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肌肉男还是小鲜肉?

2020-06-20 16: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无题,《士兵》系列,1999 阿迪·内斯 Courtesy Adi Nes & Praz-Delavallade Paris, Los Angeles

“男子气概”(Masculinities)一词,在当下已经不是一位常客。一方面,更年轻一代父母的口中,对儿子“要像个男人样啊”的叮嘱不再频繁;另一方面,在以“政治正确”提倡多元化的社会的一些语境下,“男子气概”早已开始扮演着“大反派”的角色。

那么,什么是“男人样”?什么又是“男子气概”,常人对这个词都有一定的认识,却又不怎么会形成系统的认知。实际上,得益于男性生理构造带来的某些优势,自人类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之后,父权迅速建立起绝对统治。凡是能够顺应和巩固统治的特征,体现在人身上,代代相传,不断“优化”,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典范。实践这种典范的往往都是男性,故而这种典范,自然就可以概括为男子气概。

弗雷德和轮胎,1984 赫伯·里兹 © Herb Ritts Foundation, courtesy Hamiltons Gallery, London

但是,在愈发强大,挥动起来遮天蔽日的“政治正确”旗帜之下,“男子气概”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真正将其作为一种常识的话,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讨论?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Centre)于2020年2月到5月举办的大展“男子气概:通过摄影解放”(Masculinities: Liberation through Photography)尝试给出线索。大展的名称里竟然用上了“解放”一词,足见策展人对这一主题处境的定位。要了解这种处境,就要去巴比肯艺术中心。

巴比肯艺术中心位于伦敦市中心金融城,坐拥音乐厅、剧院、电影院、画廊、展览馆以及数个非正式表演场地外加餐厅和酒吧,是欧洲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此次展览即在其画廊。艺术中心是巴比肯屋村(Barbican Estate)的一部分,这组建筑群以其“粗野主义”(Brutalism)风格特立于周遭绝大多数形式光鲜的现代建筑中,又以其提供的“艺术”独行于身旁法则精准的金融和法律的气氛里。看上去像直接由泥沙抹出的外立面加上方正且棱角分明的外观,这“粗野主义”正好就能直观诠释男子气概在外部呈现时给人的一种“特质”。

进入这幢“钢铁直男”般的建筑,我们将直面“男子气概:通过摄影解放”展。

“粗野主义”风格的巴比肯屋村 刘铖望 摄

展览分为6个部分,就体量来说,几乎是伦敦常规摄影展的一倍,连场地都分成两层。

第一部分叫“瓦解原形”(Disrupting the ARCHETYPE),版块文字排版与主展览名相似,粗大的“ARCHETYPE”直接入眼,其上方的“Disrupting the”则需要第二眼才会注意到。对观众来说,第一眼看见“原形”,然后才知是要对其动手,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这部分的意图和走向。

美式橄榄球,2008 凯瑟琳·奥皮 © Catherine Opie, Courtesy Regen Projects, Los Angeles and Thomas Dane Gallery, London (第一部分展览作品)

第二部分主题的主体是“秩序”(ORDER)这个单词,上面戴顶“男性”(MALE)的帽子,下面挂着“权力、父权和空间”(POWER, PATRIARCHY AND SPACE)字样的几根彩带,显得很有气势。更有气势的是这部分展览的内容,每组都是规模颇大,内容统一而铺陈。

皮约特·乌克兰斯基的《纳粹们》现场呈现 ©Tristan Fewings,Getty Images (第二部分展览作品)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大字“家庭”(FAMILY),上写“离家太近”(TOO CLOSE TO HOME),下接“父亲身份”(AND FATHERHOOD),预示着男子气概正走在归家的路上,也表明这部分作品有着“家庭”的共同面貌。

镜子,《家庭影像》系列,2015 安妮塔·巴托斯 © Aneta Bartos (第三部分展览作品)

并非每个男人都愿意、都能够组建传统意义的家庭,尤其是因为性取向在世俗和法律面前难以自由舒展的群体。第四部分“男子气概酷儿化”(QUEERING MASCULINITY)主要展现这个内容。在现实中尚未受到公正对待的群体,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表达更加个人化,常常带着反抗和呐喊的情绪。

塔利班肖像,阿富汗坎大哈,2002 托马斯·德沃扎克 © Collection T. Dworzak/Magnum Photos (第四部分展览作品)

与第四部分相似,第五部分“开拓黑人的身体”(RECLAIMING THE BLACK BODY)关注的,是另一种少数人群:黑人群体。

许多幸福都回来了,1980/2007,《无品牌:美国企业的黑人反思》系列,1968-2008 汉克·威尔斯·托马斯 © Hank Willis Thoma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第五部分展览作品)

前5个部分,先把“男子气概”塑造成具体的各种形态,再一一使其消解;从抽象的命令发布者、秩序的制定者到具体的家庭角色(父亲、儿子、丈夫);不忘关怀少数群体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以单一的男性视角看,已经算完备了。然而,“男子气概”能够成立的本身,就是建立在与另一个天然性别相对而言的基础之上——女性。所以,最后一部分,用“女性”(WOMEN)作为大标题,“女人眼中的男人”(ON MEN)作为第二眼能看到的副标题,“反转男性凝视”(REVERSING THE MALE GAZE)作为需要走进细看才能得见的注解呈现给观众,作为整个展览的结尾。

汉斯·伊科波姆的作品《理想男人》展览现场 ©Tristan Fewings,Getty Images (第六部分展览作品)

如果想要了解这个展览到底是如何以摄影作品讨论“男子气概”这个复杂话题的话,就请点进来看看吧!

扫描二维码进入“男子气概”

原标题:《肌肉男还是小鲜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