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闻学子的面试故事分享

2020-07-03 20: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南都周刊深度训练营,是国内少数由专业新闻媒体组织,提供系统化指导和实践机会的新闻实习生团队。自创办以来,凭借高质量新闻作品和比肩专业媒体的运作方式获得业界好评。

深度训练营七期的招募工作已经正式结束,很多落选的小伙伴纷纷来问,想知道自己落选的原因。

为了解决大家的困惑,深小度特别邀请了部分深度营七期的同学,讲一讲他们的面试十分钟和背后的故事。

想不想知道如何从众多面试者脱颖而出,如何成功得到面试官的认可?

不如先来看看他们的面试故事吧!

陆佳园

七期原创组成员

(口嫌体正直的代表)

作为非新闻专业出身的小白,等到了最后这个录取的结果时,其实是震惊多过喜悦,忐忑超越了兴奋。细想起来,整个过程似乎跌宕起伏,一言难尽,又似乎一句话就足以说完。

在我原初的设想中,自己应该在面试的十分钟时间里尽量多地说些什么,可结果面试只进行了六分半钟就被告知结束,这种感觉……真的不太好呢。(笑)

原先我对于新闻的认识,也仅停留在“说出你的故事”这个浅薄的层面。直到自己完成了一篇非虚构的采访写作,似乎才有所悟。

这些鲜活的“故事”,并不应该成为寻怪猎奇者的谈资,而是每一个时代下不同的人的生活痕迹。他们的背后,或都站着一群和他们一样的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也许正与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息息相关。

在面对日常琐事以及生活重压时,我们少有余裕和闲心能去细细地回顾与反思,多少年后,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完整地讲述那一段故事时,只能留下一句“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的喟叹。

但正因如此,记录,才有了它自身的意义。

借用国漫《天行九歌》中的一句话来说:水面的涟漪虽然暂时消散了,但是仍然会有人记得,风曾经吹过。

周子豪

七期原创组成员

什么是新闻理想?

我不曾一次这样问过自己。当知晓这个时代媒体人的焦虑,看到这个社会无数值得记录与反思的现实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时,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思考是不是显得不合时宜。

为了寻找答案,在步入大学后,即加入了校媒并非常幸运地参与了许多采写活动。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与母校建校以来三代校长的系列专访。

如果不是一次次深入的交谈,我不会知道澳门的高等教育在短时间突飞猛进的背后是何种艰辛坎坷,如果不是记录,这些鲜有人知却意义深刻的历史细节或许终将尘封不再提起。

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些鲜活,真实的文字的力量。我也萌生了想眺望整个社会,成为一名时代记录者的愿望。

或许是这种理想主义的寂寞,是自己对描绘各种事件轮廓,倾听各种声音的强烈愿望,它们成为了我唯一的资本,助推我去尝试每一次可以步入新闻业的机会。

最开始看到深度营的招募时,我已有些激动的说不出话。匆匆忙忙地制作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张简历,热血澎湃地写下一段幼稚又好笑的个人陈述,在最后投递邮箱时不断地安慰自己:落选也没关系,大一的我肯定还有不少缺点,等未来做的更好一定会再来尝试的!

但这一切都像梦一样。我突然接到了邮件通知,自己成功入选了面试。面试前我坐在书桌旁,断断续续写下了自己的个人介绍,换上衬衫,时刻准备着通知。

那段时间里,无数记忆深刻的社会新闻在我的脑海浮现,而与之共处的是我无处安放的新闻理想。我告诉自己,我需要这次机会,我一定可以为深度营带来我的价值。

面试的过程是相对顺利的。或许是自己比较开放,不怯场的性格让我特别愿意和面试老师分享我的个人想法。无论是对武汉疫情相关报道的评价还是有关澳门的一些个人生活观察,我都有想和大家深入探讨的冲动。

现在想来,这些热切的想法,许多都是自己曾埋在心里想做的选题却迟迟不能实现的。

得知自己通过面试顺利进入深度营时,除了按耐不住的欣喜,还多了一份准新闻人的责任感。18岁,我十分幸运地加入了深度营,开始在新闻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我愿保持最纯粹,原始的好奇心,拥着反抗荒诞,对抗时间的激情去记录与探索这个世界,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何艺璇

七期原创组成员

半个月前一个普通的午后,我在朋友圈刷到了深度营七期的招募推文。“时长一年”、“系统培训”、“不设限”等标签都是深度营最初吸引我的理由。

我一直认为记者的工作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宽广,视野更开阔,过往的一些实习和实践经历也告诉我确实如此。

我喜欢和人们交换观点和事实,也喜欢表达。因此看到深度营的招募后我马上就决定了要报名。很幸运地,我通过了简历的初筛。

面试当天,我所在的原创1组足有五十余人,每个人和老师们交流的机会只有短短的十分钟。虽然面试时间不长,我却在面试前花了很长时间思考自己与新闻的关系。

而在面试的十分钟里,我和老师们从过往经历聊到当下热点,从业务能力聊到梦想目标。这十分钟不是单纯的提问与回答,更多的是自我展示和思考的呈现。

很感激老师们对我想法的认同,那么深度营,我来了!

姬尊雨

七期原创组成员

深度营面试大概是我经历过最“硬核”的面试。

面试之前我翻了公众号里每一篇“面经”,得出一个结论:尽管邮件中写的是“面试内容包括选题分析和采写模拟”,但是真正到了面试的时候氛围像聊天一样,老师们并不会提太多实务方面的问题。

然而,我的面试就像一场大型新闻采写课考试,还是十分钟内答完五道大题的那种。

印象最深的是显玲老师问我之前做过的一篇报道的细节核实与后续,这个问题让我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着的,老师们真的会仔细看邮件中附带的个人作品。

大一下学期,我从一个大家都觉得“就业率高发展好”的工科专业,转专业到了新闻系。当时填转专业申请表递给辅导员的时候,觉得自己叛逆极了。

许多人说记者这个职业门槛很低,只要会和人沟通、文字功底不错就能做个合格的记者。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优秀的记者应该兼备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不仅是事实的转述者。

我曾经在其他媒体实习过,主要做的是时事新闻,所以很多时候为了抢“首发”和“快”就没有时间做“深”。因此,我在看到深度营第7期招募推送的当天就发了邮件。

“7”一直是我的幸运数字,感谢深度营pick了我。

梁睿昕

七期原创组成员

一天14个小时,100多名同学的逐一面试是我没有经历过的,却非常让我感动。老师们没有停歇地和每一个小伙伴交流,而每当老师在群里通知下一位同学准备时,同学们也总会带着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回复一句,“好的!”。

我想,屏幕言语间包含着的,大概是对后生的期盼,和一起面试的小伙伴们对前路共同的渴望。凌晨将近,群里老师发出了面试结束的信息,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微光终会吸引微光”。

我本身修读的并不是新闻学专业,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两年前的夏天,坐在专业调研结束后的回程车上,想到这三天在土地间听到的一位又一位的村民故事,我对同行的伙伴的那句:“好想做记者啊,想让更多平凡的人被看到。”

一年后,我尝试着迈出步伐,去到华东师大新闻专业交换,我好感激那里的老师,是他们带着我真正走进了这个世界。今年,我想要再迈出一步,谢谢“不设限”的深度训练营接纳了经验和能力都尚且不足的我,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李玥

七期生活组成员

感觉面试之后,几位姐姐对我“十八岁”的年龄很感兴趣,所以我也回顾了一下自己自成年以来的这一年。这个小小的成长阶段在盛夏熟透了,然后我就遇见了深度营,并且一如既往地,坦诚地,把火热的我展示出来。

在自我介绍时,我有说,自己是一个很擅长“联系”的人,所以在正式面试阶段,我能极快地把“小镇做题家”和“钟美美模仿老师”,把“109个中的剩下100个”和“腰部演员秦昊”,把“美国纠错运动”和“华北某地撤点并村”联系在一起。

当我最后说出,选秀残酷,演艺圈残酷,就业残酷,人生残酷时,那些事情之间的线都被点亮了,我如释重负,明白自己拖拖拉拉说了很多耽误了各位前辈的时间。一个抱歉的眼神通过微信视频投过去,回过来的是善意满满的可爱笑容。

我知道,只会“联系”是没有用的,要会“耦合”才可以,这个月的面试,从教育岗位到传媒行业,我都在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engage with realities”。

我不希望暂未走入社会的我是“聪明得腐坏了的孩子”,在流浪汉和豪侠的生活这样的“好题目”上发挥自己的聪明,而从未体验过流浪汉的生活,或有任何想去了解他们的心愿。

正是因为我才十八岁,正是因为我都已经十八岁了,所以我想要经历更广阔的生活,去爱泥沙俱下,去爱bittersweet,去爱“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我为自己的个人公众号立下签名——“因为我有生活”,我为和朋友一起运营的公众号的周年纪念写“比起智力已经跋山涉水达到的地步,我更希望的是,我们的心力才是笔下山山水水的根基。”

所以我来到了生活组,一个尚且没有底气说我要为社会“求真”的姑娘,力所能及而又乐于为之的,就是写下我所在乎的生活,厘清一个有机体形成的脉络,从而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这件事,在我觉醒了自我意识之后便一直在做了,不过正如我告诉前辈们的,我站得还不够高(此处艾特创造营陈姐),所以难免看得还不够远,也许前辈们正是被我的这股冲劲打动,才会给这样粗粝的毛头小子这样好的机会吧。

在初选阶段,我给深度营写了一封信,信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当我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面对的是我舒适区之外的世界时,我是否还能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初心?”

如今我有了在亲身实践中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深度营的各位伙伴,和我一起吧!

最后的最后,如果一定要分享一点“面试经验”的话,大概就是记住面试永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承认,世界上的一切“他者”于我们而言都是需要磨合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合作,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心向往之,是否真的做好准备,随时可以与其建立深厚的情谊。

我的回答是“Yes OK!”

E N D

原标题:《面试故事分享|深度营,我们来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