现阶段的抗疫政策。的确,英国的政策遭到不少诟病,也让“群体免疫”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上放大。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更是遭到多次误读,完全脱离了最初语境。

周六(3月14日)晚上,针对认为政府使用“群体免疫”作为抗疫政策的批评,英国健康管理和社会关怀部门回应:“群体免疫不是我们的抗疫政策之一,这只是一场疫情的副产品。我们的目标是救治生命、保护弱者,并减少国民健康体系的压力。”

既然“群体免疫”并非英国抗疫政策,那英国媒体为何讨论它?

在英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新闻和舆论里,“群体免疫”其实只占很小一部分。除了前文提及的媒体,对这个理论在各类疫情语境下的可能性,其他媒体也早有讨论。比如,《连线》(Wired)杂志的健康栏目在唐宁街的新闻发布会之前,就讨论了“群体免疫”论的可行性,并对这是否会是政策之一存疑。去年英国遭遇麻疹疫苗风波时,《连线》也刊文讨论过“群体免疫”。

这次,首先将“群体免疫”放上新闻标题的英国天空新闻网,素来有新闻报道哗众取宠的名声。《金融时报》相对公正,但立场偏重中产阶级和特权阶级,和英国天空新闻网同属保守派。另外,将“群体免疫”放在标题的,还有英国极端保守派的小报《太阳报》。一般来说,保守派的媒体对社会公平性的诉求较弱。《卫报》则为自由派媒体,相对来说,报道趋近信息透明也较具国际视野。而BBC属于公共媒体,追求公正公平的报道,也更偏重本土化。

各媒体立场和报道风格不同,发出的新闻角度也不同。在对事实存疑时,最好的方法是多读各类新闻,并找到源头。比如,回顾周四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录音和相关报道,并观看帕特里克·瓦伦斯勋爵周五采访的视频,来判断其言论是否即为实际政策。

既然“群体免疫”并非公共政策本身,为什么有那么多学者和民间的反对声音呢?

在邻国爱尔兰和北部自治的苏格兰发布严格的抗疫政策后,许多机构预期英国政府也会实施类似政策。两周前,超市里出现卫生纸断货,发布会前后,超市意大利面也遭到抢购,民众做好了在家度过疫情的准备。因此,周四发布会后,政府没有关闭学校,也没有要求人们在家上班,许多人对政策本身表示不解甚至不满。有民众已向政府请愿关闭学校,甚至封锁英国,同时也有许多民众请愿,不要在现阶段就关闭学校,担心产生更负面、更严重的社会影响。

几天前空掉的超市货架,和每人限购五包的限购标识。本文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周四记者会上,也有记者提问,为何不关闭学校,得到的答案是,如果关闭学校,更难保证这些孩子的去向,而在学校,起码能集中管理。在和教育界朋友聊过后,我了解到,他们的确担忧关闭学校未必有助于控制疫情。仅在伦敦就有230万贫困人口,即将近伦敦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70万为儿童。他们面临各种家庭问题,许多人需要依靠公共资源,如图书馆的公共网络和学校资源来学习。如果学校关闭,这些孩子的学习、安全,甚至正常生活都可能得不到保证。如果无人看管,他们可能会在公共场所游荡,加剧病毒散播隐患。如果他们由祖父母照顾,那么新冠肺炎疫情中最脆弱的老年人群就更容易暴露在病毒中。此外,考试季在即,关闭学校,可能会影响许多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

再比如,苏格兰快速封锁后,考虑到许多人无法继续工作,故出台延缓买房者贷款还款的政策。然而,苏格兰并未出台政策保护租房者,为缴房租,这些人只能在疫情期间工作。在实施政策之前,是否考虑到各方需求和相应后果,都会影响疫情中的社会稳定。不少苏格兰租房者发现自己并未受到封锁政策保护,联名在媒体上发声,要求得到相应保护。

3月15日,英国政府公开表示,接下来几周,可能会隔离70岁以上的老人。周四唐宁街的新闻发布会,还提出“自我隔离疲劳”(self-isolation fatigue)的概念,即人们无法长期在家不外出,自我隔离政策要选择最佳时期才用,否则效果不佳。这次隔离老年人的消息提前放出,也是提醒民众提前做好准备。政府的紧急情况科学顾问团随后表示,保护弱势人群的政策,包括在家隔离等,将一一出台。

其实,英国的公司和机构二月底已根据自身情况出台相应政策,包括在家工作和加强卫生管理。二月和三月,一些公司出现员工和访客确诊的状况,公司员工也在当天被要求开始在家上班,等待进一步通知。这也督促更多公司和机构出台应急措施,以防类似状况发生。

那么,医学工作者的反对不具说服力吗?

国内社交媒体上有人质疑,称《柳叶刀》的主编Richard Horton在Twitter上发言反对“群体免疫”。首先,医学杂志主编的个人观点,不能作为医学事实论据,虽然权威人士在社交媒体上言论的确能成为他支持的观点的助推器。再者,Richard Horton的观点,是以达到“群体免疫”作为英国抗疫政策最终目的为前提,那么,这种事实基础是否存在,有待斟酌。

《柳叶刀》主编3月14日在Twitter上发文。

3月14日周六晚上,295位学者联名发布公开信,希望英国能实施更严谨的抗疫政策,不要试图用延缓政策来达到“群体免疫”的功效,建议政府实施政策让人们开始“社会疏远”(social distancing),英国健康管理和社会关怀部门也对这封信回应,并表示“群体免疫”并非政府政策。

帕特里克·瓦伦斯勋爵上任六个月,没有传染病学背景,主要研究方向为血管和内皮生物学。医学机构工作的英国朋友,对帕特里克·瓦伦斯勋爵的话语的权威性质疑,说他仅仅是位政客,很难判断“群体免疫”是否是政策一部分。但他的确代表了政府接受采访,并说出“群体免疫”的概念,这就很难不引起争论。有医学专家联名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学术界和社会上各种声音交战之时,民众早已自觉开始 “社会疏远” 了。许多大型活动和民间活动延时或取消,比如英超联赛暂定延期到四月举行。二月,我不断收到当地诊所的短信,提醒如有症状应遵循的就医步骤;我常光顾的不少运动场馆群发邮件,表示对疫情重视,并告知自己采取的措施;我志愿服务的减少食物浪费的机构,更是数次公告,让志愿者严格遵循卫生准则。虽然面对经济困难,许多剧院也在此刻选择延后演出,以减少公众接触。

不少公众活动也在网上公告,表示对取消出席的人表示理解。英国人举办活动,甚至是自家派对,都起码一个月以上提前组织,大中型活动更是提前一年到半年。所以,无论临时取消还是对未出席者的理解,都足见对疫情的重视。

周五,新闻报道一位地铁司机确诊。难道伦敦交通网络不怕民众恐惧吗?伦敦交通网络和英国火车网络出现意外事件时,通常当地媒体和交通网站上立刻会通报。司机确诊的消息,按照平常的处理方式,会如实报道,也督促伦敦交通网络重视地铁清洁。事后,他们通过邮件发出通告,详细表述了日常消毒和疫情期间消毒过程,以让民众安心。

3月15日,在公园踢球的人。

我在国内外社交媒体解释以上概念和梳理事实时,遇到过最接近人身攻击的应答是—— “你为什么要支持托利党(即英国保守党,带有贬义)的政策?他们知道有你这样的支持者应该很高兴吧?”

是否支持政府政策,与是否旁观媒体片面放大某些内容,甚至歪曲事实,是两件不同的事。政府政策、新闻媒体、社交媒体、民间团体和普通民众对疫情作出的回应,与国内期许不同,就会被很多人认为“这是错的反应”。有些人看了公众号推文而误读政策,而另一些人直接将政策定性为“错的”。

旅居英国多年,我从生活方方面面感受到英国保守党许多政策的失利,特别是削减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经费、紧缩对外籍医护人员的移民政策,这对今日的医疗资源紧缺必有影响。政府是否会因此次疫情而反省?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能否熬过这一关?这些都是未知数。

但政府的抗疫政策和作为并非存在于真空,与民间的声音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自中国疫情暴发起,《卫报》就专设了新冠肺炎的24小时滚动直播报道,更在全球疫情暴发后,有当地记者加入报道团队。三月第二周,《纽约时报》的新冠病毒的相关报道才对公众免费,而《卫报》一直坚持免费提供信息。面对可能有更多人在家隔离的情况,英国各地组织起了为隔离者服务的志愿者小组,已达到616个,数量还在增加。英国政府网站,特别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和英格兰公共卫生署的页面上,一月就有大量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信息、英国疫情信息和应对措施,这些信息帮助许多民间决策者(如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学校的管理部门和社区顾问)找到最佳应对方案。

英式幽默也在抗疫中体现。有人清空了超市货架上的卫生纸和意大利面,也有人和空货架合照,并配上幽默的文字,发在社交网络上。随后,各大连锁超市下了限购令并及时补货。朋友纷纷表示理解说,如果家里人多,每人限购五包意大利面,还真不够吃几天的,自己暂时吃“健康”版的豆子面吧,虽然难吃又没营养。

总之,许多人不满英国政府的政策,也有人对此有不同解读。无论各界反应如何,唯有信息透明,新闻媒体、社交媒体上有不同声音,各行各业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应对,个人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

(作者陈姗姗系旅居英国的华人,供职于媒体)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施佳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