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钱锋委员:尽快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方案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栾晓娜
2020-05-21 14:2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智能化时代,应该如何培养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拟提交一份提案,就智能化时代的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提案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产业,也是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疫情期间,我国发挥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优势,在防护服、口罩、消毒用品等防护物资生产和保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推动制造业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制造的工程科技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

钱锋认为,新时代要求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要求未来的制造业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跨界整合能力和解决现实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体系更新滞后;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工科师资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亟待加强等。

针对上述问题,钱锋在提案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加快工程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再造。

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尽快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工程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

长期目标是建设适应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设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编写案例和教材,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使新技术成为未来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天然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真正掌握将新技术融入到制造业中的能力。

第二,探索多元化的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制造业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十分重要。除了传统的“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科技型人才,还需要“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销售型人才,更需要既掌握工业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专业知识,也了解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多元化培养模式和双学位培养制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第三,创新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跨学科培养方式。

一是打破学科和专业藩篱。组建跨学科的课程和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并开展教学;二是建立跨学科导师制度。为研究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智能技术领域的导师,共同指导其开展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三是鼓励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吸引智能技术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的本科生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

第四,大力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师资队伍综合能力。

一是创造有利于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条件。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项目,鼓励制造业领域和智能技术领域的教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共同攻关制造业领域的智能技术问题。

二是强化对工科教师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考察。将工科教师在解决制造业现实工程问题的贡献作为其绩效分配、职务职称晋升、岗位晋级考核中的重要指标,引导其关注并解决当前制造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是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组建由教师领衔组成的企业实践团,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教师整体工程科技素质与能力。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